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干细胞     
《科学中国人》2022,(Z3):12-13
<正>化学小分子诱导人成体细胞转变为多潜能干细胞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联合中心邓宏魁研究团队使用化学重编程的方法,成功实现了使用化学小分子将人成体细胞诱导为人多潜能干细胞(人CiPS细胞)。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Nature)。研究团队进行了大量化学小分子的筛选和组合,最终发现高度分化的人成体细胞在特定的化学小分子组合的作用下,同样可以发生类似去分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端脑素在缺氧缺糖环境中是否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方法:建立直接氧糖剥夺(OGD)神经元模型并验证OGD模型的效果;以稳定表达常量人端脑素蛋白的PAJU-TLN细胞株和具有NEO抗性的PAJU-NEO细胞株作为神经元OGD模型,分别对PAJU-TLN和PAJU-NEO细胞进行OGD处理,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经免疫荧光检测缺氧诱导因子HIF-1a的表达证实OGD神经元模型有效,经过OGD处理后,PAJU-TLN细胞凋亡率明显较PAJU-NEO细胞降低(P0.05)。结论:端脑素在OGD环境中可以减轻OGD诱导的细胞凋亡,对于缺氧缺糖环境中的神经细胞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杨欣 《百科知识》2012,(5):22-23
2006年日本研究人员山中伸弥等人利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向成体细胞转入四个基因(Oct4,Sox2,Klf4和c-Myc),重编程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和成体尾巴成纤维细胞(它们都是普通的成体细胞),结果这些重编程的成体细胞呈现出类似小鼠胚胎干细胞的特征。因此,这些细胞被称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它们能够通过生殖系  相似文献   

4.
沃伦·麦卡洛克(1898~1972年),瓦特·皮茨(1924~)与人脑不同,常规电脑只能机械地服从程序指令,无法触类旁通。而人造神经网络可以模仿人脑进行信息处理。在人脑中,信息通过"联会"在几十亿个神经细胞(神经元)之间传递。神经细胞分支众多,每个分支又联结着成千上万的神经元,因而神经网络错综复杂,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  相似文献   

5.
彭文 《百科知识》2010,(6):10-11
就像鲜花需要水的滋养,神经细胞也需要某种分子的“呵护”。英国研究人员新发现一种分子,对神经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这种分子通常沿着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被输送到各个神经细胞。如果缺少它,即使是健康未受伤的神经细胞也会迅速退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益肺温阳化浊汤对Aβ诱导的AD大鼠模型海马Aβ异常沉积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及Caspase-9、Caspase-3、Bcl-2、Bax凋亡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各组大鼠行为学,流式细胞仪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各组Caspase-9、Caspase-3、Bcl-2、Bax的表达;观察益肺温阳化浊汤低、中、高剂量对Aβ诱导的AD大鼠海马区Aβ含量及凋亡因子的影响。结果:模型大鼠经益肺温阳化浊汤处理后,海马区Aβ含量明显降低,神经元凋亡减轻,抑制Caspase-9、Caspase-3、Bax表达,上调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益肺温阳化浊汤可能通过促进Aβ诱导的AD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中Aβ的清除,减轻Aβ的神经毒性,从而抑制神经元的凋亡,起到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智力,脑神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脑内神经细胞包括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两类。以前人们认为,只有神经元突触具有可塑性,因为神经元要担负传递神经信号的重要功能。神经元之间可以通过突触进行信息传递和处理,而且这种突触的能力是可以改变的,即具有可塑性,当受到外界特异刺激时,突触的强度会增大,持续时间也会增长,这称为长时程可塑性。而在神经元周围的胶质细胞,人们过去认为,其主要功能是对神经元起到支撑和营养作用,所以,一直没有引起科学家们足够重视。但是,中国科学家段树民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脑内胶质细胞突触也具有可塑…  相似文献   

8.
化学科学     
<正>大戟科和瑞香科家族里的Tigliane二萜Tigliane型化合物在二萜类型小分子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大戟科(Euphorbiaceae)和瑞香科(Thymelaeaceae)植物中含量丰富且结构多样,它们在化学、生物学、病理学等领域应用广泛。如12-O-tetradecanoylphorbol-13-acetate(TPA)为蛋白激酶C(PKC)的激动剂,常被作为小分子探针进行肿瘤分子药理学方面的研究;又如大戟科植物分离得到的Prostratin目前正由美国AIDS研究中心开展治疗AIDS(艾滋)病的临床试验。这些突破性的应用成果显示,该类二萜化合物具有巨大的药物开发价值和应用前景。《CHEMICAL REVIEWS》  相似文献   

9.
郑杰教授的科研成果包插首先用双相凝胶电泳分离出人胎盘滋养叶细胞的标记蛋白首次发现新型新生儿独眼畸形;首先确定HPV在其自身的启动子作用下体外可以永生化人宫颈上皮细胞;发现人成纤维细胞可以诱导HPV永生化人宫颈上皮细胞停泊独立生长;发现KGF对HPV永生化人宫颈上皮细胞的病毒早期基因的转录起抑制作用;发现KGF可以增加HPV永生化人宫颈上皮细胞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的分泌;  相似文献   

10.
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聪明与否不仅是天生的,我们后天的行为也会对大脑产生深刻的影响。"用进废退"的生物科学原则,同样适用于人脑。大脑神经细胞和其他组织器官一样,越用越能保持其充沛的活力。总不用的话,神经细胞的减少速度就会加快。神经元再生可重塑大脑关于我们的大脑,人们一直有个假设,认为我们在出生前后的几年间,大脑便具备了一生所需要的神经细胞,也称为神经元。一旦大脑内的组织结构已经形成,日后就很难有改变和塑造的余地。随着年龄的增长,这  相似文献   

11.
张田勘 《百科知识》2021,(23):46-47
生物演化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是动物逐渐产生了大脑和神经网络,人类的大脑和神经网络更复杂.这也引发了人类对自身神经网络的模仿,其中一个最具历史意义的模仿成果是虚拟网络——互联网.不过,即便目前互联网蓬勃发展,也还比不上人的大脑和神经网络.人类大脑皮层包含约140亿~160亿个神经元(神经细胞),小脑中包含大约550亿~70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都通过突触和其他数千个神经元及周围神经相连.神经元之间通过轴突纤维进行或长或短的联系,以传递信息,包括生物电信号和神经递质,从而产生不同的行为、理念、思维.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寻求一种简单、廉价的原代SD大鼠神经元原代培养方法。方法: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制备游离神经细胞悬液,进行培养。结果:通过多次探索、观察、成功的进行了原代神经元原代培养。结论:本方法适合一般实验室开展SD新生大鼠神经元细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成都先导药物开发有限公司,一个海归创业企业,依托“DNA编码小分子化合物库合成与先导化合物筛选创新平台”,建立了我国首个以此为基础的“药物种子库”,填补了原创化合物筛选的空白,为中国药企找到了一条由产业链“底层”迈向“高端”的快速通道.  相似文献   

14.
对五种五味子属(Schisandra)药用植物(小花五味子Schisandra micrantha,狭叶五味子S. lancifolia,滇翼梗五味子S. henryi var. yunnanensis var. yunnanensis,复瓣黄龙藤S. Plena,华中五味子S. sphenanthera)和唇形科植物东紫苏 (Elsholtzia bodinieri) 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共分离鉴定了101个化合物,26个为新化合物。首次从3种五味子属植物中发现了3种高度氧化的新奇骨架类型。此外,还发现了18,19-seco-乌索酸型苷和17,20断裂并失去17位侧链的羊毛甾烷型和环阿尔廷型八降三萜等新的骨架类型。 对分离得到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HIV-1、急毒、抗炎和抗肿瘤活性实验,发现部分化合物具有抗HIV-1活性。其中化合物SM-10和SM-26具有显著的抑制HIV-1病毒活性,选择指数分别为174.08和 >25.04。且毒性较小,作为作用于病毒与细胞结合和融合靶点的小分子化合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杰 《中国科学基金》1997,11(3):217-222
神经生长因子的研究是目前医学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其诱导瘤细胞的分化更引人注目。我们的研究发现,神经生长因子仅能诱导具有短神经突起的N型瘤细胞分化成神经元样的细胞。这些细胞均无N-myc扩增,均具有高、低亲和性神经生长因子受体。而对神经生长因子无反应的细胞系或为S型细胞,或缺少神经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或有N-myc扩增。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细胞类型代表着瘤细胞的不同分化方向。神经生长因子仅能诱导向神经元方向分化的细胞分化。分化的瘤细胞中,C-myc的表达明显下降,提示神经生长因子可能通过抑制C-myc的表达而促进分化。用基因重组技术,恢复瘤细胞中神经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可部分恢复其对神经生长因子的反应。针对N-myc的反义基因调控,可促进其分化过程。对瘤细胞原位凋亡检测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研究表明:诱导分化过程中伴随着bcl-2表达的下降和瘤细胞凋亡的增加。  相似文献   

16.
以结构化学指导新型金属 有机纳米器件的合理合成和物理性能研究,探索它们的自组装规律,共设计合成了 1 2个含N、S及COO- 基团的具有不同对称性和立体选择性的新颖大骨架多官能团柔性配体,以及由它们与金属离子自组装合成了 1 8个新型金属 有机纳米笼、纳米管和配位聚合物,开辟了一条合成金属 有机纳米器件的新途经。其中,一个具有Oh对称的金属纳米笼,笼内体积超过 1 0 0 0 A3,可以同时容纳多种离子和小分子,是目前已测定单晶结构的金属纳米笼中容量最大的一个。而用金属离子把纳米管串联成的金属 有机纳米管则是国际上首例报道的结构有序无机 有机纳米管阵列;并创新性的采用低温溶剂热法合成了一个新颖的具有半导体和顺磁性质的Ni 巯基嘧啶二维层状聚合物和两个二维折叠格子状化合物;另外,用巯基嘧啶作为难溶盐CuCN的溶解模板,得到了国际上首例六角形CuCN大环化合物和另外一个新颖的类石墨层状CuCN化合物.  过渡金属与多官能团配体通过配位键来驱动和引导自组装,形成具有均一尺寸和特定形状的金属 有机纳米器件,是当今化学与材料领域研究的前沿之一。而通过设计合成具有特定对称性和立体选择性的有机配体,并把它们与金属离子自组装形成具有纳米尺寸和特殊功能的纳米球和纳米管,更是在纳米科技、  相似文献   

17.
胚胎干细胞(ES)是具有形成所有成年细胞类型潜力的全能干细胞。科学家们一直试图诱导各种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特定的组织类型,来替代那些受损的体内组织,比如把产生胰岛素的细胞植入糖尿病患者体内。科学家们已经能够使猪ES细胞转变为跳动的心肌细胞,使人ES细胞生成神经细胞和间充质细胞和使小鼠ES细胞分化为内胚层细胞。这些结果为细胞和组织替代疗法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5):558-558
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裴端卿率领的研究组揭示了形成诱导多能干细胞的重编程过程的启始机制。他们发现四个重编程因子协同作用,在抑制维系成纤维细胞特征的关键转录因子Snail和Tgfb信号传达的同时激活表皮细胞特征基因表达,启动间充质一表皮细胞转换过程(MET),从而打开了通向多能干细胞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利用简单的手性有机配体L-酒石酸成功地合成出了一系列类似DNA螺旋构型的左、右旋的一维链状聚合物:{A[Mo2VIO4LnIII(H2O)6(C4H2O6)2]·4H2O}n (Ln = Sm, Eu, Gd, Ho, Yb, Y; C4H2O6 = L- 或 D-酒石酸; A = NH4 或 H3O)。通过水热法,巧妙地把传统的钼氧单核{MoO4}、双核{Mo2O7}以及{Mo8O26}等结构单元,通过有机配体配位的过渡金属单元交错地连接成零、一、二、三维的一系列结构新颖的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大多数具有可以容纳客体小分子的隧道或空穴,如 [Cu(4,4’-bpy)]2MoO4·2H2O,[Cu(4,4’-bpy)]2Mo2O7,[Cu(4,4’-bpy)(Hnic)(H2O)]2Mo8O26等。首次利用水热法合成出了含稀土的杂多酸类化合物,[Gd(H2O)3]3[GdMo12O42]·3H2O。该化合物是由Silverton-型的 [GdMo12O42]9- 阴离子和配位的Gd3+ 阳离子组成的。在[GdMo12O42]9- 离子中首次把顺磁性的钆(III)离子引入到该构型的中心,并且通过九配位的钆(III)离子把它们连接成具有介孔结构的三维网状化合物。该化合物的获得为今后合成类似化合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在水热法合成出的化合物,[Cu2(C8H6N2)2(C7H6N2)]2[Mo8O26] 中,首次捕捉到喹喔啉的氧化产物苯并咪唑,证明了在水热条件下含氮的芳香杂环类的有机配体可以被二价铜氧化,其氧化产物进而作为配体直接与铜原子配位,最终形成新颖的上述化合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萜类化合物的抗癌药物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萜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及其机制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及结论:萜类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具有广泛的存在,近年来对其研究也较为活跃,进展也十分迅速。萜类化合物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例如紫杉醇、灵芝酸等萜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生成、诱导DNA损伤等机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