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郭沫若公开宣称自己是“标语口号诗人”,我们不必为其忌讳。郭沫若是浪漫主义诗人,浪漫主义诗歌的实质就在抒情和表现激情。“标语口号”最能成就这样的激情。郭沫若的诗歌是历史时代的“传声筒”,“标语口号诗”并不抹煞诗人的价值,更不是耻辱。  相似文献   

2.
张斌 《现代语文》2005,(3):40-42
从"五四"时期的诗歌到40年代的历史剧,郭沫若的文学创作始终饱含着一股强烈的生命意识,贯穿着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寻与探索.早期以<女神>为代表,诗人以澎湃激荡的浪漫主义情怀不遗余力地张扬自我的生命意志,高歌破坏与创造的生命力,通过对生命的否定之否定,追求"一切的一与一的一切"的融合与永恒,但他这种以个性解放为基调的热烈追求不可避免地要导引到一种悲剧的情境中去.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是一位充满矛盾的文学巨星.他的开一代诗风的<女神>和获得巨大社会效应与政治效应的"抗战六大史剧",在创作主题上均存在着矛盾.这是作家个人与特定历史背景矛盾性和复杂性相结合的结果.剖析此矛盾现象,对研究郭沫若的创作及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都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关于<女神>的两篇评论是新诗史上的重要文献.他在高度赞扬<女神>时代精神的同时,又批评<女神>"薄于地方色彩",有严重的欧化倾向,从而提出了中国新诗"应是时代的经线与地方的纬线编织的一匹锦"的重要观点.而他自己在创作<红烛>时自觉地贯彻了这一艺术主张,使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红烛>的明显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的《女神》中有许多关于太阳和月亮的意象,太阳意象体现了一种“壮美”,接近西方诗歌风格,是诗人对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的突破;月亮意象则体现出诗人对于传统诗歌“静关”的继承性。《女神》之中“太阳”与“月亮”同辉,“壮美”与“静美”同在,这跟郭沫若重视“诗意诗情诗性”,不斤斤计较诗歌形式的诗学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的新诗格律化理论一直被研究界重视,但他在论述郭沫若<女神>的时代精神中提出的新诗"原质"概念和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提出的新诗"非诗化"思想却很少被人注意,而它们却是新诗理论中最重要的命题.只有充分认识闻一多的"非诗化"思想和格律化理论之间的关系,才可能全面理解和把握闻一多对新诗理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自云:“自从《女神》以后,我已经不再是‘诗人’了.自然,我还出过好几个诗集”.尽管郭沫若后来的诗歌技巧较高,但他仍认为《女神》是“最够味的”,因为那是感情高潮时候的产品.《女神》之前,中国诗坛上已有胡适、周作人、沈尹默、刘半农、俞平伯等人的诗作,但《女神》却后来居上.《女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评论界、诗歌界交口赞誉.周扬曾赞扬道:“郭沫若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是第一个可称得起伟大的诗人.他是伟大的‘五四’启蒙时代的诗歌方面的代表者,新中国的预言诗人”《女神》“是号角,是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以诗集《女神》的创作为现代诗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成功塑造了拥有水一样柔情和火一般热情的诗人形象,而《女神》也是体现"五四"时期郭沫若创作个性的核心所在。敦厚与叛逆、东方流韵与西方浪漫、爱国情怀与科学理性的兼而有之是他"五四"时期诗歌最为突出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标语年代     
马兵  肖文 《科技文萃》2004,(6):128-137
现代史上的著名标语口号 标语口号是我国宣传机关开展思想工作、营造舆论氛围最常用的一种宣传形式,它源于战时特定的政治环境.与高头讲章般的政策教科书不同,口号既凝聚了政策的核心意旨又通俗易懂,琅琅上口.而当口号被粉刷、招贴、书写在街头巷尾变成标语后,人们的围观默念又往往构成一种具体生动的仪式化情景,反过来强化了人们对口号的理解和记忆.在中共建党80年来的历程中,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标语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文艺宣传角色,它们是研究中共党史、共和国史和文化史的重要资料.许多与中国命运攸关的历史事件都有其标志性的口号标语流传今天,让人常诵常新.我们对这80年来标语口号的匆匆巡礼就从那条著名的"打到军阀除列强"开始吧.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广大农村,标语口号是一种常见的公众语言现象.标语口号及其发布者和预设的接受者构成了一个特殊的语境.这种语境制约着标语口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而通过对标语口号的语言、语义等合理性的分析也可以促进对语境认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在其创作的第二阶段曾深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影响作出了伟大的浪漫主义诗集《女神》,开创了一代诗风。本文试着借用接受美学的理论成果,从历史环境、接受客体、接受主体三个角度考察郭沫若对惠特曼的选择接受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女神》研究中对《女神》初版本和《女神》时期郭沫若诗歌创作的多元性的忽略,缘于五四时期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特的审美经验图式,这一接受心理直接影响到《女神》的风格定位和批评模式。当今,作为历史中的文本,《女神》召唤着多元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女神》是20世纪新诗散文化的典型代表。郭沫若对内节奏的强调与重视,使新诗的抒情本质得到了进一步凸现和强化。但同时,《女神》诗性建构方面的粗疏与随意也清晰地表明,第一次新诗革命留下的只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成熟和完善的现代汉诗形态,这正是21世纪第二次新诗革命的起点和必须担负起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当代视野下的郭沫若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就郭沫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郭沫若研究的史料梳理和文献建设、郭沫若作品研究、“沫若文化”内涵及其作为推进文化强市的资源的研究等议题进行了研讨。这次研讨会总结了以往郭沫若研究中的经验和教训,明确了郭沫若研究史料整理工作的急迫性,彰显了郭沫若所表征的先进文化精神,对于深入研究郭沫若乃至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文化、历史都具有突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在诗论的基础上提出对现代人格建设的构想。他在《三叶集》中对理想人格做了初步描述,并展现于《女神》中。但是这种理想人格无论是在诗论中还是在作品中都有肤泛之嫌。而根深蒂固的传统化的影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最喜欢的色彩是白色,在《女神》中,白色的形象出现多达109次,这与郭沫若生活的环境、喜爱的诗人如李白、王维以及道家、基督教的影响有密切关联。白色使郭沫若的诗歌呈现出构图美,处处闪现着空白的意蕴,诗歌意境灵动轻盈。诗中的白色,在光的照耀下具有一种透明温热的感觉,而不像初期象征派诗中因为雾烟的遮挡,白色显得污浊和灰暗。郭沫若诗中的白色具有其独特的美感。  相似文献   

17.
感伤作为人类情感的一种特殊形态,它自然也是文学中的一种情感要素。郭沫若的小说无不体现着感伤的情绪,不管是对人生行路难的感慨,还是男女之爱的呓语,甚至是天伦之乐的诉说,都夹杂着伤感的旋律。感伤,是郭沫若小说的基调,也是理解郭沫若小说的钥匙和门径。本文通过对郭沫若小说主题的剖析,展示郭沫若在穷愁与幻美之间流注的感伤情绪.进而揭示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学史上的历史题材作品很多,其中鲁迅的历史(神话、传说)小说与郭沫若的历史戏剧无疑是很有代表性的。本从其作品所引发的接受对历史的“前理解”在解读本过程中的作用、对古今关系的处理及其对历史情节与人物性格的重视程度等方面,对其他俐观作了一个简略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9.
堪称20世纪中国文化巨人的只有鲁迅、胡适、郭沫若三人,要认识和了解20世纪的中国,势必要了解鲁、胡、郭三人。作为"中共文化代表"的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旗帜"。新世纪以来,思想文化多元化,原有价值观、价值体系受到海外思潮猛烈冲击。国内丁东等人以反思之名行否定郭沫若之实,诬其"政治投机"、"文学侍臣"、"无独立研究精神"、"学术抄袭"等,笔者以为,有失偏颇。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从"既有的事实出发",给予历史的公允的评价。据此,本文着重对上述论点开展批评、论辩。作为乡梓,爱戴崇仰郭沫若是很自然的,但决不"圣化"、决不回护,而是给予历史的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