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改变了中华民族的道路方向,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助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进二者相结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不动摇,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从马克思主义中找到真理力量和方法论指导,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精神滋养和原典支撑。新时代,要完善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体系,在实践路径上完善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粹,具有博大精深的显著特性和常做常新的无限潜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能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存在着文化自卑心理产生、负面思潮影响和传承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有利于增进文化自信自强、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要依靠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程度,以最新实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加新内涵,以全新话语体系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表述的策略,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赋能增效。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尤其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单向需求原因和方针进行分析与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为科学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寻找力量。  相似文献   

4.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需要明晰几个前提性问题。一是在“为什么结合”的思考中明确“第二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要求,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科学诉求,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需求。二是在“什么是结合”的思考中明确“第二个结合”的本质规定是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并在二者互相成就中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三是在“为什么能够结合”的思考中明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品质特性维度的相通、相融、相符是“第二个结合”的内在可能。  相似文献   

5.
<正>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要求,“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进路,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视域中深入探析其学理基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对现代化的艰难求索中使中国革命同马克思主义建立起了本质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构成了这一联系得以建立的前提。在对资本现代性的扬弃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生成了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逻辑,既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又拓展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内涵。新征程上,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导向,廓清其可能出现的几种错误倾向,打开其世界视野,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脉,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历史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和思维,也积极吸收和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规范、话语,既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又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的重要内容,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持续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特别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本文以视域融合为视角,考察理论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域融合,进一步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延续力,提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践行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述的重要意义乃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深入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也要深入研究和批判"普世价值论"思潮,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性、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持科学分析的态度,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的关系要有一个明确的理论定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对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作出梳理和总结,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作出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进一步厘清一些相关的政策界限和认识界限。  相似文献   

10.
<正>马克思主义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与变革,同时也推动了我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进程。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向中国本土转化,就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程中,沉淀出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选择。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能够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传播与发展的文化土壤,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生命力与创造力,协同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融通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新时代展开对马克思人本质理论与孔子人性论的融合研究,既是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诠释,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的重要突破口。马克思的人本质理论与孔子的人性论在逻辑起点、出场方式、内在动力、方法原则、表现形式、理想目标等方面具有相融性特点,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开辟了“新道路”。  相似文献   

12.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蕴含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共产党坚持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逻辑。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深入挖掘并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与思想内涵,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全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发展,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重要的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在的交融性与一致性。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厚土壤;另一方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内在地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财富。这种内在的交融性与一致性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文化根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实践上积极探索、在理论上深化研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政治功能和文化使命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从生态文明建设维度认识和把握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当代价值,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当代价值。为此,要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寻找生态智慧,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现代化;要立足中国国情认真做好挖掘、梳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工作,找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契合之处,做好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工作。认识从生态文明建设维度推进“两个结合”的基本内涵,明确从生态文明建设维度推进“两个结合”的重大价值,探究从生态文明建设维度推进“两个结合”的实践路径,对于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蕴涵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价值取向大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生态安全促进国家总体安全,不断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不断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蹄疾步稳地迈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好美丽中国和地球美...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来源,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内在根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向度,确立科学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服务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思想源泉。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锻造培育中国社会牢固的精神纽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干部教育的角度,在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分析阐述习近平干部教育理论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为习近平干部教育理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作出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重大课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探索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新时代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使命。二者结合的理论逻辑在于:马克思主义是具有世界性的科学理论,易于在不同民族文化中生根成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和而不同,以一种崇尚理性和智慧的道德伦理文化接纳、吸收马克思主义,并在历史观、自然观、人性观和实践观上具有深度契合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通过赋新义、改形式、增内容、展外延和正规范的方式,在持续的理论创新实践中推动和实现二者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8.
“两个结合”重要论述科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要义、基本原则与一般规律。理想社会目标的共同性、以民为本思想的一致性、思维认知方式的融通性、知行合一践行的同向性与天下己任意识的共鸣性,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而得到完美诠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是简单的捏合、偶发的组合,而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基础上的有机结合,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贡献者,在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第二个结合”的重大创新成果。其中具有代表性内容的包括: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务实思想、求实态度相结合,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和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贵君轻、安民富民等民本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立足马克思主义关于干部选拔任用的基本原则,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尚贤主张,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这些案例堪称典范。毛泽东关于“第二个结合”的开创性探索和原创性成果为新时代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结合、有机结合、有效结合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提出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命题。守正创新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根基与动力。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根基,应以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守中国共产党领导之正、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为主要内容;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动力,应以创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新、创社会主义文化之新、创人类文明形态之新为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