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呐喊》中的一些小说,如《狂人日记》、《故乡》、《社戏》、《一件小事》、《孔乙己》等,都采用第一人称写法。作品中的“我”,既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又常有作者自己的某些经历,包含了作者自己。《徬徨》中,虽然这种情形已减少,但仍可见到一些用第一人称写的小说,如《祝福》等。是否可以说,运用第一人称写法,并且在小说的人物“我”中带有作者的影子,构成了鲁迅早期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小说不仅以“表现的深切”,而且以“格式的特别”开创了小说创作的现代化。他的不少小说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形式,采用了全新的叙述方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结构,《祝福》便是其中出色的一篇。《祝福》是鲁迅先生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不少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不重视以第一人称叙述的部分。将《祝福》视为“祥林嫂的故事”,重点讲解中间部分,将开头部分简单处理为倒叙手法的运用,肢解了作品的结构,割裂了  相似文献   

3.
小说《祝福》是一篇既难且长的经典小说.为激发阅读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执教者基于文本内涵和学生现状,以“变”和“不变”作为课堂的骨架,以“对主要人物形象的赏析和对小说主旨的探究”作为课堂的血肉,化繁为简地解读文本,实现了学生思维层次的逐步跃升和学生思想感情的积淀和顿悟,引领学生自然地走进了作者鲁迅的心灵世界.最后,执教者还启发学生联系现实,探讨了小说及作者在当代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4.
骆冬青教授在《情性人生:心灵美学讲稿》中提出“心软”的重要性.而传统的中学小说阅读教学,往往忽视引导学生以“柔心”走进小说人物,而多是以客观的理性分析为主.以《祝福》为例,它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首篇,也是鲁迅作品在全国普通高中语文各版本教材中选用最多的文本.传统教学,对祥林嫂悲剧成因的解读,往往注重外在因素的理性分析,而忽视对主人公“哀莫大于心死”的多重感悟.教学中,笔者尝试通过三问,寻找鲁迅与学生之间的生命契合点、连接点,构建精神通道,引导学生从祥林嫂的心灵视角去探寻其沧桑心灵背后的深沉悲剧.由此启发学生到文中寻找相关词句,再循文入里,一步步探知祥林嫂的内心体验.从“心灵美学”视角感受祥林嫂,不但使人物由“藏在字里”变为“跃然纸上”,更使得读者与小说人物之间建立了心灵审美的阅读通道,形成心灵的深度共鸣,感受艺术的深度感染,提升小说阅读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阅读的真正发生.  相似文献   

5.
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能够打破传统小说阅读的“惯例”,有助于学生形成新的观点、产生新的感悟。以鲁迅先生的《祝福》为例,从整体分析、设定目标和创设任务三个角度,探讨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在小说教学中的运用,以此帮助学生重塑小说阅读观念,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解读小说的内涵,进而加强小说阅读深度和语文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二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呐喊》有:《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彷徨》有:《祝福》、《在酒楼上》、《孤独》、《伤逝》。这些小说,反映的思想和表达的内容都和作的人生经历有关,作试图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暴露社会现实生活的矛盾。当然,“我”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能等同于鲁迅,只能说有鲁迅先生的影子。现就鲁迅小说中“我”的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对鲁迅《祝福》等作品的主题和人物解读存在片面性、单一化的倾向。从文本中关于“忘却”等词的分析来看,作品中的“我”体现了作者作为思想启蒙者的心理复杂性和自我反思;运用生存哲学的理论分析祥林嫂的形象,可以发现小说中的人物存在着“生存悖论”,进一步反映出鲁迅对“人的生存”这一哲学命题有着更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一鲁迅的不少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写的,所以谈到鲁迅在自己小说中的影子,人们往往首先想到这些小说中“我”的形象。《呐喊》中有七篇小说有“我”的形象,除《孔乙己》中的“我”是个酒店小伙计,《头发的故事》中的“我”是个阅历还浅的青年以外,其他五篇小说中的“我”,显然都有  相似文献   

9.
《祝福》是鲁迅的著名小说之一,对于该小说的传统解读主要集中在祥林嫂的人物分析上,此处转换解读角度细读文本,分析小说中的"我",探讨祥林嫂对"我"的反作用力,试图透过祥林嫂反观"我"。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祝福》中的“我”,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形象。争议的产生,是由于“我”在小说里有着复杂状况。从小说所反映的悲剧发展过程来说,“我”是悲剧的见证人;从小说情节的构思艺术来说,“我”是故事的线索人物。然而又不仅如此。若说以第一人称的“我”把主人公的片断的生活故事织合起来,并借此让“我”作为见证人而与读者相见,在鲁迅小说里也不乏其例。《孔乙己》里的酒僮也是起了这样的作用的。但是,这个酒店学徒在曲尺形的柜台里观察咸亨酒店所发生的有关孔乙己的事件,闻见酒客所讲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祝福》写作于1924年2月,后来收入小说集《彷徨》。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篇目,近百年来,现代文学研究学者和中学语文教师对小说《祝福》中的情节、人物、环境、叙事结构和主题等基本要素进行了不同层面的解读和丰富的教学设计,其大多集中于主人公祥林嫂形象的分析和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上,而对小说中的重要人物"我"则分析甚少,这种对"我"的分析的缺失也往往造成了对文本主题解读的偏颇甚至缺失。对"我"的分析,或许能为解读《祝福》提供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一件小事》可以从不同视角进行多向度解读。本文试图以叙事学研究方法,从鲁迅第一人称叙事小说复杂的“自我”观念的角度切入,分析“一件小事”对于叙述者“我”以及作者鲁迅的“自我”与“他人”的认识所产生的影响,包括对“自我”与“他人”之间同质性与异质性关系以及思想与行动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教材中《孔乙己》的解读不应局限于单篇文本,而应该扩展为主题性群文阅读。与以往过于偏重小说“分裂”思想的解读相比,还应该专注于构建思想与艺术之间的关联,从而全面理解以《孔乙己》为代表的鲁迅小说是以何种形式表达“分裂”的感受的。  相似文献   

14.
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是鲁迅小说中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叙事模式类型,回忆在这类小说中又是很常见的。本文将主要分析《孔乙己》和《祝福》中出现的回忆,对回忆在鲁迅采用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的小说中所起到的作用做出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在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 ,“我”的大量出现是其形式的重要表征 ,换句话说 ,“我”作为叙述者成为鲁迅小说中一种非常重要而常见的叙事视角。“我”不仅具有形式的功能 ,即往往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叙述故事 ;而且“我”把小说作者鲁迅的价值观念、情感世界以读者更能够接受的形式带到小说的叙述中去。因此叙述者“我”的创造性的运用 ,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带有鲁迅鲜明的主体特征的高度理性化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小说有的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呐喊》、《彷徨》中共二十五篇小说,其中就有十一篇采用第一人称。在中学语文课鲁迅小说教学中,关于“‘我’这个人物是不是作者自己”这个问题,存在着分歧意见。有的同志认为,“我”是作者塑造的文学形象,不是鲁迅自己;有的认为,“我”就是鲁迅;还有的认为,在一部分小说中,“我”就是作者,在另一部分小说中,  相似文献   

17.
在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我”的大量出现是其形式的重要表征,换句话说,“我”作为叙述者成为鲁迅小说中一种非常重要而常见的叙事视角。“我”不仅具有形式的功能,即往往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叙述故事;而且“我”把小说作者鲁迅的价值观念、情感世界以读者更能够接受的形式带到小说的叙述中去。因此叙述者“我”的创造性的运用,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带有鲁迅鲜明的主体特征的高度理性化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8.
小说《祝福》中第一人称"我"有多重身份,不只是事件的见证者、叙述者,还是观察者、思考者。从叙述视角的角度分析叙述主体的情感和价值取向,以探究作者鲁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9.
正最近,在宁波听特级教师黄孟轲上《祝福》一课,感受到其明显彰显了小说文本中"我"的作用。我以为,这种解读更加接近鲁迅写《祝福》的初衷。我在该课的基础上,试补充一些材料和分析,以期对《祝福》的教学提供一些建议。《祝福》一课的常规教学无非有这样几种方式:突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来表达对封建社会的控诉;对鲁迅作品语言的赏析;把欣赏的重点落在鲁迅小说中的"看"与"被看"的关系上;把文章的主题定位在"祥林嫂的命运就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叙述学的角度研究了鲁迅小说的一个结构性因素:第一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是五四小说的一个经典叙述方式.但是只有鲁迅最大限度地发掘它的叙述潜力。在他的小说中,作为叙述者的“我”在不同的文本和场景中表现出不同的姿态。通过设置不可靠的叙述者,鲁迅把叙述变成一种疑问;通过并置两位等值的叙述者,鲁迅发展出一种丰富的简洁的叙述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