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兴趣 ,应该从“生活化”入手 :语文讲读“生活化”;作文训练“生活化”;语文教育“生活化”。教师在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的过程中 ,自然地注入新时代的生活内容 ,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磨砺人生。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育“泛人文化”的取向遭到批评和质疑,“语文知识”、“语言训练”等一度被淡出的词语再次回归语文研究的视域。2007年第10期的《中学语文教学》,集中刊发了一组讨论语文知识的文章,王荣生、王鹏伟、陈钟操先生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语文知识的重要性。2008年,吴忠豪在《关于语文训练的讨论》一文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不能没有训练”的观点(《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12期);2009年,倪文锦在《正确处理和认识语文教学中的多种关系》(2009年第6期《中学语文》)以及其他相关文章中反复强调了语文知识和语言训练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梁群英 《教师》2012,(3):38-38
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谭青峰老师的“能力语文”教学理念认为:语文教学要从书本到书本,从知识到知识,从分析到分析的常态中解脱出来,尝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性的“即学即用”的训练,从而让语文知识转变成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又指出:“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于是,课改以来在语文教学实际中语文知识教学有被边缘化的趋向,语文知识教学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那么.语文教学是否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知识?该怎样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这些都是我们所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本期的四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语文知识教学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读者朋友有所启示。[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将“语文素养”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及其界说置于2001年《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的知识与认知过程两维目标分类框架中考察,并将它们与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相对照,结果表明,前者的依据是“语感论”,在回答语文课教什么和怎么教方面仍需进一步探讨;后者与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学习理论大方向一致,但需要与时俱进,并深入研究语文课怎么教的问题。新近小学语文教材编者提出“语文要素”概念,并努力“构建语文能力发展训练体系”。这是小学语文教育指导思想对叶圣陶的“知识—训练—技能”路线的回归;但若向其中注入知识与认知过程两维目标分类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学习分类理论,则能更科学、有效地解决语文课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自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以来,通过训练落实“双基”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旋律。然而,由于对训练的理解过于狭窄,导致语文教学目标单一、训练方法单调机械。语文教学片面强调工具性,比如过于追求语文知识或语文训练的系统性,过于注重没有思维价值的单项训练,  相似文献   

7.
语文知识受到语文界普遍关注是在语文新课标提出之后。“不必苛求语文知识的完整和系统”,一时间激起了语文界关于语文知识讨论的千层之浪。讨论的焦点是语文知识到底摆在语文教育什么位置,表现为新课标体现的对语文知识的“淡化”倾向与语文教学以“语文知识为中心”教学思想的交锋。对此,我以为应作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说,新课标提出的所谓“淡化”语文知识的思想是有其客观历史背景的,这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在语文知识方面追求得过多,讲解得过细,不仅直接影响到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而且导致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  相似文献   

8.
王建 《教学与管理》2009,(10):64-65
在世纪之交的新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知识化”越来越“边缘化”。原因很简单,一是人们借口现代理性固有的“科学性”,反对把具有人文特性的语文课程完全知识化、系统化,这有其合理的一面;另一方面,新课程标准代表的语文教育新思潮,主要也表达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一时间,语文教学陷入了一种观念上的迷茫,语文教学还要不要教语文知识?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实践需要语文知识,可语文知识教学却长期低效。主要原因有:不少语文教师的知识视野狭窄;语文知识往往“教不得法”;语文教材缺乏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呈现语文知识的合宜方式。因此,要解决语文知识教学长期无效的问题。只能在充分认识语文知识作用的前提下,认清语文知识的历史和现状,重构语文知识;对待语文知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有针对性地逐一解决;《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知识的含混表述,应予修改。  相似文献   

10.
钟惠芬 《辽宁教育》2005,(10):37-38
一、朗读感悟与言语训练 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过多地强调对语文知识的教学--介绍背景、识记字词、分析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活泼泼的言语变成了各个问题的答案,活生生的形象黯然失色.学完课文,学生的脑海里堆砌了知识的所有零部件.有人认为,都是“训练惹的祸”!于是,现在众多的语文阅读课淡化了“训练”,惟“朗读”是尊,不少教师误以为朗读能解决阅读课的一切问题.于是“默读”被取消了,“动笔”被封杀了,“深思”被挤掉了.一堂课下来,总觉得浮躁、热闹有余,言语训练不足.  相似文献   

11.
英语课堂游戏设计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淑菊 《河北教育》2006,(11):34-35
一、朗读感悟与言语训练 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过多地强调对语文知识的教学——介绍背景、识记字词、分析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活泼泼的言语变成了数个问题的答案,活生生的形象黯然失色。学完课文,学生的脑海里只堆砌了知识的零部件。都是“训练惹的祸”!于是,现在众多的语文阅读课淡化了“训练”,惟“朗读”是尊,不少教师误以为朗读能解决阅读课的一切问题,于是“默读“被取消了,“动笔”被封杀了,“深思”被挤掉了。一堂课下来,总觉得浮躁,热闹有余,言语训练不足。  相似文献   

12.
陈南新名师工作室现有成员10名,来自江苏省海门市东洲中学及其各成员学校。工作室致力于“知情语文”教学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推广,坚持开展语文教育和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知情语文”注重语文知识系统的自主建构、语文思维的外显表达和感恩情怀的倾诉抒发,努力探究语文学习的本真规律,建立科学的语文学习体系,改进并完善语文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3.
潘玲琴 《江西教育》2022,(40):52-53
审视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常常陷入“轻视学习体验,淡化学习过程”的教学误区,总是习惯于以简单、生硬的方式向学生“灌输”语文知识,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不仅严重窄化了语文的美感,也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本文提出,依循课程特质,促进知识内化与“悦纳”;回归学生本位,强化认知构建;统整联系新旧知识,实现有效学习。  相似文献   

14.
文体知识作为语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语文教育中受到重视,然而近年来“淡化文体”呼声鹊起,对文体知识的教学造成巨大冲击。语文文体知识主要由教学文体知识和实际文体知识构成,本文拟从历史变迁的角度,梳理教学文体知识内涵的发展演变,探究其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给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是言语教学”的论点,对我国特定历史时期曾出现的、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政治课”乃至“语言知识课”的批判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这一观点既不符合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历史和现实,也与国外母语教育共同特征相悖。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技术化、工具化的不良倾向可能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导致中小学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流失,违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普遍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一教科书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在文选型教材体制内 ,语文教学的“内容”主要是由课文系统(教材的篇目及篇目排列 )和“知识系统”(目前主要被界定为语法、修辞、章法等知识 )构成。然而 ,在上述两个系统既定的前提下 ,教学“内容”的进一步界定 ,则主要通过教科书的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助读和练习这两个系统实际上起着对一项“知识” ,尤其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的固定作用 ,或者说 ,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展示。第一 ,在教学中 ,一篇课文教什么乃至怎么教 ,很大程度上要受制于助读和练习这两个系统。第二 ,具有动态性质的怎…  相似文献   

17.
“分层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其“分层”之义有三:一是根据学生语文水平、语文学习能力来划分层次,提出相应的学习指导意见及研究性学习要求;二是在学习内容上,按照教材研读、教材的拓展性内容研读及与语文学科相关的文学文化背景的专题式研读这样三个层次来实现学习上的逐步开发、分层递进;三是语文知识教学及思维训练上的层次性,从整本书的知识与训练要求,到单元、课文,一直具体到语段和字词句,形成一个从大到小的语文知识要素及思维训练系统,  相似文献   

18.
语言知识在语文教学中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没有辨清语言知识的内涵、语文教学所需要的语言知识、语言知识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语文教学最需要的语言知识是“如何使用的语言知识”,其往往以语感和语识为表征。语言知识的基本教学策略有:体验、训练、案例分析、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随文学习”“不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个富有弹性的教学建议要很好地把握,语文教学要防止出现忽视或偏离语文知识的倾向,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相似文献   

20.
周新霞 《江苏教育》2023,(22):35-38
习作单元编排的内容全面、知识系统、目标明确,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全息特征。在习作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重组普通单元教学内容,完善习作要素的训练体系;延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追求应用文习作的实用有效;创设实践性习作情境,触发表达交流的真实需要等途径,迭代习作单元编排形式,触发语文教学的“学”“用”合一,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全息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