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正>英山一中结合英山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形成了由“三全育心”和“三xin(心、薪、欣)探索”构成的“三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努力让每一朵生命之花快乐生长、幸福绽放。一、“三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内涵“三全育心”指全员育心、全程育心、全方位育心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全员育心是将全体学生纳入“学校—年级—班级(宿舍)—学生”四级心理预警系统,借助这个系统,学校能及早发现、及时干预学生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南洋中学是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校,百廿年来,学校一直坚守“知行并进,为己积福,为家增光,为国桢干,为天下肇和平”的育人思想。自1896年建校以来,在“知行并进”育人思想引领下,学校以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育人,植根中华传统文化,坚持立德树人,形成了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心理和谐,共同成长”的心育文化。学校心育工作起步于1992年,经历“课堂心理环境育人”“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设境体验,知行并进”三个阶段后,形成了“五育融合立德育心”心育模式,实现了心育与五育的全面融合,并公开出版《设境体验知行并进--中学心育实务ABC》《五育并举立德育心》两本心育成果。  相似文献   

3.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三全育人”的一项重要内涵,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三全育人”的视域下探索“知遇相伴·五育护航”的育心润德心理育人模式,创建“知遇心港”心理服务品牌,广泛提升“阳光铺洒”育心传播效应,旨在解决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困境,创新心理育人工作路径,增强立德树人润德实效。  相似文献   

4.
中职班主任心理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心育工作开展有难度;家长心育意识不强,心育能力急需提升,家校心育合作困难;学生心理保健意识欠缺,自我调节能力不足,缺乏寻求专业帮助的意愿。广西中医学校基于“三全育人”视角探索中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通过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全程关注全体学生,分阶段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关注学生,全方位落实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五大特色: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强调“三全育人”,实现全覆盖;培养理性平和心态,重视他我与自我的平衡;重视教师综合素质,强调五种能力并举;构建四级心理危机预警体系,重视主动发现。  相似文献   

6.
<正>劳动教育以劳动为载体,目的在于育人。作为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与其他育人方式紧密相连、相互作用。尤其在强调教学综合性、整体性的大背景下,劳动教育更是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五育并举”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一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自然能对德育、智育、体育、  相似文献   

7.
五育之间并非各自为政、相互独立,而是相互融合、互相促进,都是按照教育规律对人心理层面以道德、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组成的内在系统的发展、维持和修护,构建基于“五育融合”的普通高中心育体系就是要实现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学科课程是国家教育意志的重要媒介,也是五育落地的重要载体,探索实施全学科育心既是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一种模式创新,也是融合育人的一种有益尝试,更是转变高中育人方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一种有效实践。  相似文献   

8.
张莉婧 《中国教师》2012,(10):81-F0003
<正>"双导一育"学生培养模式:"双导"是指导学式和导师制,即"PSE课堂导学模式"(简称"导学式")、"全方位导师指导模式"(简称"导师制");"一育"是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即"心育系列化课程模式",以此作为德育育人工作的突破口该培养模式涵盖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相似文献   

9.
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背景,为课程思政改革在视野、宗旨、路径三个层面提供了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建设性的启示。遵循新文科建设理念,以育人育才为中心,构建“三育融合、三全育人”高职文科类课程思政模式,构筑文科类课程思政建设四梁八柱。“三育融合”,指德育、智育、美育融合,以价值引导落实立德树人,以技能传授实现立技育人,以审美熏陶达成以美化人,增强课程思政输出力,树立课程思政硬形象;“三全育人”,指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构建“线上自学,线下研讨,实践体验”金课体系,突破育人主体、育人时间、育人空间限制,打造“时时、处处、人人”育人场域,提高课程思政沟通力,增强课程思政软实力。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所建筑职业中专校,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坚持"文化立校、文化育人、育人先育心"的办学思想,积极打造"心灵建筑"的教育品牌和建心文化,确立了"建设人生、筑梦天下"的办学理念,积极践行"雕梁画栋"的学校精神,高度关注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着眼学生积极的未来人生建设.提出了中职德育实践的新模式——德育"心"模式,即把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社会规范、品德养成、人生价值观教育同积极心理素质发展教育结合起来,在满足心理需要的前提下开展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现以"心"促"德",以"德"育"心"的多重效益.  相似文献   

11.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学校始终坚持“德育为先”,坚持活动育人、文化育人、心育育人,德育工作特色凸显,成效显著,形成了“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三元自主育人”的特色德育模式,努力培养“志向高远、人格高尚、情趣高雅”的新时代高中生。  相似文献   

12.
连晓荷 《教师》2023,(11):12-14
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思政存在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合理的评估体系、尚未形成育人合力、未实现全程育人、未拓展育人空间等问题。而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有助于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思政的全面育人功能。基于此,文章作者在“三全育人”视角下,以课程为载体,完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程思政“3W”育人体系的构建,以期提升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3.
在日益重视“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积极探索德育教学改革方式。运用“德心融合”育人,把德育和心育有机融合,在德育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自我觉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成长,切实提高德育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根本保证。文章通过对“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必要性、科学内涵和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客观的分析,提出了“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15.
<正>作为一所县域高中,山东省昌邑市文山中学以“让每一名学生成就最好的自己”为育人目标,用心打造心理健康师资团队,全方位加强家校联系,多举措培育学生健康心理品质,构建起学校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快乐幸福,走出了一条特色育“心”之路。一、构建三个体系培养师资,培育学生的“点灯人”一是构建教师自身提升体系。文山中学本着“育人先育心”的理念,构建“自学+求学”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16.
崔景贵 《江苏教育》2023,(34):30-31
班华先生倡导教育要“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在积极育人的实践中自觉地融为一体。以人为本、为学而教,助人自助、育人至上,育心与育德有机融合,是班华先生的教育智慧之魂,积极育人之道。  相似文献   

17.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新时代背景下,资助育人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它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德育价值,也是推进脱贫攻坚、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三全育人”理念紧扣“谁来育人、怎样育人、育什么样的人”教育的基本问题,不仅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也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发展提供新的路径支撑。将“三全育人”理念与高校资助工作有效结合,构建“三全育人”资助模式,有利于增强新时代资助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8.
<正>重庆市丰都县职业教育中心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据“丰善尚和-精技兴业”的学校文化理念,建构并建设了“‘善和’心理健康成长中心”。通过心理普查、个体咨询、家校共育、实践育人等措施,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德育全过程,渗透于教育教学全方位,形成了“善和育心”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品牌。立足学校文化理念,明确“善和”心理健康成长中心目标  相似文献   

19.
肖芬 《广西教育》2023,(3):63-65
本文分析“三全育人”理念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认为“三全育人”理念可切实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并从全员育人、优化机制、多方协同三方面总结“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路径:全员育人,形成有效育人合力;全过程育人,切实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全方位育人,共建心理健康教育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德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德育课程”这一术语的使用则是近几年的事,德育课程研究才刚刚起步,在德育课程发展的同时,心理教育(简称心育)作为一种新生的教育力量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得到迅速发展,并日益成为德育课程的新的“生长点”,德育与心育有何关系?德育课程能否纳入心育的内容?能否建立一门德育与心育结合的新型课程(简称心理—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德育与心育能够结合,那么又如何建构这门新型课程?带着这些问题,下文将从课程论角度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