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开展,绿色、节能、环保的建设理念已融入到电网工程建设中,通过优化设计方案及设备材料选型、积极应用节能降耗新技术等措施,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绿色环保,利用可再生资源,节约传统能源是保证电网建设长远发展的基础。通过论述光伏发电技术的概述和发展前景,制订了一套适合光伏发电接入变电站站用电系统的设计方案,希望可以促进作为绿色能源的光伏发电技术在变电站建设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赵立英 《内江科技》2010,31(5):102-102
风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没有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风能发电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节能减排措施。风网互补智能供电系统较好的解决了抽油机生产中的能耗问题,达到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为油田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对能源重视度逐渐提升,现阶段已经提出了节能减排政策,现阶段各个行业更加重视节能减排技术及策略应用情况,其中电厂尤为突出,为了使电厂能够提高发电环节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发电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本文就重点分析了电厂节能减排技术与策略,期望可以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16,(18)
燃气发电具有节能、减排、提高供能安全性的优点,是实现节能减排和能源供应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与传统能源一样,燃气发电同样面临着节能降耗的压力。文章在充分分析国内外燃气发电的发展现状,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从燃气轮机、给水泵以及余热锅炉的经济运行等方面进行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5.
<正>绿色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轨道交通节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潜力。通过融合绿色技术,如太阳能和风能发电,以及智能化控制系统,不仅可以大幅度减少能源消耗,还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智能技术的应用,如智能调度、能量回收系统和精确能耗监控,能够优化能源使用,提高运营效率。这些技术的集成应用,有望为轨道交通带来节能减排的双重效益,同时提升乘客体验和运营安全。绿色技术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一)采用再生能源技术采用再生能源技术是轨道交通节能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特别是太阳能光伏板和风能发电系统的应用,为轨道交通提供了新的能源解决方案,从而实现更加环保和高效的能源利用。太阳能光伏板技术能有效转化太阳能为电能,  相似文献   

6.
胡冉 《大众科技》2011,(1):89-90
气候变暖、能源短缺是迄今人类所遇到的最大范围的公共危机,向低碳绿色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节能减排、绿色能源、可持续发展等课题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南方电网从积极贯彻落实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国家政策,建设起中国南方电网首个新能源综合应用实验基地,形成集太阳能并网发电、独立发电、风能利用、电池储能技术、电动汽车充电、节能展示厅等多种新能源应用技术于一身的智能型可再生新能源综合应用系统,致力于打造绿色电网,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绿色环保、优质高效的电能。  相似文献   

7.
《青海科技》2014,(2):84-84
<正>电力行业做为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重点行业,企业做为社会公民,担负着重要的环保责任。大唐发电始终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把节能减排融入公司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高度重视低碳技术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作用,制定并实施低碳技术战略和行动计划,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竞争力,为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大唐发电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增加水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十一五"期间,大唐国际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比例由  相似文献   

8.
在利用基于因子分析法的DEA模型的组合评价方法对发电企业节能减排效果指标体系进行节能减排效果评价分析,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清洁能源,节能减排是未来能源的发展方向,太阳能发电技术成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环节。本文介绍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阳极材料发展和染料敏化剂发展,展望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环境与能源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为了有效缓解当前的能源紧缺与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切实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在土木工程建筑中应用节能减排措施,进而促进土木工程建筑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徐乐  王泽  杨明月  朱莉  薛月 《科教文汇》2009,(26):280-280
能源紧缺和世界范围内的污染日益严重,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并提高现有能源的利用效率变成现今节能减排的主要措施。现研究一装置将锅炉余热与太阳能利用相结合产生热风用于发电。  相似文献   

12.
《科技风》2016,(14)
绿色建筑的出现,一定程度缓解了中国建筑能源消耗的迫在眉睫,提倡绿色建筑,实现节能减排与低碳生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部署。建筑从绿色发展到低碳,都有节能的含义,节能建筑也从原来的节约利用常规能源、高效率利用新能源的模式发展为能源、环境等并重的综合模式。绿色建筑的推广可以有效缓解能源危机、降低环境污染,成为生态化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为顺应走可持续发展经济道路的趋势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国策,建立以持续可再生以及环境污染小为主的能源结构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发展趋势,也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新能源比常规能源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方面更具有优势。新能源发电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讲述了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两种新型能源发电技术,最后讲述了风光互补发电技术。  相似文献   

14.
节能减排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而节能减排的实质就是提高能源效率。为考察绿色发展视阈下京津冀能源效率的协调发展水平,本文基于绿色发展视阈下提高能源效率的内涵,构建了包括经济、能源、环境3个准则12个具体指标的区域能源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2年,京津冀的能源效率均有了显著提升,其中北京市的年均增长率最高,天津市次之,河北省最低;京津、京冀、津冀及京津冀的能源效率协调发展水平均达到了协调发展区间。  相似文献   

15.
《科技风》2016,(13)
天然气分布式冷-热-电联供技术是一种建立在能源梯级利用基础上,实现发电和供热供冷过程一体化综合应用的多联产系统。本文通过介绍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在医院建筑中的应用,深入说明了天然气分布式冷-热-电联供技术的科学性、合理性、稳定性和经济性。天然气分布式冷-热-电联供技术也是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指标的重要措施之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符合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理念和趋势。  相似文献   

16.
大湖流域的开发和保护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为我国大江大湖区域综合开发提供良好示范,是建设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任务。节能减排工作是大湖流域环境治理的研究重点,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文章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节能减排系统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节能减排系统的3个公共因子:资源利用率、绿色能源、政策措施,并由此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可持续发展能源、制定合理政策措施的三大节能减排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作为可持续发展国家,经济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是节能减排。当代社会要继续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绿色低碳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我国发电厂主要以火力发电为主,作为清洁优质能源的电力行业,同时还是一次性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大户,因此被列为国家重点实施节能减排的领域。火力发电消耗大量的煤炭资源,并且污染环境,电厂的自动控制由手工操作转变成今天的连续全自动控制,改善电能生产,提高工作效率。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8.
基于LEAP-Power模型的电力产业碳减排政策情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力产业碳排放具有典型的外部性特征,减排必需依靠政策的积极引导和约束。本文首先依托LEAP软件构建了LEAP-Power模型对中国电力产业节能减排政策进行模拟,该模型设置了四种减排政策情景:基准情景、节能政策情景、气候政策情景以及综合政策情景,在分别对四种情景下中国2010~2050年电力产业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量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对不同减排政策的实际效果进行了比较和评价。结论显示,根据碳减排效果从高到低对四种政策情景依次进行排序的结果是:综合政策情景>节能政策情景>气候政策情景>基准情景,其中清洁能源替代燃煤发电、提高燃煤机组技术效率及实施CCS技术的相关政策减排效果最为明显,电力需求侧管理政策的减排潜力相对有限。  相似文献   

19.
文章阐述了太阳能热水余热温差发电装置的研制背景及意义、设计方案和理论设计计算法,最后总结出3个创新点,该太阳能热水余热温差发电装置可合理利用太阳能低品位能源转化成电能,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社会对能源需求的不断扩大,能源与环境的问题日益严重,暖通空调系统作为能源消耗的重点领域,对电力能源的消耗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因此,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减排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现阶段暖通空调系统节能减排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暖通空调节能减排优化设计的基本原则,并对优化设计的相关措施进行了阐述,旨在进一步推进我国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减排效果,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