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阐述了默顿学派关于科学奖励系统的本质、类型、功能以及奖励与越轨行为的关系的思想,朱克曼对科学中的越轨行为及其社会控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基于本土企业201份员工的问卷调查数据,探索了建设性越轨行为对个体创新绩效的影响,尤其是检验了组织内部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建设性越轨行为与个体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适度的建设性越轨行为可以促进个体的创新绩效,而过度的建设性越轨行为则会降低个体的创新绩效;(2)组织内部社会资本调节了建设性越轨行为与个体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即相对于组织内部社会资本水平较低的组织,对组织内部社会资本水平高的组织来说,建设性越轨行为与个体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转折点出现在更高的建设性越轨行为水平上。研究结论揭示了“建设性越轨行为是一柄‘双刃剑’”的本质,为企业创新管理实践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
盛华根 《中国软科学》2005,266(10):89-94
科研规范控制功能的缺失是现阶段科研越轨行为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文章分析了科研越轨行为产生的根源,联系科学的社会控制探讨了科研规范获得控制功能的途径——规范整合,通过整合,科研规范增强了对科学活动中各种失范现象的解释功能,实现了对科研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相似文献   

4.
最近,李富斌剽窃论文事件在科技界和社会引起了普遍关注。这并不是一次孤立的和偶然的事件,它留给人们许多值得反省的问题,包括对传统的科学意识形态和科学职业形象的反思,以及对目前科学结构和科学运行机制的检讨等。通过这种反省,人们可以了解科学中越轨行为的实质,科学家为什么会产生越轨行为,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有效防止这类事件的发生。本文的主旨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5.
科研越轨行为成因的科学社会学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梳理、借鉴一般越轨理论的基础上,文章尝试运用科学社会学的理论观点剖析科研越轨行为的成因,指出社会外部因素、科学体制内部因素和科研人员自身因素的交互作用导致了科研越轨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如今的科学信息传播呈现极大的增量,这对于科学界来说,本是好事情。但是,社会传播中的出现误差的情形,也随之增大,特别是大众传媒,正是因为这些误差的存在,导致了科学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不同的受众心理效应。在此从这一问题出发,重点研究了科学信息传播中产生的正负不同的受众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7.
对科学越轨行为进行社会控制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科学自身的必然要求。科学越轨已成为今天不能回避的问题,需要加以认真研究和对待。文章论述了科学越轨的原因、表现及其社会控制。  相似文献   

8.
科学界的优势累积有相加和相乘两种方式,优势相加累积发挥功用的现实起点是个人的社会特征以及社会联系,而相乘的优势累积则是科学奖励制度自身内在的潜功能。在科学自由精神的统摄下,相加的优势累积最终会置换为相乘的优势累积。优势相乘累积是科学界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它可以为优秀科学家赢得"可信贷能力",从而有助于科学共同体中精英阶层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正本文从科学界社会分层理论方法出发,重点对我国的两院院士与国际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年龄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科学界存在缺乏世界顶层科学精英、青年科学家成长缓慢和科技合作与交流少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培养并吸引科技人才、培养青年科学家和加强科学合作交流三大具体建议,对优化我国科学界社会分层和培育青年科学精英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风险社会中,科学技术成为风险的主要制造者。为规避风险社会中的科技风险,一种用来有效规范科学技术活动的科学制度的建立显得尤其重要。默顿通过对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科学制度思想,包括科学制度规范及其运行机制。在风险时代背景下默顿科学制度对于规范科学界活动,规避科技带来的社会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但也有局限性,需要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1.
评价机制与学术越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科学在促进社会福利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从而获得了大量的社会支持。虽然如此,对于科学界来说,各类经费、奖励、职位、职称、机构、荣誉乃至发表论文的机会等,依然是稀缺资源。于是科学共同体内部便有了争取科学资源的竞争。  相似文献   

12.
与实验室里科学制造的过程类似,科学评价过程也是科学社会建构性的明证.在科学评价的过程中,特殊性的标准是以何种方式被采用的?史蒂芬·科尔认为,科学评价过程中特殊主义原则得以运行的微观社会基础乃是科学家个人的社会网络.科学家的社会网络会渗透到科学评价的每一环节,这一结论已经在SSK内部达成共识.现在需要进一步澄清的问题是,科学家的社会网络在何种条件下最可能进入科学界发生作用.社会网络进入科学共同体发挥功用的内在机制为何.  相似文献   

13.
转换科学越轨行为个体观察视角,立足于组织分析,探讨科学组织越轨行为,就科学组织越轨的定义、本质、表现及动因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顾昕  郭凤林 《科学学研究》2020,38(7):1153-1160
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社会治理离不开有效的科学传播。传统的科学传播是“赤字模式”,旨在通过科普以填补公众在科学知识上的赤字。这种模式割裂了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过程,对所传播知识的准确性要求高而时效性要求低,缺少科学界与公众的对话。这种传播模式的缺陷在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的治理中显露出来:科学家对知识生产的高度重视和对科学传播的相对忽视,影响了科学界对政府和大众决策所需知识的供给;在有限的科学传播中,科学用语与社会语言的隔阂,引发了大众对疫情风险的误解。因此,社会治理体系建设需要科学传播从赤字模式向对话模式和知识共同生产模式转型,融合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过程,在传播中充分考虑社会情境与科学情境的差异,实现及时和有效的科学传播。  相似文献   

15.
杜微  陈光  冯秦 《内江科技》2012,(11):104-105
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进入风险社会,突发性灾难频发是风险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建立在知识性基础上的科学理性与社会理性的统一是有效处理突发性灾难的重要方法。本文介绍了一种智能逃生门,在发生火灾或地震等灾难时能够自动打开,方便人们逃生。此智能门结构简单、成本低,具有很高的性价比和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寄语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 今天的科学早已走出象牙塔,她与我们生活的社会发生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即使是在最前沿研究的科学家,也有责任与义务告诉社会公众他们的所作所为,以及已经和可能产生的结果。每一个纳税人也有权利知道,他们对科学的投入将会对他们的现在和未来产生什么 影响。 令天的科学更像一把双刃剑,她在以其创造的巨大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对社会产生负面作用,如何使科学的正作用更大,负作用减小,是科学界与社会各界共同的责任,也是国际上科学与社会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方向之一。 今天的科学在人类文化中扮演…  相似文献   

17.
大科学与小科学的争论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战以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转换。促成这一转换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科学研究项目在尺度上的变化。这一变化引起了科学界对大科学与小科学的广泛争论,而这一争论体现的是科学家对于研究路径选择和科学研究优先性的不同理解和思考。文章通过以大科学项目为案例进行研究,梳理了大科学与小科学争论的要点,从科学自主性、科学价值和科学研究路径选择、科学家培养等角度对这一争论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认为这一争论是科学建制过程中的一种内生张力,这一内在张力不可消除。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寄语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 今天的科学早已走出象牙塔,她与我们生活的社会发生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即使是在最前沿研究的科学家,也有责任与义务告诉社会公众他们的所作所为,以及已经和可能产生的结果。每一个纳税人也有权利知道,他们对科学的投入将会对他们的现在和未来产生什么 影响。 今天的科学更像一把双刃剑,她在以其创造的巨大 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对社会产生负面作用,如 何使科学的正作用更大,负作用减小,是科学界与社会各 界共同的责任,也是国际上科学与社会研究中最引人注 目的方向之一。 今天的科学在人类文化中…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寄语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  今天的科学早已走出象牙塔,她与我们生活的社会发生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即使是在最前沿研究的科学家,也有责任与义务告诉社会公众他们的所作所为,以及已经和可能产生的结果。每一个纳税人也有权利知道,他们对科学的投入将会对他们的现在和未来产生什么 影响。 今天的科学更像一把双刃剑,她在以其创造的巨大 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对社会产生负面作用,如 何使科学的正作用更大,负作用减小,是科学界与社会各 界共同的责任,也是国际上科学与社会研究中最引人注 目的方向之一。 今天的科学在人类文化…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寄语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 今天的科学早已走出象牙塔,她与我们生活的社会发生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即使是在最前沿研究的科学家,也有责任与义务告诉社会公众他们的所作所为,以及已经和可能产生的结果。每一个纳税人也有权利知道,他们对科学的投入将会对他们的现在和未来产生什么 影响。 今天的科学更像一把双刃剑,她在以其创造的巨大 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对社会产生负面作用,如 何使科学的正作用更大,负作用减小,是科学界与社会各 界共同的责任,也是国际上科学与社会研究中最引人注 目的方向之一。 今天的科学在人类文化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