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市劳动力结构和空间结构对其制造业地理集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考察北京制造业地理集聚及其形成机制。北京市制造业中传统产业比较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相对分散,制造业呈一定郊区化趋势。实证分析表明,产业劳动力结构和空间结构显著影响北京市产业集聚水平。由于北京市具有一体化的高素质劳动力市场,高教育水平、高技能、高职称以及研发型劳动力显著促进产业集聚,低素质劳动力市场由于地域分割严重,不利于产业集聚。制造业向心分布提升产业集聚水平,但郊区化则推动产业分散布局。内部规模经济是产业集聚的推动力,地方产业政策与引资政策则导致产业离散分布。  相似文献   

2.
新形势下我国劳动力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琼 《未来与发展》2007,28(12):7-10
通过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现状分析,表明我国存在着劳动力供给大大高于就业需求,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格局.其应对策略包括:确立"就业优先"的经济战略;改革户籍制度,打造人力资本配置市场;完善劳动力市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中小型民营企业;发挥税收政策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根据已建立的最小劳均耕地面积、耕地劳动力承载力、耕地规模种植压力指数和耕地劳动力承载力指数的概念及模型[2],对鲁西北地区未来50年不同情景下的耕地劳动力承载力的可能变化进行了多情景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论何种方案,鲁西北地区最小劳均耕地面积均呈增大趋势,而规模种植压力指数只在理想方案下呈逐渐降低态势,在不理想方案和适中方案下均呈升高趋势,且以不理想方案下提高的幅度较大;由2010年到2050年,耕地劳动力承载能力将逐渐降低,劳动力超载程度逐步加剧,农业劳动力剩余现象将十分严重.因此,要保障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必须寻求有效转移剩余劳动力的途径,确保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下,实现耕地数量与农业劳动力总量的动态平衡,从而消除压力.  相似文献   

4.
徐娟 《未来与发展》2011,34(8):79-82
劳动力配置并不完全通过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竞争而进行。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是近20年来西方经济学理论最新进展之一。"用工荒"是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的民工短缺的现象,文章运用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均衡分析方法,通过"内部人-外部人"模型,揭示了"用工荒"现象的原因是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上二级结构导致的"权利荒",进而指出进一步完善传统体制下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解决"用工荒"问题。  相似文献   

5.
文章就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提出了独自的看法,对本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影响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障碍因子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文化创新与劳动力资源综合开发、营造国民待遇新制度体系、实施就业经济工程、国际劳务市场一体化、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创新金融支持系统等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宏观战略与行动方案,为各级政府及部门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卢梭说过:“人是生而平等的”。然而,现实生活中,处于强势地位的社会群体歧视弱势群体的现象却是普便存在的。歧视夺走了人们的自由和权利,夺去了人们的尊严,甚至最起码的生存条件。歧视在劳动力市场上更是广泛存在的,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行为不仅对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直接影响广大劳动者劳动权利的实现。本文首先给出了劳动力就业市场上歧视的概念,即对劳动者与劳动生产率无关的个人特征进行评价,通过这种评价设置壁垒,使生产率相同的劳动者受到不同的待遇;然后探讨了歧视的来源问题、歧视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表现以及歧视所带来的经济成本,最后提出了政府在减少歧视过程中所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下劳动力优势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劳动力的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提出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即根据社会储存的大量简单劳动力的实际发展经济。改革开发三十年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劳动力密集型。第二个阶段,提出在全球化逐渐深入的今天,应该利用高智力劳动力来发展经济。这个阶段的特征是资本、技术密集型。经济发展最大的依据是符合实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加剧,我们更应该珍惜自己的优势。现存的大量简单劳动力同样还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他们给予发展空间并扬弃的利用是符合实际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孙黄初 《今日科苑》2006,(10):73-74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也是资源大省,城镇化发展相对落后,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黑龙江城乡经济发展应该选择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发展资源性城市,提高城市化水平,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9.
研究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对于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健全现代化市场体系有着重大的意义。在梳理了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分析了我国典型的劳动力歧视问题,并对此做出了相关的思考与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0.
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商品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完备的市场体系,其中一个重要的市场就是劳动力市场,这必然要求劳动力商品化。目前我国各地形成的人才市场,就是劳动力市场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实现劳动力商品化的基地。  相似文献   

11.
试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义、问题和对策李炳毅孙定东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意义农村劳动力向沿海及中心城市转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村经济向市场化转轨的客观要求,也是农民急需致富的必然行动,在某种意义上说,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事实上,...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由采已久,大学生就业难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仅从劳动力市场分割和教育过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看典型的二元分割,劳动力流动成本高,大学生为留在层次高的地方和部门就业,客观上造成教育过度,进一步加剧大学生就业难。打破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适当扩招、发展多种水平层次的教育体系,实现教育供给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相匹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欧盟东扩对区域内初级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宁 《中国软科学》2004,21(12):107-112
本文从贸易、FDI和移民三个方面,探讨了欧盟东扩后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趋势以及劳动力市场可能发生的变化。通过分析发现,东扩国向欧盟原有成员国的人口流动不会出现无序、失控的局面,而且流动的规模不会对欧盟原有成员国的劳动力市场产生十分强烈的冲击,更不可能造成欧盟原有成员国劳动力市场的"雪崩"。  相似文献   

14.
潘玮 《中国科技信息》2008,(11):192-193
就业歧视在劳动力市场上普遍存在,形式多种多样。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就业歧视主要有性别歧视、户籍歧视和年龄歧视,本文分别对这三种歧视进行了分析,并分别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首先定义了什么是劳动力市场以及劳动力市场信息检测;其次从监测内容、监测方式,以及监测的法律、体制、经费保障体系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美国联邦政府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实践,并介绍了监测结果在政府内部和社会上的应用;最后,总结了美国联邦政府劳动力市场信息检测的特点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中国劳动力市场现状简述跨入新世纪后,我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一方面,人口总量和结构的变化使我国在新世纪将面对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数量最高峰、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最高峰;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高新技术的引入使传统产业的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却不断下降。2002年年底全国总人口为12.85亿,就业人数为7.4亿人。虽然目前我国生育水平已经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年龄构成轻,人口惯性增长特点十分显著,人口增长态势和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国内各种人口预测表明,下世纪30-40年代我国人口将达到…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劳动能力人口的总和,是经济活动中的主要对象。劳动力资源是社会的基本财富,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劳动力资源,在发展国民经济和保障社会安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该文以我市的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为基点,分析了劳动力资源及就业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了2010年的就业空间,提出了就业战略的初步构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竞争性的市场的分配状况为基准,分析了中国市场化进程中各种非市场性因素引起收入差距的机制。这些因素包括从非均衡走向均衡的市场机制、城乡二元的社会经济体制、分割的劳动力市场、财税制度、所有制差异、对外经济制度等。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形成统一的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体系,推进金融体系的市场化,完善并扩大直接融资比重,财税体制从以间接税为主转向以直接税为主,改革土地制度,强化农民的土地财产性权利等都会有助于改善中国的长期收入分配状况。  相似文献   

19.
论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劳动力全面就业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经济结构进行根本性转换的过程中,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失业加剧的问题,应借鉴国际经验,根据中国经济成长的规律性,采取常规农业结构中农业冗员就业拓展,现代农业结构中过剩劳动力消化,经济结构转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三阶递进”模式,实现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全面就业。  相似文献   

20.
戴隆江 《内江科技》2006,27(7):11-11
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发展外派农劳务是开发和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为下岗职工提供新的就业渠道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发展外派劳务有利于增强中外交流、促进互相了解、增加外汇收入、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