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吴宓先生因批评新文化运动受到新文化派的批判,也因此长期被摒弃于反帝反封建的文化主流之外。本文认为:吴宓的一些文化观点对新文化运动有一定的认识意义和补偏救弊作用,对吴宓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应重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估。  相似文献   

2.
王宏 《培训与研究》2009,26(9):104-106
与新文化派重实用而轻人文、重现代而轻传统的教育思想不同,吴宓提出培养"博雅之士"的"通才"教育的思想,其目的是为建设中国新文化造就既能会通中西,又有专业的新人才。吴宓的教育思想以柏拉图的"一多并在"为哲学基础,秉承传统儒家的教育思想,并以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为新的视野,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学以为己"、"教以成人",故而吴宓非常注重教育在涵养人性、培植道德、救国经世方面的伦理作用,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传达出传统儒家和新人文主义改良人心、提倡道德的主张。  相似文献   

3.
与新文化派重实用而轻人文、重现代而轻传统的教育思想不同,吴宓提出培养"博雅之士"的"通才"教育的思想,其目的是为建设中国新文化造就既能会通中西,又有专业的新人才。吴宓的教育思想以柏拉图的"一多并在"为哲学基础,秉承传统儒家的教育思想,并以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为新的视野,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学以为己"、"教以成人",故而吴宓非常注重教育在涵养人性、培植道德、救国经世方面的伦理作用,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传达出传统儒家和新人文主义改良人心、提倡道德的主张。  相似文献   

4.
吴宓是学衡派的核心人物,长期以来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这与他的独立品格分不开。人格独立、学术独立是吴宓的追求和向往,他一生都在践行着这种信仰。在当今语境下,吴宓的独立品格弥足珍贵,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对当今知识分子无不具有路标作用。  相似文献   

5.
吴宓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的学术研究领域宽阔,涉及范围很广,在诸如新人文主义、西方文化与西方文学的译介、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研究、诗歌创作与鉴赏理论、外国诗学与诗歌翻译等多个方面,都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对吴宓的学术性文章概况、文学创作概况、出版的专著概况及未刊文章等方面进行系统客观的分析与述评,无论对于吴宓学术还是对于中国的学术发展,都是一项极有价值和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大师吴宓一度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在人们高度评价吴宓学术建树与道德人品的同时,也有人随意编造吴宓生前言行或贬损其学术成就.2004年8月20日是吴宓诞辰110周年.我们纪念吴宓,必须对一些强加在他头上的不实之词予以澄清,对一些贬损他的学问与人格的言论予以辩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近吴宓,还一代国学大师以真实的面目.  相似文献   

7.
学衡派与吴宓研究70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衡派是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他们强调世界文化的共通性,反对五四新文化一方对传统的全盘否定。在文学方面,他们希望对旧的文学形式进行改良而不是彻底的改革。吴宓是学衡派的灵魂人物,他的文艺理论代表了学衡派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8.
《吴宓译系年目录辑要》一书是一部资料性很强的工具书。其将吴宓的译目录逐年逐月进行排列,给研究吴宓的人按图索骥、查阅相关资料以极大方便。其以史实为笔,以时间为序,精浅条地勾勒出吴宓学术人生的轨迹,向读再现了吴宓的主要学术活动和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9.
杨锐 《文教资料》2011,(18):159-160
吴宓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人、红学专家、诗人,同时也是一代教育家。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吴宓无疑是思想上特立独行之人。曾经留学哈佛的他回国后大力提倡“人文主义教育”,主张以文教立国.培养“会通中西”博雅人才的精英教育.为中国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保存中国国粹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对吴宓研究的重视,完全是近几年的事,并在吴宓的中西文化观、吴宓的教育思想及实践、吴宓与《学衡》、吴宓与比较文学及其诗歌创作和文学理论等方面取得可喜成就。  相似文献   

11.
吴宓任职清华研究院主任一年余,1926年3月正式辞职。吴宓的辞职,直接原因是他的"研究院各提案"被张彭春和清华校务会否决,间接原因跟王国维、梁启超等同事对他支持不够相关。吴宓请辞研究院牵涉面广泛,关乎研究院的性质和未来走向,有较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清华内部斗争,成为一个事件。  相似文献   

12.
吴宓的红学研究,既是文学研究,又是哲学和文化研究。吴宓之所以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特别重视《红楼梦》,其核心点在于:(1)《红楼梦》的思想意识,体现了吴宓重建真理的人生理想:(2)《红楼梦》的创作方法,符合吴宓的人生方式;(3)《红楼梦》的传统文化意蕴,和吴宓的人格意气相吻合。从这里出发,吴宓表现了他的文化观念和文化使命意识。  相似文献   

13.
论吴宓的诗     
吴宓的诗歌创作选择的是“以新材料入旧格律”的道路,“新材料”即“一时一地之生活感想”,反映了他思想与情感的矛盾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旧格律”则为其诗歌的表现形式,虽在艺术上有一定成就,但因才力所限与炼意炼字功夫的欠缺,颇多不足,吴宓诗歌的特征与研究价值,主要在于思想内容而非其艺术性。  相似文献   

14.
在第四届全国吴宓学术讨论会上,与会者围绕吴宓的哲学观、文化观,吴宓的比较文学研究与文学研究,以及吴宓先生的“博雅会通”等方面进行了发言,研究范围有了新的拓展。  相似文献   

15.
著名学者、诗人吴宓先生在自己的《日记》里记述了对《三国演义》的一系列看法:他认为该书是"真正的历史小说",书中人物、情节都是"典型";他提出,"正统"有二义,即"本义之正统"与"人为之正统";他强调,"艺术真实"源于"普遍永恒之道德观"。我们在吴宓先生的《日记》里看到了最真实的"吴宓"。  相似文献   

16.
吴宓是学衡派的领军人物,贯穿吴宓一生文化思想的是他对传统伦理精神的坚守与弘扬。吴宓认为政治的根本在于道德,欲救世救国,就必须重塑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永恒价值的人伦精神和理想人格,“以人格而升国格,”才能使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得以“重建民族的自尊”。吴宓伦理思想的构建,以传统儒家思想为主要资源,又得益于白壁德新人文主义和柏拉图哲学思想,从而使其伦理思想带有浓郁的文化保守主义色彩,有了我们可以把握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吴宓书目实践活动的介绍,对其书目特点的分析,肯定了他对我国书目学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吴宓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奠基人、著名文学评论家、教育家和诗人。纵观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吴宓无疑是思想上特立独行之人。拥有西学背景的他大力倡导的"文教中华"和"通才教育",极力主张中西会通的翻译观,这些教育思想在其长期的大学教学实践及其所培养的优秀人才等方面都得到了实证检验,在当代高等教育语境里同样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吴宓虽然在理论上对新文学运动提出了严厉的批语,但在对一些优秀的白话文学作品进行评价时,却能够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给以高度的评价,反映出一个真正的学者所应具备的治学态度和宽容的胸怀。而且,虽然文学见解不同,却没有妨碍他与一些新文学代表人物之间的友谊。在学风日益浮躁和以偏激为荣、以攻击他人作为获取名利手段的今天,重温这些历史也许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程千帆的一封佚函作了钩沉,录述了他与朱自清、吴宓之间的文化交互行为,兼涉民国大学文学教育的讨论、《武汉日报·文学副刊》的出版等。厘清这些史实有助于拓宽程千帆、朱自清以及吴宓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