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晋 《生活教育》2011,(2):23-24
中国古代的荀子将学习视为一个"闻-见-知-行"的活动过程,"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西方国家近来也把有效的学习过程概括为"  相似文献   

2.
<正>作为获得真知、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实践活动向来为人们所推崇。早在战国时期,我国著名思想家荀子就有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的著名论述;德国杰出诗人歌德说:"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然而,现在许多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  相似文献   

3.
正生物活动教学是指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活动教学"具有源远流长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国内从两千多年前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都十分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起来,让教与学达到最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张巧 《考试周刊》2015,(20):92-93
<正>《荀子·儒效篇》中有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换为英文,即为:"Tell me,I forget;Show me,I remember;Involve me,I understand."在十几年的英语教育中,尤其是新课改背景下,我践行着这一理念,自认为此即为我在教育中要追寻的佳境,让学生都参与课堂,即为高效课堂之关键,也是教育本质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两千多年前,荀子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两千多年后,无数职业教育践行者正在将这一理念变成现实。从2008年落户天津,到2012年赛区遍布全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经走过5年。这5年,大赛的规模逐渐扩大,内涵逐渐丰富,校企合作逐步深入,与社会需求逐步贴近,  相似文献   

6.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是我国的优良学风。孔子说过:“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以言过其行为耻辱。又说:“听其言而观其行,”衡量一个人的品德和才能如何,不仅听他怎样说,更重要的是看他怎样做,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宣言。荀况具体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至矣。”这就说,“学”是为  相似文献   

7.
<正> 思想政治课不但要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理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只有通过考察学生的行为,才能检查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效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荀况有:“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  相似文献   

8.
<正>荀子曰:"学而不行,虽博必谬。"学习的要领是:"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行之,明也"的效果。对荀子这段话领悟最深刻的莫过于美国一家儿童博物馆,在该馆门口的墙壁上就镌刻着这样一句话:"I hear and I forget,I see and I remember,I do and I understand!"(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将记住;让我参与我就会明白。)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以下简称呼市二中)历史小组开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闻""见"是教学的根本所在。时代在发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教师的作文教学展现出新的气象。在进行作文教学指导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图像、声音、动画等元素,实现人机交流。  相似文献   

10.
一、利用计算机交互的科学性、回馈性等特点。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1.利用计算机形象、直观的效果,解决难点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知,闻见是教学的基础。我们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这种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古代教育家荀况指出:教学应该以"闻见"为基础,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荀子·儒效》)。学生的认识从总体上也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科普说明文作为一种说明客观事物的内容、形式、性质、原理、构造、来历、用途等的文体,其重要功用就是使人们通过阅读对客观存在的某一事物或某一事理获得理性的认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中学生养成批判意识、强化逻辑思维"等等,也是对理性思维  相似文献   

12.
何宏位 《考试周刊》2010,(24):115-116
直观化教学,即在教学中以亲身实践或以具体事物、现象,以及事物、现象的逼真描绘来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促进对知识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的教学过程。我国古代教育家苟子提出了教学要以“见”、“闻”为基础的直观化教学思想:“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相似文献   

13.
<正>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种以“闻”、“见”为基础的思想,也就是我们当今贯彻的直观性原则,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中如能巧妙地利用数形结合,把抽象化为具体,则不但可使学生对知识获得鲜明生动的形象,易于理解,记忆和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等。本人在实习过程中,采用数轴的直观性进行复习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钱荣英 《现代语文》2006,(10):102-102
激发情感、培养理智、训练操作技能,是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要任务。对此,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荀子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曾予以高度关注。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述而·雍也·为政·宪问》)荀子则强调“善美相乐”,其“入人也深”,“化人也速”,“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乐论·儒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英语课堂最怕出现一潭死水、波澜不惊的局面,如果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酷爱英语的种子移植到学生心里,把酷爱思考的习惯传播到学生身上,学生就会兴味盎然,英语课堂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结了这样几条比较实用的教学方法:1.词汇教学直观化荀子说:"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可见,直观化教学思想由来已久。为了帮助学生学好英  相似文献   

16.
形象教学的“难点”处理河南新乡市第二十三中学(453011)张鹤鸣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荀况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现代教育理论也指出:结合讲授内容,运用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能加深记忆。在生物教学中,生物的形态、结构可以通过实物、标本、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直观教学是使学生生动具体地掌握知识的必要手段,是学生认识事物的感性基础,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但若用之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因此,加强对直观教学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直观教学问题很早就在教学论中提出了。许多教育家对它作了深入的探讨。我国战国后期的教育家荀况提出:教学应以“闻见”为基础,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假如我们愿意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培植一种真正的、确实的、关于事物的知识,我们便得格外当心,务使一切事物全都经由观察与感官的知觉去获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教育家对学习很重视,认为学是人获得知识、经验的重要手段;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吕氏春秋》认为学,可以发蒙、振聋、启眊时说:“且夫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且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尊师》)桑弘羊也说:“非学无以治身。”(《盐铁论·殊路》)故对学习方法,诸子百家均有精辟论述。如儒家提出:“学(教)学半”的命题,把教、学看作是一对矛  相似文献   

19.
生理卫生课教学简图的作用和制作舞阳县武城镇一中谷振清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也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可见,教学中利用各种实物或教具,让学生感...  相似文献   

20.
<正>初中语文教材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道德美、人生美都强烈地蕴藏于课文之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挖掘、感悟、再造这些美?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一、寓教于趣,在视听中感受美我国教育家荀子早已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