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洪兴祖《楚辞补注》对《文选》五臣注、李善注都作了积极自觉的接受。洪氏大量征引五臣注并作了相应的处理,《补注》中对五臣注的征引要远远超过李善注的数量,但并不意味着洪氏更加看重五臣注,而是李善对王逸的注释未能赞一词使得狭义的李善注在骚类中没有出现。李善的注释体例在方法论层面上对洪氏影响或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2.
李善注《文选》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了征引式的注释方式,主要通过征引大量古籍故训来指出文句的出处和解释词语的意义。李注亦大量征引了《左传》中的材料,这些材料有的与现存传世文本相合,有的却相左。文章从对这些材料分析的入手,对李善《文选》注征引《左传》情况作了一较为全面的考查。  相似文献   

3.
<文选>五臣注在训释词义、解说句意、注音、征引典籍、解题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注释体例.梳理五臣注的注释体例,为确定五臣注的原貌,从而对李善注与五臣注的混乱情况进行区分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贾谊《吊屈原赋》是汉赋名篇,历代注释甚多。早在汉魏六朝时期,就有胡广、服虔、应劭、郑氏、李奇、邓展、苏林、张晏、如淳、孟康、韦昭、晋灼、臣瓒、徐广等14名注释家为其作注,这些注释文字主要保存在《史记》三家注、《汉书》颜师古注和《文选》李善注的征引中。早期注释或注音。或释词,或解旬。或校勘,促进了《吊屈原赋》的解读和传播。  相似文献   

5.
对李善<文选注>是否"释事而忘义",研究者长期争论不休,成为对李善注最大的争论焦点.其症结主要是双方皆以偏概全,对李善注的释义没有进行全面的鞑?李善注释义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数量较少,缺乏自觉性.对李善注释义的数量统计和分析证明:无论是批评李善注"释事而忘义"还是赞美李善注"事义兼释",均是不准确的;李善注是释事为主、释义为辅.  相似文献   

6.
李善注对《文选》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也有不足。五臣注是在唐人不满李善注“释事而忘义”的情况下出现的,其全面否定李善注是错误的,但其注释主张则反映了文学作品注释的新思维新发展,注释实践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两家注各有独特的贡献,合之两利,离之两伤。  相似文献   

7.
李善<文选>注征引文献众多,其中有多处称引<毛诗>.研究班固<两都赋>和张衡<二京赋>李善注中引用<毛诗>的情况,进而考察李善注引<毛诗>的特色,可以发现,李善引用<毛诗>有严谨精到的一面,也存在着误引和意违之类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文选》李善注在大量征引《诗》《骚》文本及其研究《诗》《骚》之有关论著的过程中,从词句承传之渊源生态、以事析典之解读方式及比兴艺术之广泛运用等三方面,充分体现出《文选》李善注的文学精神.这些对唐代士子的科举考试与诗歌创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与促进作用.《文选》李善注的文学精神与之所以如此自觉产生,是因为李善注能够自觉奉行《文选》“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选文标准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文章将《文选》李善注征引扬雄《方言》的用字材料与《方言校笺》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研究,认为李善注引文的特点主要在于用字方面:所引文字与被释《文选》原文或《方言校笺》用字之间往往是假借、同源或异体关系;引文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相似文献   

10.
<文选>李善注的特色之一,是广泛征引唐前古籍解释字句典故,这其中就包括了现已亡佚的<韩诗>,因此,<文选>李善注成为我们了解<韩诗>面貌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由于自宋代以来<文选>迭经翻刻,异文丛出,这又给我们认识<韩诗>带来了不少障碍.由于<韩诗>原本今不存,仅凭李善注中征引的片言只字,对于这些异文很难做出判断.本文通过梳理<文选>李善注征引<诗经>的体例,辨明其选择征引<毛诗>或<韩诗>的理由,在此基础上,将单个的异文置入整个李善注的体例背景中去考虑,从而对于前人尚未辨清的一些异文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
论赵次公的典故注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次公在其诗歌注释中归纳了杜甫、苏轼等诗人用典的方法与规律,由此建立了完整的典故分类体系,并指出了注典必须兼顾祖孙的原则,对后世有重要的启发与影响.  相似文献   

12.
赵次公在其诗歌注释中归纳了杜甫、苏轼等诗人用典的方法与规律,由此建立了完整的典故分类体系,并指出了注典必须兼顾祖孙的原则,对后世有重要的启发与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从语词、逻辑和语境比照三个方面分析了用典中的蕴含。涉及了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用典时表述典故的方式;二是联结典故和欲说之现实的手段。我们初步分析了这些方式和手段是如何导致蕴含的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郭蓉 《绥化学院学报》2006,26(2):137-139
用典为修辞方式之一种,指的是借用典故来表情达意。典故作为引用语料的特殊性在于:当它被引入创作的现实语境的同时,它为源出语境的赋矛的意义内核也一并引入,由此形成的古今语境相遇的信息语码,超出信息传递的功能,用典的意义解读同时也便是典故阐释的信息解码过程。  相似文献   

15.
文学批评期刊论文被引频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被引频次来评价分析学术期刊的影响,是评价期刊的基本方法之一。文章统计了2004-2008年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中国文学”子库收录的162006篇文学批评论文的被引频次,并统计了被引频次在10次及以上的论文最集中发表的期刊和作者单位。结果表明:中国文学批评期刊的学术论文的发文量在逐年增加,但所发文章的影响力在逐年衰减。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对“事类”进行全面而深入阐述的是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他厘清了传统“事类”概念的内涵,首次明确指出事类是作者在自己言辞之外,以多种方式方法引入的、可验证的、异质性的东西。它主要有“引乎成辞”和“举乎人事”两方面内容,是作者用以“明理”和“徵义”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明万历十九年南京周曰校万卷楼首先将传统经史注疏学作为一种商业手段应用于通俗小说的刊刻,在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基础上,增加广告识语和大量注释考证并分类,刊刻出版《新刊校正出像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评点史看,万卷楼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评点是早期通俗小说评点由传统注疏向文学评点的过渡,对明清坊刻本通俗小说注重以评点作为有效商业手段和传播形式具有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诗经》作为中国诗歌文学的滥觞,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学和思想内涵。班固所撰《汉书》,不仅有其重要的史学价值,其中引用了丰富的《诗经》资料,也是我们研究先秦与西汉《诗经》学的重要文献。本文试从引用次数统计,引用的方式、特点及引用的意图、形成原因等不同角度浅析《汉书》引《诗》的状况。  相似文献   

19.
在"宋人注宋诗"这一文学现象中,李壁《王荆公诗注》晚出而博采众家之长。"宋人注宋诗"的一大特点,是寓诗学批评、研究于注释之中。李壁本人擅长诗文创作,在注释中,除详引王诗的典故出处之外,还寓研究于注释之中,发挥艺术理解力,对王诗创作中的句法、字法、章法、用典、对偶、立意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对王诗审美效果进行点评,从而揭示了王安石诗的主要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0.
笔者试通过对莎士比亚戏剧《亨利六世》翻译工作的反思与总结,论述了解原作历史背景,提升译者语言措词水平,正确处理修辞手法,掌握文化背景与典故,端正译者态度这几点对产生成功译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