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辉煌时代,在现存的数万首诗歌中有不少是反映古琴艺术的经典佳作。唐代许多著名诗人都对古琴有着深厚的感情,对琴曲有着独到的理解和体悟,并在他们的诗歌作品中做了生动的描述和精辟的品论。这些关于古琴的诗歌佳句,对我们了解古琴艺术的成就和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章从部分较典型的唐代琴诗中,尝试寻找有关古琴琴名、琴家、琴曲、琴艺及琴文化的相关记载,感受和探索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文学创作、政治观点及美学理念等相互融会贯通的古琴音乐内涵。  相似文献   

2.
琴曲和琴歌作为古琴艺术的两种艺术表现形态,共同建构了古琴艺术独特的审美空间。本文旨在重新审视这两种艺术形式,在考察琴歌的历史流变和分析具体曲辞的基础上,力图呼唤琴歌这一艺术样式的革新和复兴。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也是传统文化的追求,古琴艺术也不例外。这不仅表现在琴曲、琴论上,也表现在古琴制作时的形制特色之中。古琴的形制中既有对自然界的事物的比拟,也有对人体的模仿。  相似文献   

4.
古琴作为中国的传统乐器早在周代就已经在民间流传,但古琴在跨越其它普通的乐器而成为“八音之首”则主要依托士阶层的存在。在汉代,众多的士阶层视古琴为雅器,借用琴曲抒发他们的内心情感,琴学也成为文人精神之寄托而具有人文音乐的性质,因而从根本上将古琴从“艺术琴”提升到“人文琴”的地位。文章主要通过汉代琴学造谐、汉代古琴作品、汉代古琴技法及汉代琴学的“人文琴”特征、汉代琴学的乐教思想几方面来阐释汉代琴学在中国琴史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5.
古琴是中国传统弹拨乐器之一,在我国几千年的音乐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现代以来,古琴的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所重视,针对琴界出现的琴曲创新问题,也存在着争议。本文通过对三种不同形式的琴曲创新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目前古琴曲目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以期引发更多关于古琴曲目创新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翟敏  李静 《文教资料》2012,(13):84-85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类乐器,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与之产生的琴曲、典故、琴谱、琴诗等许多文化特征展现了古琴所特有的文化现象。通过古琴曲的代表曲目《流水》的典故、《流水》的琴谱、《流水》的琴诗这三种文化现象的具体阐述,人们进一步认识古琴的人文特色。  相似文献   

7.
《略论七弦琴音乐遗产》是吕骥先生为《琴曲集成》写的长篇序言,较深入细致地反映了吕骥及琴坛前辈们搜集整理古琴音乐资料的客观事实及吕骥对于保护和发展古琴音乐艺术文化遗产的思想。本文从知识考古的角度出发,探析《略论七弦琴音乐遗产》产生的背景,并从其内容与结构、吕骥所寄托的"愿望"、以及《略论七弦琴音乐遗产》的影响等角度出发,对吕骥保护和传承古琴文化的"愿望"进行再思考,挖掘其对于古琴音乐乃至其他民族音乐的保护和发展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艺术瑰宝源远流长,琴在这样的艺术价值体系中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琴作为一种乐器,它非常具有影响力;除为乐器之外,它还具有道德、哲学、宗教、政治的内涵。作为中国古琴艺术的代表——梅庵派古琴艺术,它是中国古琴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与发展,既具有历史的机遇,也包含着古琴艺术家们自己的天分、才华。它体现了二十世纪的部分文化生态,丰富了古琴艺术,造就了曾经古琴有过的辉煌,也为艺术的新发展留下了重要的的空间。本文就如何继承梅庵琴派的传统,坚持面对现实,以此来作为爱好者乃至关注它的所有人们需要长久思考和不懈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古琴艺术十分重视取音、指法,它们在古琴琴论(如《溪山琴况》)中并非是单纯的技巧论,而是具有审美本体论地位。对琴"音"本身的珍视是与古琴(乃至其他中国艺术)高度重视琴材本身审美价值特性的观念密切联系,这种观念在《考工记》中被称作"材美",它深刻地贯注在古琴审美活动始终。  相似文献   

10.
邂逅古琴     
我喜欢古琴。但我不会弹琴,不能像内行那样能看出什么门道来,只是喜欢听听。每当夜深人静、花落茶浓,我总是打开音乐设备,享受一下。古琴的琴曲是动人的,但古琴本身,就是很好的艺术品。我曾见一位琴工选材,要选无疖无疤、纹理顺直、年轮匀称的干材或老木,而且最好是用梧桐朝阳的一面。古琴的形制多种多样,往往极尽雕绘之能事,如蕉叶琴、朱雀琴等等,古代文士,常以精美书画上琴,更增雅致。近人为古琴刻字,却往往平俗。《中国古琴》报曾附有一宋琴彩页,上面“潇湘水云”四字,竟然使用电脑字体,湖北的陈新亚先生评说:“琴若有知,亦当饮泣。”并…  相似文献   

11.
王维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通音律,他的许多音乐诗歌中包含的音乐思想,都和嵇康的音乐美学有着相同之处。以嵇康的《琴赋》为例,其赋中所体现的一些音乐审美思想,如琴乐"和"的思想,即与意合,与天地合,表达自己内心所发的深刻感受、寄情于琴,将琴寄寓深刻情感,宣泄心中情绪的有生命的乐器,以及以琴悟道,追求逍遥闲适、心与道冥的古琴审美观,都在王维音乐诗歌中得到了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古琴艺术之“禁”的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琴艺术中"禁"的观念作为历代琴论中的重要议题,受到了当代琴学、美学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却并未得到详细的阐释。而通过对琴禁观念进行释义和思想溯源,可知古琴之"禁"分别对琴音和琴人进行规定,它一方面受到了儒家尽善尽美的审美观和艺术功能论的影响,另一方面还源自道家"返其天真"和技与道关系问题的探讨。通过这样的辨析,可知琴禁观念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但却凸显了中国古琴艺术的精神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唐代古琴艺术的发展,唐诗有了更加多元化的写作素材,众多的听琴诗相继出现。从形式上看,听琴诗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平仄、节奏、押韵等方面;从内容来看,听琴诗与音乐的联系主要体现在诗人对古琴音乐的再创造、读者对诗歌再创造并进行音乐审美的循环过程。音乐与诗歌的紧密结合使听琴诗别有韵味,具有双重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古琴艺术何故如此长期的被历代人嗜好、偏爱?笔者认为,正因为在古琴艺术的呈现中,古琴以其高度的亲和力,在人类的精神大餐中散发出了特有的琴味、声味和人味,使其具有经典的、高级的美味,才能使它不败于众乐器之中,并且超乎其上,成为传统文人居士喜好之艺术品类。以至位居为"琴、棋、书、画"之榜首。  相似文献   

15.
琴歌是一种以古琴伴乐,以古诗词为载体的自弹自唱的古典艺术歌曲形式。古琴本身的音响色彩结合诗词格律形式以及诗词的四声吟诵特点,使得琴歌不仅具备了独特的文学意境美,还具有鲜明的旋律音韵美。对琴歌谱例的分析和演唱实践对比,探寻我国古诗词琴歌的艺术特色和演唱特点,归纳其中的美学意蕴,可以有效推动琴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有着悠久文明的中国,古琴应该算是一件有着同样悠久文明的乐器。最早的琴甚至可以追溯到半信史时代的神龙伏羲氏。据东汉著名音乐家桓谭在《新论》中的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为弦,刻桐木为琴。"也就是说,这最初的琴是神农氏用桐木和蚕丝做成的。只是这种琴跟现在我们所见到的七弦古琴不  相似文献   

17.
赵烨 《文教资料》2009,(26):73-74
广陵派是中国古琴音乐发展到清代形成的重要派别,对古琴艺术起着承前继后的作用,它博采众长,在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韵.由于特定的传承关系,广陵派为后世琴学留下了宝贵的音响资料,其对后来的琴学研究和继承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古琴指法是琴学理论在表演艺术上的集中体现。由于古琴艺术的谱式是奏法谱,其记录形式主要依靠对指法的记录,因此它的重要性不仅体现技法的演奏,同时还承载着音乐的记录。通过对远古至汉魏时期古琴指法文献与图片的梳理、分析、考证,探究古琴指法的起源应在先秦时期,而随着文人雅士对古琴艺术的推崇,汉魏之际古琴指法的发展较为丰富完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琴艺术在历史上不仅具有广泛文化影响,而且是古代精神活动在音乐上的重要体现。通过五音来养生修行,琴能养疾,调畅情志。以弹奏古琴能养生的实例和理论依据讲叙古琴对养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古琴音乐有着丰富的谱集和文献,从众多的文献资料中梳理清一首琴曲的历史脉胳是十分重要而有意义的。本文考订了中国古典音乐名曲——古琴曲《梅花三弄》的作者,介绍了其曲调产生的时代背景、曲名问的异同、音乐形象的表达、曲体结构的特点,以及此曲的流传对当今的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