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考生自尊、考试焦虑及应对方式间的关系。方法: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考试焦虑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高考生进行测查。结果:(1)高考生考试焦虑与自尊、积极应对方式显著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自尊与积极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显著负相关;(2)自尊、应对方式对考试焦虑的回归显著,共可解释考试焦虑22.7%的变异;(3)自尊是应对方式和考试焦虑间的中介变量。结论:自尊、应对方式能够有效预测高考生的考试焦虑。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高中生考试焦虑在年级、性别、学生类型方面的现状及高中生的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考试焦虑程度均值是42.66,属于轻度焦虑水平;高中生考试焦虑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和学生类型差异;普通高中生的考试焦虑和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呈现显著相关关系,艺体高中生的焦虑程度与应对方式不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考试焦虑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以高二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归因量表、自尊量表和自编高中生考试焦虑问卷,研究高中生学业归因、自尊与考试焦虑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学业归因、自尊对考试焦虑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考试焦虑量表对377名高中生施以测试,以探究高中生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考试焦虑特点。结果显示:(1)女生在积极应对方式上显著高于男生;(2)社会支持无显著人口统计学方面的差异;(3)女生的考试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男生;(4)高一学生考试焦虑水平显著高于高二学生;(5)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了了解高中学生考试焦虑与自尊、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考试焦虑量表(TAT)、自尊量表(SES)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对韶关市某中学高中三个年级的376名学生进行随机整群抽样调查。结果表明:(1)该校高中生考试焦虑程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自尊、社会支持与考试焦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3)社会支持对自尊和考试焦虑的回归效应显著;自尊在社会支持的基础上对考试焦虑的回归效应显著,而且在社会支持与考试焦虑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因此,我们应重视培养高中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同时给予更多的社会支持,以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维护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究了影响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因素,为有效应对方式的提出提供依据。通过检索2001—2017年全网论文数据库,最终选出23篇研究报告纳入分析系统。结果表明,考试焦虑在高中生中属于普遍现象,其中因性别、应对方式和人格特质的不同,个体间引发考试焦虑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高中生学业成绩、归因方式、应对方式与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08名高中生用SES、MMCS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探讨高中生的学业成绩、归因方式、应对方式与自尊的关系。高中生的自尊有年级差异和学业成绩差异;自尊水平不同的学生在MM(总归因)、MMF(失败总归因).MMS1(学业成就总归因)、MMS2(学业成功归因)、MMS3(学业失败归因)、PC(积极应对)和NC(消极应对)因子上差异显著;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自尊水平的因素依次为NC、MMS1和学生成绩。高中生学业成绩、归因方式、应对方式与自尊之间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考试焦虑是当前困扰高中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之一,它不仅影响了高中生的学习,也极大地危害了高中生的身心健康。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当前高中生考试焦虑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干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研究初中生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制定减轻初中生考试焦虑的干预方案,改善应对方式提供依据。采用考试焦虑量表(TA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某市某中学15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考试焦虑检出率为67%,其中较高程度考试焦虑的学生占39%。(2)考试焦虑在性别、年级上均无显著差异。(3)应对方式在性别、年级上均无显著差异。(4)考试焦虑的程度与应对方式存在密切的关系,积极的应对方式与考试焦虑程度呈负相关,但相关不显著;消极的应对方式与考试焦虑呈显著正相关。(5)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积极的应对方式会降低考试焦虑,消极的应对方式会增加考试焦虑。  相似文献   

10.
用问卷法对福州市三所普通中学的524名高中生被试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考试焦虑和人格特征状况进行了测查,发现:(1)高中生被试的总体考试焦虑状况不容乐观;(2)学业自我效能、考试焦虑和人格特征这三者之间均两两存在显著性相关;(3)从三者的路径分析图可以看出,N神经质和E外向通过影响数学学业自我效能间接影响高中生被试的考试焦虑;E外向还通过影响语言学业自我效能间接影响高中生被试的考试焦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尊、乐观人格特质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气质性乐观问卷与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某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积极应对与自尊、乐观人格特质显著正相关;消极应对与自尊、乐观人格特质显著负相关;自尊与乐观人格特质显著正相关;乐观人格特质是大学生自尊与应对方式关系间的完全中介变量。结论:乐观人格特质是大学生自尊与应对方式关系间的完全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高一学生的应对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采用解亚宁的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和Perris编制岳冬梅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的中文版,对三所普通中学、市级重点中学和职业中学的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高一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统计结果表明:1)高一学生仅有积极应对方式在不同类型学校有明显差别。2)无论在学校类型、是否独生子女、还是性别方面,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一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都存在较多的差异。3)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多数高中生的应对有明显的关系。4)独生子女更加在意父母的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高中生应对方式的特征,为培养其积极应对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对755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高中生与全国常模相比在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上均差异显著;(2)高中生在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上不存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城乡等差异,但文、理科学生在消极应对维度上存在差异,文科的均分高于理科;(3)高中生在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上存在年级差异。结论 根据不同年级特点,加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积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师范类大学生的自尊水平、社会支持状况对其应付方式的影响。方法:使用自尊量表(S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应付方式问卷对428名师范类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师范类大学生在应付方式各维度上的均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解决问题、求助、退避、幻想、合理化、自责应付因子。2.自尊与每种应付方式都有显著相关,而社会支持只与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应付方式有显著相关。3.自尊与社会支持对解决问题、求助应付方式有正向预测作用,自尊对自责、退避、幻想和合理化应付方式有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高中阶段聋生的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状况,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聋生在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两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健听学生,但在支持利用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聋生与健听学生在积极应对方式上的得分无显著差异,而聋生在消极应对方式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健听学生;在聋生组和健听学生组,社会支持对应对方式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福建师大福清分校为例,探讨一般本科院校学生的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对一般本科院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应对方式问卷(CSQ)对福建师大福清分校的350名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323名一般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总体平均分低于全国常模但差异并不显著,心理健康状况一般,强迫症状呈阳性。(2)男性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性,在焦虑、恐怖、精神病性这几个因子上差异显著;文科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理科生;城市生源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农村生源;不同专业学生应对方式存在显著差异,个体更多的选择在解决问题、求助和幻想的应对方式。(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间显著相关。结论:不同类型的应对方式对一般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中生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对305名普通高中生进行测验。结果:(1)不同性别、年级的高中生自尊水平没有显著差异;(2)不同自尊水平组的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3)高中生自尊发展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部分因子有显著的相关。结论:高中生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国内外双性化人格研究的梳理,发现迄今的研究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1)从年龄阶段上看,有中学生、大学生和老年人;(2)从职业分布上看,主要涉及学生、教师和运动员;(3)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情绪特征、社会适应性、人际关系、依赖性、应对方式、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质、自尊水平、自信心、创造性水平、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人口学分布特征等具体变量与双性化人格两两之间的关系;(4)双性化人格的跨文化研究和城乡对比。总的看来,已有的研究大都证明了双性化人格在很多方面是积极的、有利于个体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还没有研究证明双性化人格对个体、对社会有什么不利的影响,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理想化的性别角色模式。未来的研究应注意以下几点:(1)加大研究力度,扩大研究规模;(2)寻求研究方法上的突破;(3)加强跨文化研究;(4)探究双性化和应付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陈瑶 《凯里学院学报》2013,31(4):175-178
运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应对方式问卷和青少年忧郁自我检测表对贵州省凯里市某中学高三20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高三学生的应对方式以成熟型为主;(2)应对方式、人格和抑郁在不同性别、文理科、父母文化水平以及经济水平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3)高三学生的抑郁和神经质得分在城镇和农村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3.088,p<0.01;t=3.061,p<0.001);(4)高三学生的抑郁除了求助因子外,与应对方式的其它因子都显著相关(p<0.01);除了与人格的内外向因子外,与其它因子均显著相关(t=0.422,p<0.001;t=0.527,p<0.05);(5)应对方式的退避因子和人格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因子对抑郁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高三学生中常采取回避的应对方式,并且人格中情绪不稳定,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更容易抑郁。  相似文献   

20.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lucidate the psychological concomitants of discrepancies between fourth- to sixth-grade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academic competence and 2 measures of their "actual" competence in this domain: teacher ratings and achievement test scores. Over-, under-, and congruent child raters were identified on the basis of the 2 external standards and then compared on child and teacher ratings of self-esteem, self-regulatory style, and coping with perceived failure. 6 teachers and 121 lower- to upper-middle-class suburban students participated. As predicted, no differences were obtained between congruent and distorted (combined over- and under-) raters on these self-system variables.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research, overrating children showed higher self-esteem on self- and teacher ratings than underraters. After controlling for level of perceived competence, overraters scored higher on anxiety, and, when overrating occurred against the teacher standard, these children were rated by teachers as having lower self-esteem, poorer coping strategies, and less internalized self-regulatory styles. Comparing the 2 standards, self-reported difficulties were associated with underrating against the teacher's standard but not the achievement standard. Teacher reported difficulties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opposite pattern of underrating against the 2 standards. Motivational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patterns of discrepancies are discussed, as are th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of mismatches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 perceptions of objective and intrapsychic aspects of school experi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