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的角度,考察著名科学家李四光人文素养的方方面面:从他的科学随笔论述他渗透于科学素养的哲学素养、艺术素养、文学素养、历史素养,并以地质力学的"构造控油论"为例,说明他的远见卓识和高尚人品。  相似文献   

2.
一个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不仅应该掌握足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更需强调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精神。所以,在科学素养、技术素养与人文素养并称为现代公民三大基本素养的时代背景之下,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秉承了为学生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做铺垫的基本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信息》2014,(3):18-19
1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自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颁给”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中国核武器事业开拓者和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创建者之一程开甲院士。这是党和国家的崇高褒奖,也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荣誉!  相似文献   

4.
爱因斯坦科学怀疑精神的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怀疑是科学创新的先导,科学怀疑精神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学家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爱因斯坦的科学实践表明,科学怀疑有三种境界:敢于怀疑经典与权威,善于怀疑自己,允许别人怀疑自己。三种境界的递进提升表明科学家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同时增进,也表明科学家创新能力的不断积聚。科学怀疑不是否定一切,而是要在怀疑批判与继承、怀疑自己与自信、允许他人怀疑自己与坚持真理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5.
科技人物     
正核试验科学技术领路人程开甲:惊天事业沉默人生1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自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颁给"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中国核武器事业开拓者和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创建者之一程开甲院士。这是党和国家的崇高褒奖,也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荣誉!时间回到1964年10月16日,伴随着一声惊天巨响,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腾起戈壁荒漠上空,我国自主  相似文献   

6.
《中国青年科技》2004,(12):12-15
1964年10月16日,是中国人民永远难以忘记的日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这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如今40年过去了,但没有人会忘记这座保障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丰碑。 在这座历史丰碑上,铭刻着一大批清华人的名字。国家授予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有14位曾在清华学习或工作过。他们是:王淦昌、赵九章、钱学森、彭桓武、钱三强、王大珩、陈芳允、郭永怀、屠守锷、杨嘉墀、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还有一大批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做出贡献的清华校友。在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40周年之际,我们向广大读者介绍几位中国核战线的清华人,他们是千千万万为中国核试验事业默默奉献的清华校友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7.
陶小雪 《中国科技信息》2011,(15):135-135,137
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期刊的发展,科技期刊的高水平发展,对科技期刊的主体——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科技期刊编辑应是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外交素养的人,这种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高水平出版的最核心的竞争力,并在期刊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因此本课的教学遵循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重视对学生的科学熏陶和人文渗透,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感悟到小河与青草互助、相互依存的道理,以培养学生民主合作的人文品格。  相似文献   

9.
钱学森小传     
正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市。钱学森3岁时,就有非凡的记忆力,此时已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邻届都说钱家生了个"神童"。5岁时,他已经可以渎懂《水浒》了。三十六天罡,  相似文献   

10.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中国数字科技馆为隆重纪念党的90华诞,深情回顾党所领导下的中国科技事业的光辉历史,热情讴歌老一辈科学家的无私奋斗精神,专门设计、制作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科普专栏。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少数人培养成科学家,而是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戚具有科学素养的人.科学探究则是实现“人人具有科学素养”这一教育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在探究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12.
周克云 《科教文汇》2011,(26):81-82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果能以科学的发展观和信息论的观点为指导,就可以从更高的角度去审度语文教学新课改,审度学生主体的素质潜能。  相似文献   

13.
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来说,科学课要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结合起来。利用趣味实验启迪学生相信具有科学精神能够赋予人智慧和力量,培育德慧少年,让科学思维、科学素养融入学生的自我意识之中。  相似文献   

14.
科学素养是人的基本素养,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是科学教育的目的和出发点。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必须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同时从课程、教师、学生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5.
培养青少年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核心素养,是适应未来劳动力市场对科技创新型人才需求的重中之重,但驱使青少年追求STEM职业的关键性因素仍亟待探索。基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8年中国四省市学生测试数据,构建多层混合Logistic模型探查家庭科学资本与科学素养对青少年STEM职业期望的影响效应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持有不同家庭科学资本的个体显现出科学职业期望的倾向性不同。父母双方或父亲涉足科学相关领域显著增加其子代追求STEM职业机会优势,但母亲从事科学相关职业的影响甚微。家庭科学资本只有在具备高水平科学素养或数学相对优势的条件下,才能依赖家庭物质资源、家庭教育资源以及家庭文化资本进行有效传递。Shapley组群分解显示,高水平科学素养是驱使青少年追求STEM职业的关键因素,其相对贡献率达24.88%;先赋性的家庭科学资本相对贡献率较低,约占5.4%。培养和提升科学素养与形塑数学相对优势是驱使家庭科学资本匮乏的青少年追求STEM职业的必要途径。引导青少年形成科学职业偏好,重在增强早期科学启蒙教育,纠正对女性科学职业选择的偏见,注重保障均等享有激发科学家潜质的公平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16.
王希季,白族,云南大理人,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中国空间事煊开创人之一,1921年7月出生于云南昆明,1942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曾获航天部一等功、“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及“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大数据"背景下,新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对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提出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及"数字人文素养"等要求,数字人文素养及数学与统计分析等知识是当代图书情报工作者应具备的素养之一,对于加强"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也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指出中外图书情报人员还应具备合理的三角形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18.
陈斌 《深圳特区科技》2005,(Z1):503-508
培养儿童科学精神教育,探索人生起步阶段科学精神培养途径,是卓雅小学"一体两翼三美"教育新模式构建的重要内容.学校坚持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并重的教育原则,循着"培育人文情怀"和"培育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改革思路进行探索实践,形成了学科课程、校本课程结合的教材系列;确定了贴近儿童生活的教育原则;建立了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制度机制;营造起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环境文化;造就出科技创新教育的精品;在保持传统特色情况下发展创造的优势,探索出卓雅小学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新途径、模式和运行机制,形成学校科技教育新格局、新经验.为小学阶段科技教育进一步完善提供实证经验.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1):封二-封二
<正>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祖籍浙江杭州,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创始人、首任所长。空气动力学家、系统科学家,工程控制论创始人之一。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相似文献   

20.
科学主义:原始创新的拦路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一期“科学与文化”栏目里,科学家,但主要是哲学家们谈到了当下中国一个较为流行的思潮——“科学主义”。在这一期,我们事先就这一话题向众多科学院的院士发出约稿邀请,希望更多工作在一线的科学家们来参与讨论他们眼中的科学。但遗憾的是他们中响应的廖廖无几,这又一次加强了我们心中这样的一个印象:中国科学家的人文精神和社会参与精神的贫乏。我们这次选刊出来的五篇文章,代表了不同、甚至非常不同的观点。我们仍像以往一样希望这些观点能引起人们、尤其是科学家们对科学这一问题的哲学思考。 ——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