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的本质在于自由情感。艺术客体较之自然客体更容易激发审美主体强烈的自由情感。根据自由情感的质和量的差异,将其分为陶冶型自由情感、感官型自由情感和沉浸型自由情感三种类型。所谓低碳艺术就是在文本构成上以客观真实为特质,以直观真实、超现实真实或主观真实为基础条件,在与审美主体互作中能够激发陶冶型自由情感,从而促进审美主体身心双重健康的艺术文本,其中客观真实是构成低碳艺术文本的充要条件。一个低碳艺术文本客观真实的实现有两条基本路径:一是基于直观真实或超现实真实;二是基于主观真实。  相似文献   

2.
数字媒体在构造愈加完整化、多元化且结构化的数字记忆的同时,却也逐渐忽略了文本世界中潜在的人类情感、审美趣味和符号价值。档案艺术主张从真实的历史中构建可用于人类解读的记忆,以社交游戏Second Life为例,从观感、文本和记忆出发,分析档案艺术的主要特征。通过案例分析,得到如下启示:一是利用复制技术,认可记忆无序所固有的历史价值;二是利用符号价值,建立基于情感联系的文本世界;三是协调技术与艺术、人类智慧与机器智慧、数字媒体与档案艺术之间的关系,挖掘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等记忆机构可以参与的构造知识分子话语权、激发公众情感等其他活动。  相似文献   

3.
王红 《现代视听》2013,(6):40-42
从审美角度考察,音乐真人秀节目能够激发观众自由情感,使其产生了教化人心、净化灵魂、启迪思想、陶冶情操的情感。从文本自身进行审视,文本中节目元素所体现的直观真实和客观真实,成为构建音乐真人秀节目的必要条件和美学机制。  相似文献   

4.
孙为 《新闻爱好者》2012,(11):43-44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由多维空间与多线程时间交互建构的叙事超文本。新媒体艺术的叙事过程存在着三重交互:文本时空与阅读时空的交互,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的交互,虚拟时空与真实时空的交互。新媒体艺术以其发散和跳跃的非线性叙事结构超越了传统叙事文本的顺序性和逻辑性,通过人机界面或交互式设备,用户可以与作品交互或通过程序扮演角色、操控化身或创造环境,真实时空中用户的行为与虚拟时空中的叙事相互影响,并且这种多维度的交互存在从仿真、并存到替代的由浅至深的层次。  相似文献   

5.
胥烁 《青年记者》2013,(20):4-5
数字艺术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由数字艺术引发的社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一度让我们引以为傲的艺术形态。德性的本质是利他行动,对于数字艺术生产来说,它的德性是指生产者通过数字艺术生产活动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并使得受众产生一种身心愉悦的自由情感。如今,数字艺术生产者更多地是为了金钱和私欲  相似文献   

6.
数字虚拟现实技术随着显示技术与互动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慢慢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数字虚拟现实有两大类的发展方向:一类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对真实世界数字化,如数字城市、数字社区、虚拟图书馆、虚拟博物馆等;另一类则完全是虚构的世界,包括虚拟人物、虚拟场景等。  相似文献   

7.
毫无疑问,我们生活在一个影像的世界中,可以说,影像就是我们最本真、最原始的生活形态,我们每一个人都深嵌在这种方式中,是主角,是旁观者,也是风景。于是,当我们坐在黑暗的电影院中,像进行一场宗教仪式一样欣赏一部影片时,无论悲剧、喜剧,无论是皆大欢喜还是有情人终究敌不过宿命,黑暗中片刻的感动,应该源自一种生理上的恍惚,而这种恍惚,又是太过熟悉所致,这也最终造就了我们生存的世界中影像语言的最核心的力量。影像语言让生活和电影“不分彼此”艺术的魅力永远来自她基于真实的浓缩、提炼、再造与呈现,不可以是纯粹的真实,但又必须是高于…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3D影像已逐渐进入影像艺术的主流,用好莱坞明星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话说,3D将大大强化观众的情感体验,观众将自己带入情景,不仅仅作为观察者,更是体验者.虚拟角色和视觉特效的盛行,正引领影像观赏者进入更贴近真实的虚拟世界."虚拟实在中的‘虚拟'这个词所指的是一种不是正式的、真正的存在.当我们把网络空间称为虚拟空间时,我们的意思不是说这不是一种十分真实的空间,而是某种与真实硬件空间相对比而存在的东西,但其运作则好像是真实空间似的."  相似文献   

9.
侯文军  卜瑶华  刘聪林 《传媒》2023,(4):25-27+29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元宇宙将成为下一代数字化人际交互空间。虚拟数字人作为这一空间中的技术性介质,连接着真实空间和虚拟空间。本文重点分析了虚拟数字人在元宇宙中的交互特征,提出了元宇宙中的三种交互形态,包括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人际交互、人与机器之间形成的人机交互、机器与机器之间形成的万物智联。此外,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AI虚拟主播案例为例,分析了虚拟主播的交互形态。  相似文献   

10.
何天平 《新闻大学》2023,(1):28-38+119
基于数字新闻学的阐释框架,文章尝试描摹数字技术的介入促使新闻叙事产生的整体性变革。研究认为,基于数字叙事的文本构成、基于情感叙事的核心语法和基于关系叙事的组织逻辑,构成阐释数字新闻叙事结构的一般框架,并塑造出操作化真实、公共情感和参与式诠释这三种主导性叙事话语,呈现出模型化、共情式、协商性的叙事文化特征。更进一步地,文章也强调研究者应当在建构的同时予以反思,思考变革中的数字新闻叙事“可能”与“可为”之空间。  相似文献   

11.
情感叙事在"后真相"时代成为社会叙事的主要线索并突出反映在新闻传播实践中。过度的情感叙事是否造成接受者的情感过载进而影响新闻真实这一基本原则?将情感真实作为新闻真实的一部分以及将情感叙事视作新闻叙事的功能之一,为情感叙事在新闻传播中的存在赋予了合法性,但其毕竟不是新闻生产的全部面向,过犹不及的情况成为当下新闻内容生产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数字技术为媒介的艺术形式。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艺术已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空间作为人类把握世界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对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表现都十分重要。本文主要从虚拟空间、现实空间、虚拟现实来阐述新媒体艺术与空间的关系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郑永慧 《图书馆》2022,(8):49-55
融合发展在新时代已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是数字人文与文献学两个认识领域共进共享的要求和使命。文章基于现有的概念内涵、发展情况及未来趋势,探讨了数字人文与文献学融合发展的进路与趋向,明确其两个前提、三条进路、三种趋向,以利于数字人文与文献学的全面融合与持续发展。两个前提是数字人文知识图谱的完整建构与文献学转型发展的时代机遇;三条进路是中西学术融合共建的学科观念趋同、元数据库高度融合共享的内涵文本逻辑、知识生产模式深度融合的方法主体建构;三种趋向是超历史文本的思维发展定位、超现实内涵的信息数据建设、超学科方法的资源主体运作。  相似文献   

14.
杨泓 《新闻实践》2014,(12):94-96
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影视艺术,是以现实的真实记录为素材而创作的影视作品。真实是纪录片本体论的范畴。随着20世纪90年代数字技术的发展,现实逐渐地被"虚拟"和"复制",何为真实、何为虚假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本文试图对数字新媒体技术运用环境下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5.
梁丽强  徐梅艳 《今传媒》2015,(1):108-110
电视真人秀节目凭借大众传媒功能,实现了部分社会价值,具有提供娱乐、文化传承和社会监测的功能,但该节目类型依然面临严重的发展困境,具体表现为有"高原"缺"高峰"现象和文化底蕴缺失的问题。"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解决发展困境,应让低碳美学照进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现实,指导该节目类型的生产,首先"要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掌握受众的理性需求;其次"要脚踩坚实的大地",确保真人秀的双重真实;第三要提升能力,激发陶冶型自由情感,"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要将感官型自由情感与陶冶型自由情感相互融合,以低碳美学这面旗帜为创作指导,走可持续的艺术生产道路。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宣传艺术”这一短语中,包括三个不同的概念和各自不同的内涵。所谓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所谓宣传,是指灌输或扩散一定观念,以劝服接受者的合目的性的社会行为。所谓艺术,是指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的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实际上,这里指的是艺术性,即新闻作品对人们究竟能产生多大审美感染力的程度。 我们现在的新闻宣传艺术水  相似文献   

17.
非虚构的真实生活电视纪录片是从真实生活中采撷素材,以生活自身的形态来阐释生活,抒发情感,升华哲理。"纪录片表现的问题是真实生活中的一个存在、一个流程、一个片断,以此来反映活脱脱的人生现实,给予观众一个评价生活的基点、一种真实的人生体验。"①这是电视纪录片的美感所在。电视纪录片是对生活的一种发现和有选择的再现,"它的基本手法是采访摄影,  相似文献   

18.
祖国 《记者摇篮》2015,(4):48-49
钢琴音乐是影视作品中的重要元素,能够增强影视作品的视听效果,有利于升华主题,并且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在整个民族精神孕育中有着其他艺术难以超越的作用。钢琴音乐能够使影视声画结合,气氛渲染浓厚,具有独特魅力和积极的作用。音乐是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它借助声音这个媒介来真实地传达、表现和感受审美情感。音乐不论是唱、奏或听在传达和表现情感上,都优于其他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9.
在虚拟现实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的边界问题.非绝对真实的观念拓展了虚拟空间真实性问题讨论的余地;虚拟现实技术挑战了人的实存,化身自我具有的超现实可能性,考验着现实世界中的伦理道德;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在空间、情感、记忆以及创伤层面上具有连续性,因而对虚拟空间的规范和约束成为一种必要,对虚拟空间的探讨有助于人们对现实生活以及自身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理解.  相似文献   

20.
岳晓东 《声屏世界》2014,(12):43-44
<正>纪录片中最引人注意的题材是日常生活。纪录片作为一种"非虚构的艺术样式",已经成为电子时代高品格文化的重要代表。在文艺的范畴,纪录片是以真实为基础,记录真实时空中的真人真事,这种记录为生活提供了一种多侧面的解读方式。无论是对生活的记录,还是对生活的理解,纪录片不但改变着个人作为个体的思维方式,也越来越把全球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