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稠油具有黏度高、流动性差的特点,这是制约稠油开采和集输的主要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降黏。稠油降黏技术主要包括加热、掺稀、乳化、油溶性降黏剂、水热催化裂化以及微生物降黏、超临界CO2降黏等。通过论述各种降黏技术的降黏机理,分析各种降黏技术的应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选择合适的降黏技术,对稠油的开采和集输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胜利油田高含水期集输系统主要存在地面系统与油气集输工艺两方面的问题。为此。应加强集输与处理工艺技术研究,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及新工艺。主要应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推广应用油井在线远传计量技术;进行高效三相分离器等高效设备的调研与应用;研究稠油降黏输送技术;研究稠油脱水工艺技术;加强现场数据库的建设及非金属管材的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3.
胜利油田高含水期集输系统主要存在地面系统与油气集输工艺两方面的问题。为此。应加强集输与处理工艺技术研究,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及新工艺。主要应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推广应用油井在线远传计量技术;进行高效三相分离器等高效设备的调研与应用;研究稠油降黏输送技术;研究稠油脱水工艺技术;加强现场数据库的建设及非金属管材的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4.
针对石油开采过程中稠油黏度高,凝固点也高,开采和集输难度大等问题,可以采取抽油杆电加热方法来进行降黏处理。用有限差分的控制容积法对井筒温度进行模拟预测,建立合理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对抽油筒中油温度分布进行预测,以确定合理的加热参数。结果表明:未采用加热措施时,井口温度低于拐点温度,影响生产;选用85kW的电源功率后,井温保持在拐点温度以上,能满足稠油井的开采需要。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的降黏机理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专利申请状况,通过专利申请的时间分布、优先权区域分布、技术功效矩阵等一系列分析讨论,得出稠油降黏技术在未来仍将以乳化降黏和油溶性降黏剂为重心。其中,乳化降黏以开发更加耐温抗盐的表面活性剂为主,其次是尽量降低降黏剂成本;油溶性降黏剂以提高降黏率为主,其次是尽量减少对下游加工的影响。此外,加强降黏机理的认识,实现集成创新和定制开发也是该技术未来发展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6.
新疆排601区块浅薄层稠油油藏在油藏条件下不具有流动性,常规试油无产能,不具有开采价值。采用HDNS技术(水平井+降黏剂+氮气+注蒸汽)可有效解决区块开发中存在的天然能量低、油层热损失大、周期产油量少的问题。通过对其作用机制展开深入研究,并在机制的基础上对工艺方案进一步优化,确定新疆排601区块最佳的HDNS技术参数是蒸汽注入强度9~10.5 m3/m、氮气注入强度140~160 Nm3/m、降黏剂最佳用量0.10 t/m。  相似文献   

7.
海上N油田7H井为普通稠油I-3类,采用天然能量开采,原油黏度高,地层渗流能力弱,油井产能低。针对7H井低产低效问题,采用室内实验方法,研究水溶性自扩散降黏体系吞吐增效工艺。研究结果表明:水溶性自扩散降黏体系以扩散与渗透作用为主,体系分子吸附于原油表面,有部分原油溶于体系当中,使得体系水溶液与原油具有“互溶特征”,有效降低原油黏度,改善稠油流动性。CYJ-S-03体系降黏效果较好,降黏率达98%以上,且溶液黏度高,可有效扩大波及体积。现场工艺参数推荐使用质量分数为0.1%,注入方式采用段塞注入,注入后进行焖井。  相似文献   

8.
降低稠油粘度,改善稠油流动性,是解决稠油集输和炼制问题的关键。简要介绍了稠油的乳化降粘原理和目前常用的方法。根据乳状液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乳化降粘剂的应用,介绍了两种类型的降粘剂的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海上稠油储量丰富,热采是开发稠油的主要技术,但海上受限于应用条件和经济性,亟需攻关海上稠油热采复合提效技术,推进海上稠油高效开发。D2油田A3H井为海上稠油蒸汽吞吐试验井,多轮次蒸汽吞吐后开发效果变差。针对A3H井蒸汽吞吐中后期面临的问题,提出近井有机解堵和“热+气体+化学增效体系”的多介质协同增效技术方案,最终建立以解堵分散体系CYJ-1、氮气、起泡剂、降黏驱油剂、蒸汽多介质协同提效工艺方案,提高采收率达20.1%,改善吞吐井中后期开发效果,延长热采周期。  相似文献   

10.
桩斜139区块为埋深1.6km以上的深层稠油,注蒸汽吞吐时开发效果差。通过动态分析和剩余油研究表明:制约开发的关键因素为活跃边底水的指进造成油井暴性水淹,井间富集大量剩余油;同时深层稠油热损失大也是导致开发效果差的原因。为此制定了井间加密水平井抑制水锥,同时加入降黏剂、CO2辅助蒸汽降黏,即应用HDCS技术来动用剩余油...  相似文献   

11.
ZDT型乳化降粘剂在超深井稠油处理中的性能评价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河油田超深井稠油具有高粘度、高密度及流动性差的特点。稠油在从井底流向井口的过程中由于脱气、散热导致粘度大幅度上升或严重的结蜡,造成极大的流通阻力,通过对ZDT型稠油降粘剂的降粘性能室内评价和现场应用,解决了塔河油田超深并因稠油粘度太高而难以采出的问题。加药量为5%时降粘率达到98%以上。以较少的加药量实现了较好的乳化效果,实现了并筒降粘以及地面管输变的问题。ZDT型稠油降粘剂对塔河油田有较好的适应性及良好的降粘作用。  相似文献   

12.
稠油开采以蒸汽吞吐为主,即在井筒内注入高温高压水蒸汽,降低原油粘度,进而达到采出的目的。由于稠油储集层具有油层疏松、孔隙度高、渗透性好等特点,加之经过多轮注汽后,很容易出现油层砂堵、渗流孔道堵塞、含水上升、管柱及配套工具断、脱、卡、吸汽剖面不均、套管损坏等问题,造成稠油井作业频率加大。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现已形成了稠油修井作业系列技术,为辽河油田稠油开发生产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3.
渤海稠油L油田属于特超稠油油藏,埋藏深,原油黏度大,初期采用蒸汽吞吐开采,储层具有较强的水敏特征,易发生黏土膨胀,导致注汽困难。针对L油田首轮次注汽问题,开展耐高温黏土稳定剂性能评价、机理研究、机理表征及应用设计。研究结果表明:黏土体系作用后,中和黏土矿物表面负电荷,使得黏土矿物吸附于岩石表面,有效抑制黏土膨胀;PP-1体系防膨效果较好,1.5%浓度降黏率达90%以上;现场采用前置段塞注入,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我们实行了项目培训管理赵文英我们曙光采油厂现有职工6998人、100多个工种,管理着5座联合站、129座采油集输站(点)、1629口油井和323口水井,全年计划产量288万吨,其中稠油198万吨、稀油90万吨,开采难度较大的稠油占总产量的68.8%。...  相似文献   

15.
注蒸汽开采是稠油强化开采的主要开发方式,传统的地面注蒸汽开采综合热效率低,锅炉出口的蒸汽干度低,有效气体大量浪费,开采成本高。将传统的地面蒸汽发生器移置到井下,这种新兴的井下蒸汽发生器技术可大大减少蒸汽在井筒内的热量损失,不受井深变化的影响,尤其适合海上油田深层稠油的开采。在对国内外井下蒸汽发生器研究资料整理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海上稠油热采井下蒸汽发生器设计的基本原则及技术指标,形成渤海油田稠油注蒸汽开发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吴峻 《电大理工》2010,(3):18-19
点滴降粘是一种新型的降粘工艺技术,采用降粘剂滴注技术将稠油降粘荆随蒸汽同步滴入油层,降粘剂均匀分散于蒸汽中,使蒸汽加热稠油的同时,降粘剂与原油充分接触,扩大降粘剂的波及面积,达到降低原油粘度,提高原油产量目的。  相似文献   

17.
陈家庄油田陈25块属薄层稠油油藏,由于原油黏度高,水驱开发后进行化学驱,但易发生指进现象,造成驱油效率下降。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优选了一种水溶性化学降黏体系。该体系与地层水配伍,在50℃时,400 mg/L药剂可使原油降黏率达99.5%,600mg/L药剂可使水的黏度提高6倍,600mg/L水溶液可提高驱替效率20%以上。在室内实验基础上进行了现场驱油试验,对于试验井组,累计注入化学剂溶液1.07×104m3,处理半径50 m,累计增油363 t。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优选化学驱体系可降低油井含水,提高波及体积,改善薄层稠油油藏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在齐604块薄层稠油油层中应用水平井技术,对水平井的实际生产动态、效果与直井进行了对比分析.实践证明,用水平井对齐604块薄层稠油注蒸汽吞吐开采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稠油油田蒸汽吞吐热采参数的正交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蒸汽吞吐热采是稠油热力开采的主要方式.由于稠油油田地质情况的差异,注汽参数必然不可能一样,本文根据某稠油油田提供的有关资料,对其注汽参数进行正交设计,并通过方差分析,获得最佳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论述了煤矿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及水害特点,提出了煤矿水害分类治理技术,分析了各种技术的特点,提出煤矿开采水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