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淹《别赋》云:"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人生活在社会中,为了生存,为了发展,诸如求取功名,追逐利润,游历探访等,常有不得不行的理由;或官场失利贬往蛮荒,惧罪畏诛窜向江湖,亦常有不得不走的苦衷。既然选择远行,与亲爱者的离别就是  相似文献   

2.
女人·花     
祖母在时,是把花朵别在斜襟上的。斜襟上的纽襻正好可以轻轻别牢。藏青蓝的颜色,衬着白兰花,别有味道。一个时季,如此要戴好些回。彼时,弄堂里亦常有执篮叫卖  相似文献   

3.
妹妹睡着以后,常有千奇百怪的动作,而且梦话内容无奇不有,我常常提醒自己别睡着了,才有“好戏”可看。  相似文献   

4.
家庭高尚病     
不求你 《初中生》2010,(12):19-19
有些家庭成员中常有“道德优越者”的身影。他们常常抱怨自己为家庭做了太大贡献,常把自己的奉献挂在嘴边,并借以要挟自己的家人,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是为了家人好,自己才是家庭中最大的牺牲者。他们把美德放在家庭的天平上反复掂量,斤斤计较于是非得失,  相似文献   

5.
另一种别离     
另一种别离何靖宁读江淹《别赋》,最感人者,莫过于绝国之别与情人之别。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二者都已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深深打动自己,倒是另一种别离时时萦绕心头,这就是与学生的别离,一种很少为人所谈及的别离。那是1994年的夏天,总是企望超越现实的我为了不使...  相似文献   

6.
口下留情     
市场中常有鸡在被宰杀之前的哀鸣。尽管常常听到这种声音,可是我却受不了这种近似哀痛求饶的叫声,那凄凉无助的叫声仿佛在说:"别杀我呀,别杀我!"一声又一声的哀求,让人心疼。每当这时我的心也在怦怦怦地响。可店主完全不管这些,对它们依旧斩杀不误。  相似文献   

7.
《土生子》的主人公别格通过对白人和命运的反抗刷新了读者一直以来心目中逆来顺受的黑人形象,然而最终还是难逃命运的魔爪。后殖民语境中的东西方二元对立关系为分析别格的身份认同问题提供了一个切入点。白人眼里的别格即西方眼里的东方,而“他者”是美国主流社会对别格的定位,在此前提下塑造出的是别格非正常的“自我意识”。因此,别格及其所代表的广大黑人的悲剧是“自我”与“他者”双重身份建构下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 ,同时 ,他又是一位颇多见识的政论家。他一生几度沉浮 ,屡遭坎坷 ,对民间疾苦深有了解 ,所以许多思想和主张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和要求 ,人口论就是其中之一。苏轼的人口思想 ,主要体现在他的《策别》和《策问》两篇论文中 ,字数虽不多 ,却很能说明问题 ,现摘录如下 :《策别》 :“夫中国之地 ,足以养中国之民有余也 ,而民常困于不足 ,何哉 ?地无变迁 ,而民有聚散 ;聚则争于不足之中 ,散则弃于有余之外。是故天下常有遗利 ,而民用不足。……可使天下之吏 ,仕至某者 ,皆徙荆、襄、许、邓、汝、蔡之间………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者,为了维护剥削阶级的国家,为了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为了颠复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总是力图抹煞国家的阶级实质,鼓吹超阶级的国家观。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对拉萨尔派鼓吹的“自由国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学习这部著作,对我们提高认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认清林彪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极右实质,是很有教益的。  相似文献   

10.
母亲节快乐     
那天下午,特例提早放学,我匆匆忙忙跑回家.见爸爸出差,妈妈还没下班,便一头扎进厨房.平时别看我也下厨,但那都是一些简单的料理,顶多不过是泡个方便面、煎个鸡蛋什么的,而且还常有老妈在一旁"督战".  相似文献   

11.
医学典故常常困扰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医书常有典故命名者,现将常见的典故收录如下,供同学们了解.  相似文献   

12.
正是那一次意外,把我与韩文慧的关系拉得更近了,这还得感谢那次无恶意的"咒语"呢!到了我们这个年龄段,脸上长痘痘可是常有的事,韩文慧的痘痘比我的长得早一点。那时我俩可是对这一无所知,只是听大人们讲这好像是"青春痘"。我指着她脑门上的几颗青春痘,叫唤着"美丽痘,青春美丽痘,哈哈……""别笑,别笑,你也不是……"韩文慧指着我的鼻子说。嘿,还真有一颗,我  相似文献   

13.
同学们常有错写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现象.为了帮助同学们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本文举例说明化学方程式的错写原因.  相似文献   

14.
咳嗽是肺部疾患中的一种常见症状,其致病原因主要为外部的邪气。此外,痰饮和浊气内生以及气阴两虚,也可引起咳嗽。中医临床上对咳嗽的类型常有外感和内伤之别,外感咳嗽有风寒、风热咳嗽等;内伤咳嗽又分痰热、痰湿、气虚、阴虚咳嗽等类型。  相似文献   

15.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强调,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课堂就是通过一个个问题来组织教学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动机,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相似文献   

16.
李锐 《教师》2010,(22):93-93
构图是美术入门的一个重要步骤,在绘画的入门基础课中非常有必要对绘画者强调构图在绘画中的重要意义,把握构图原则,进行构图意识培养。  相似文献   

17.
是否逃离     
生活中,我们常有许多烦恼和无奈:为了"美好前程"而忙忙碌碌,到头来一事无成,疲惫不堪;为了"浪漫爱情"冥思苦想,最后曲终人散,  相似文献   

18.
笔者运用清代阿拉善和硕特旗蒙古文档案和相关文献资料,探讨了清代阿拉善和硕特旗的相关边界规定,即边界管理制度、对边界纠纷的处理及对越界者的处罚措施等。它是清廷施行于蒙古地方的盟旗制度的一些具体表现,然而清廷所订立的各种规章制度落实到具体的盟旗时则有许多变通。尤其,有清一代,为了避灾自救,被灾蒙旗牧民或有组织,或零散地移牧邻旗之事常有发生。  相似文献   

19.
自江淹《恨赋》、《别赋》被萧统收入《昭明文选》之后,遂作为江淹辞赋之代表作广为人知,其次第也多从《文选》编排,先《恨》后《别》,钱钟书先生更以为"《别赋》乃《恨赋》之附庸而蔚为大国者"。但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并结合江淹仕宦经历的考察,认为《别赋》先出《恨赋》后作的可能性更大。《别赋》所写并非简单地按类排比,而融入了江淹本人与亲友、家人辞别的感受;《恨赋》也不仅仅是代古人申恨,其中秦帝、赵王等人都寓有特定的指向;故《别赋》或作于江淹赴吴兴途中,《恨赋》当是江淹自吴兴返京口后所为,二赋之写作动机及命意均与江淹特定经历,尤其是江淹与建平王景素的关系密切相关。循此入手,不但可以对《别赋》为何而别,别者何人,《恨赋》为何而恨,恨者何事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且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别》、《恨》二赋之写作特征及在江淹诗赋创作历程中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0.
常有惧心     
为月忧云;为书忧蠹;为花忧风雨;为才子佳人忧命薄。清人张潮所言之忧,是为雅者,你我难雅,但可为惧者。所谓惧者,即心怀忧患、常有危机感的人。只有把惧当作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要以压力而视之的人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