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陈吴冰 《大学生》2013,(6):38-39
正2009年,哈尔滨工程大学在黑龙江高校内首开"雪雕艺术概论"公选课程并将之纳入本科生培养方案。普通大学生学习雪雕?这门每年冬季才有的选修课,听起来新意十足。作为"雪雕艺术概论"的授课老师,哈工程的杜兆群老师接受了我们的专访。《大学生》:"雪雕艺术概论"这门课是每个学期都有吗?上这门选修课的学生多吗?杜兆群:这门课每年冬季学期才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知道老师像辛勤的园丁一样教导我们;我们应该听老师的话,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 教学要点: 一、老师教导我们,我们要听老师的话。 二、听从老师的教导,按老师的要求去做。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导,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育新小学四年级三班上学期来了一位姓张的女老师,有的同学说:“刚毕业的新老师,又不是我们的班主任,我们不听她的话,她也没办法。”同学们想一想,这种说法对不对?同学们应该怎样做? 揭示课题: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她虽然不是班主任老师,可她也在辛勤地教我们学习,我们要听老师的话。那么怎样才算听老师的话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盘"和"指南针"。常听老师们说,语文课堂教学什么都抓,一样也没抓牢,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细细分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目标的泛泛而谈造成的。不少教师的教学目标是从语文教学参考用书上原封不动地复制、粘贴的,说的是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通话",甚至可以从第一课套用到最后一课,从一年级套用到六年级。  相似文献   

4.
正《重复》一课可谓徐长青老师的经典课例。经典是如何成就的?它一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徐老师一语中的:"《重复》一课上了200多次,每一次都不一样。"为什么能做到不重复?因为每一次的教学,都是徐老师进一步理解、把握教材的凭借;每一次的教学,都是徐老师进一步读懂学生,遵循学生学习心理特点调整教学的垫脚石;每一次的教学,都是徐老师对照课标、对比生活,寻找渗透数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始业课是指学年初、学期初或新模块教学之初对学生进行的适应性教育。学生首次接触一门课程,都是全新的开始,所以,每门课程都有始业课教学问题。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始业课教学很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始业课质量往往不高,许多教师思想上不重视,仅把它当作一般的常规课来对待;研究投入不多,很少将始业课教学当作研究对象。因此,有必要专门研究始业课教学问题,政治课也一样。  相似文献   

6.
<正>投篮舍友投篮,连投五次都没投进。我抢过篮球说:"笨蛋,瞧我的。"然后,我也连投了五次,竟然也是一个都没进。为了找台阶下,我只好面不改色地说:"看见了吗?你刚才就是这样投的,够笨吧?"为什么总是请假体育老师:"你这学期上体育课总是请假,是什么原因?"我:"老师,您不记得了吗?上学期的体育课,  相似文献   

7.
疑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差不多"A.在三年级的一次评课时,我们发现执教老师的教案上没有教学目标。老师说这是为上教研课而重新备的课,主要是把上课要讲的写下来,教学目标还没来得及从教参上抄上去。B.参观语文教师教案展览,许多老师竟生发相同的感慨:怎么教学目标都可以用"学会生字,理解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熏陶或感染"这三条"推而广之"呢?不同年级、不同课文的教学目标竟然是"远近高低‘差不多’"?  相似文献   

8.
疑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差不多"A.在三年级的一次评课时,我们发现执教老师的教案上没有教学目标。老师说这是为上教研课而重新备的课,主要是把上课要讲的写下来,教学目标还没来得及从教参上抄上去。B.参观语文教师教案展览,许多老师竟生发相同的感慨:怎么教学目标都可以用"学会生字,理解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熏陶或感染"这三条"推而广之"呢?不同年级、不同课文的教学目标竟然是"远近高低‘差不多’"?  相似文献   

9.
疑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差不多"A.在三年级的一次评课时,我们发现执教老师的教案上没有教学目标。老师说这是为上教研课而重新备的课,主要是把上课要讲的写下来,教学目标还没来得及从教参上抄上去。B.参观语文教师教案展览,许多老师竟生发相同的感慨:怎么教学目标都可以用"学会生字,理解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熏陶或感染"这三条"推而广之"呢?不同年级、不同课文的教学目标竟然是"远近高低‘差不多’"?  相似文献   

10.
当这学期从学校领导口中第一次听到"微课"这个词的时候,一个又一个的问号就这样抖的冒了出来。"微课"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课堂?和我们平时上的可有什么不同呢?我们老师怎样去实践这样的一种课堂呢?学生怎样去接受学习利用微课呢?它和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又有什么不同呢?经过接近一个学期的不断摸索、研究、课上实践以及上网学习相关资料,我对微课有了初步只认识和了解。其实"微课"是  相似文献   

11.
心灵的悸动     
一天,象往常一样,上完课悠闲地往办公室走。"老师"。在楼梯拐角处,"冒"出一个学生挡住了我。"老师,我想上音乐课。"看样子好象是等了很长时间了。"什么?"哼!我又没拉下课,竟然在路上截着我要课,这么没礼貌。心里这样想,但碍于面子还是和气的说:"你是七年级二班的吧?我们不是每周都有一节音乐课吗?"  相似文献   

12.
开心一刻     
十分简单某日上理化课,老师宣布下节课要小考。小明紧张地举起手问老师会不会考得很难,老师只说了一句:"十分简单。"乐得大家拍手叫好,可是考完后每个人都考得惨不忍睹,怎么会简单呢?于是小明又问老师,只听老师说:"我可没说错哦。‘十分’简单,剩下‘九十分’很难!"  相似文献   

13.
周仕龙:今天我们研讨的话题是"常态"课向"优质"课的转化.当前老师们普遍反映:一学期上的课感觉有一大半都是平平的"常态课",最羡慕自己也能像智慧型教师一样上出更多的出彩增效的"优质课".事实上,"实施素质教育、构建质量课堂"需要大量的"层出不穷"的"优质课",需要更多的老师超越平庸、实现提升,构建有自主特色的"优质课".下面,我们结合所听的一节常态课的教学片段,来谈谈各自的感受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你尝过从小到大从来不犯错做个乖孩子却始终得不到夸奖的怨念吗?你尝过在很多场所都会被无情忽略的寂寞吗?你尝过总是被说"没特长""没记忆点"的悲愤吗?作为中学生的我们,真是够冤的好不好?我们仿佛都成了弱势人群好不好?毕业后在路上碰到老师老同学完全记不起你有木有?家长的评语总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很尴尬有木有?总被  相似文献   

15.
疑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差不多".   A、三年级的"一课i议"活动,评课时,发现执教老师的备课上没有教学目标.老师说这是为上教研课而重新备的课,主要是把上课要讲的写下来.教学目标还没来得及从教参上抄上去.……  相似文献   

16.
上三年级科学<空气有重量吗>一课,在做实验前老师先让学生猜一猜汽球内空气放掉后,汽球与笔帽还能一样重吗?还未等老师说完,智能优势的几个学生就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老师,我知道,我来,我来";另一个学生则边举手边忍不住说:"不一样重,汽球会变轻的";而智能劣势的学生还没反应过来.  相似文献   

17.
正结识王昌胜老师,缘于在湖北仙桃的"辩课"。那一次,他和刘华老师同课异构"认识面积"。刘华老师开始上课,他急急地找了一位教师帮他去买橘子。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这位老师蛮讲究的嘛!难不成是喉咙痛?最后答案揭晓,橘子是教学"物体表面积"的教具。课上一展示,我也就想起前一天晚上,他在我面前的低头自语:有一个环节删掉了,到底要不要呢?要不要呢?他说的就是这个剥橘子皮的环节。其实,站在教学的视角,昌胜设计的课已经是难度偏高、容量偏大了,删去这一环节也不失为合适的教学选择。何况,严格地说,球  相似文献   

18.
在班里我属于"自甘堕落"的那种学生,上学期期末,班主任终于不能容忍我年纪轻轻就"自绝于人民",给我爸妈写了封信,内容只有八个字:"好吃爱玩,不思进取。"为此,整个假期我连门都不能出,天天在家里接受爸妈的教育,差点没憋出病来。爸妈说,如果这个学期我的成绩还像上次一样"惨不忍睹",他们就去死了算了,总比老让他们丢脸强。这叫什么话?我的成绩我都不觉得丢脸,他们倒不能忍受了。  相似文献   

19.
我们学校有一个传统——每个学期每位老师要上一节研究课,目的是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我是刚上岗的新老师,我的第一次研究课。是上三年级科学《蚂蚁》的研究课。 下面是我经历这次研究课的心得,我把它们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20.
有问有答     
孩子做事不用心怎么办?我儿子上小学一年级已经一个学期了。在老师的眼里他是一个好学生,上课非常认真,积极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可是每次考试他不是这里错就是那里错,给我的感觉就是他没有用心去做。每次和他谈心时都告诉他不管做什么事都要用心认真,他也说知道但显然没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