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精读《夜走灵官峡》1 .整体快速阅读 ,解决几个问题。1作品反映的是哪个时期哪方面的生活内容 ?2作品是以写人还是以记事为主 ?如果写人主要写了谁 ?如果记事主要记了什么事 ?3“我”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如果以“我”的行踪为线索 ,文章要分几个部分 ?4作品中表现了作者对人和事的什么看法 ?解析 “整体——部分——整体”,这是有效阅读的基本方法之一。上述要解决的四个问题 ,目的在于训练学生阅读时对文章要获得一个总印象 ,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与特点。第 1题启发学生联系生活读课文 ,随时唤起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学生从作品…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界定:第一学段提出的"阅读"要求是学生在阅读中能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把阅读中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乐于向别人交流。第二学段提出的"阅读"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对中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中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到底该如何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相似文献   

3.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二学段明确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目标要求。“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一种概括能力,也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主要包括提取信息的能力、作出解释的能力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样的目标在第二学段的落实,重点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写了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争 《江西教育》2010,(1):50-51
如何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这似乎是个老话题。《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把握并不令人满意:他们要么啰里啰唆,如同复述课文;要么以偏概全,不得要领;要么闭口不答,面露难色。万般无奈之下,教师往往亲自出马,然后让学生“鹦鹉学舌”。  相似文献   

5.
<正>由于年龄、心理特点等因素的限制,小学生在概括文章内容的时候,时常出现语言啰嗦、把握不住重点等现象。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把握文章的主线,抓纲举目,化难为易,以简驭繁,化繁为简。这样既能让学生学会概括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其综合分析能力、谋篇布局能力和概括能力。笔者现就如何培养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谈几点自己的初浅做法。一、引导填充法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情节较为曲折,对于小学生来说,难以把握课文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书读百遍",不掌握好方法也难以"其义自见"。面对这样的文章,利用引导填充法可以使学生快速把握课文的主要线索,读懂课文内容,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如《景阳冈》这一课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阅读教学的要求和建议中,多次提出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下面就此谈谈我个人的一点想法。一、为什么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我认为,对于中高年级来说,在阅读教学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既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个主要任务,也是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文表达“经验意思”的语言形式和表达的技能。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教学,教师多以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可以怎样分段?程式化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学生不会整体把握课文。本设计教师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学生,让学生在读课文时即捕捉主要内容,了解叙述顺序,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比赛机制的引用,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8.
指导学生自主预习小说,首先要"入乎其内",钻进小说的世界,让学生带着热情,主动阅读,把握梗概,理清三个问题:一是小说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二是故事是如何联系叙述的?理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三是作者的情感倾向是什么?就是文章的主旨。其次要"出乎其外",指导学生学会个性化评价,学会追问—思考—回答。  相似文献   

9.
<正>“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这是教材首次明确提出关于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学习。在对教材中选编的语文要素进行梳理后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教材对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学习要求也随之变化,编排特点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可以站在课程体系的视角对学生的训练进行统筹安排,着重把握训练之间的纵横联系、综合运用等,从而把训练目标真正落到实处。一、关注学生基础,循序渐进落实  相似文献   

10.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把课堂上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真实学习,真实思考,真实成长。怎样培养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呢?笔者认为以下策略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一探窦娥冤在哪里?这是教学的第一个主要环节。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通过对问题的讨论,把握主要情节和主旨。《窦娥冤》第  相似文献   

12.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读懂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要求,其实质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课标”中年级阅读目标中明确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3.
课标要求小学生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学生的阅读评价重在考查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因此,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应当成为第一课时的教学追求。初读感知课文大意区别于广义的从课文内容、思想感情、作者思路到表达方法的精细化感知,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层次结构;初步学会以对话的形式真实具体地记叙一件感受深刻的事;学习三轮车工人乐于助人的崇高品德。二、教学过程:课前预习布置学生带着课文后的第一道思考题及“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经过么样?”的问题阅读课文;查阅字典,读准下列  相似文献   

15.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第二学段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但笔者发现,在教学中存在因教师缺少有效引导而造成学生概括照搬照抄、以点概面、取向有偏等弊端,原因在于操作确实不易、认识出现偏差、方法缺失指导。对此,经过实践,笔者运用引导学生扩充题眼、串联词语、归并段意等策略,帮其找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钥匙"。  相似文献   

16.
《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使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阵地,我们应该切实抓好.一、审题明意,引导超前思维所谓超前思维,是指阅读一篇文章之前,根据作品的题目,指导学生自己先行构思,想象其内容和情节,然后再阅读.课题是课文内容的高度凝炼,透过课题可以从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思路.比如《将相和》一文,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题目审题,理解题意,感知全篇内容:“将”指谁?“相”指谁?由“和”字可以看出什么?将相以前的关系怎样?为什么不和?又怎么和了?一个和字说明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这样,使学生提前感知了全文概貌和文章思路,又发展了思维.  相似文献   

17.
关于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很多,在这里,我着重谈一点,那就是“立足于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突出重点部分的教学”。 关于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阅读教学整体理念发生变化的结果,是阅读教学改革的直接体现。即要求注重对文本的整体把握。那么,怎样才叫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呢?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给足时间,让学生整体地读,达到对内容的整  相似文献   

18.
吴国兴  杨日红 《语文知识》2014,(3):94-96,F0003
问题呈现 文意理解这一考题要求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叙述的事件或所论述的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许多考生在做此类题时准确率很低,主要问题如下:  相似文献   

19.
?析读,就是在朗读训练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品析文章的美词雅句。这是一种以读带析的教学设计思路。此种思路运用于阅读基本技能的训练。如文章层次划分、写作思路理解、文章情感及中心的把握、重点词句的分析等。其主导教法是:以朗读为主线,贯穿于文章结构、写作顺序等内容的理解之中,贯穿于重点词句的品读过程之中,由浅入深逐步落实教学内容。如《春》的析读教学设计。第一教学板块: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们自读课文,体会这篇课文主要应采用愉快、赞美的语调来读;标自然段序…  相似文献   

20.
整体把握,重点突破,旨在提高课堂效率。所谓整体把握,是指教师在备课钻研教材、课堂讲授教材、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要着眼于课文的整体,认识课文的整体,达到从整体上把握一篇课文。何谓课文的整体?课文的整体是指课文诸要素的辩证统一。首先是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统一;其次是文章表现形式和作者创作思路的统一。还有其它的一些方面,但主要是这两点。一篇文章是一个包含上述诸要素的统一体。整体把握就是要居高临下,从文章总体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