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童于1989年发表的《妻妾成群》被认为是其先锋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随着《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苏童蜚声海内外,对于小说《妻妾成群》的评论文章也铺天盖地而来。然而,别人看《妻妾成群》都只看到了女性的悲剧,本人却从苏童隐晦的叙事中窥见了男性的悲剧。本文拟对《妻妾成群》中陈佐千及其儿子飞浦这两个人物入手分析在妻妾成群的旧式家庭中,男性的痛苦与悲剧。  相似文献   

2.
郑艳 《文学教育(上)》2009,(22):144-145
苏童的作品往往有着强烈的色彩感,其中以红色尤为引人注目。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妻妾成群》)将苏童的小说搬上荧幕,很多观众对电影中点亮的红灯笼印象深刻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在《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罂粟之家》《祭奠红马》和《红粉》等代表作中,读者都可以感受到这种复杂的“红粉意象”。很多评论家认为,苏童的小说有着强烈的“红粉情节”,  相似文献   

3.
崔娟 《鸡西大学学报》2014,(4):112-113,117
当代影视媒体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文学与电影的关系愈加密切。文学研究的方法可以借由与电影改编的比较研究中获得。以苏童小说《妻妾成群》与由它改编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比较研究影片与小说在人物形象、象征意象和情节三方面的异同,来探讨《妻妾成群》与电影改编《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不同侧重点和得与失,以及借此所体现的文学作品电影改编的比较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妻妾成群》中使用了大量隐喻,极富特色。《小满》中同样使用了大量的隐喻,体现了不同于《妻妾成群》的隐喻特点。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妻妾成群》与《小满》中隐喻使用的异同,探究造成二者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苏童的《妻妾成群》问世于1989年。它的出现预示了“先锋派”文学在创作上的变迁,给当代文坛带来了一些生机和亮色。在这部中篇小说中,苏童表现出一种与其年龄、阅历不相符合的老成持重,将目光投向人类的命运和人性的弱点上,显示出卓然超群的力度和深度。但是,《妻妾成群》的全部价值和意义并不在于其再度张扬了人性被扼杀、被摧残的主题。“纳妾”是中国这个古老的封建社会里并不鲜见的畸形、病态的社会现象,它是私有制发展的产物,而表现大家庭妻妾成群的现象并非苏童首创,这一题材可追溯到《红楼梦》、《金瓶梅》。早在30年代,巴…  相似文献   

6.
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展示妻妾成群的封建家庭中女性明争暗斗、互相争宠的故事,探讨女性悲剧的成因:一方面是封建社会中男权文化的压迫和禁锢,另一方面是女性的不能自觉。这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封建牢笼压制下女性的悲剧命运,启发人们进一步思考和探讨女性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涂季菲 《教师》2011,(17):113-113
一、导言作为电影原著的《妻妾成群》,作家苏童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旧社会父权制下"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性的悲剧命运,那种温馨伤感的气息,使读者从中可以看到《红楼梦》,甚至《金瓶梅》的影子。本文只是围绕着小说的叙事中心人物——颂莲,针对其家庭背景与突变、性格与情绪的变化以及大背景下社  相似文献   

8.
著名作家苏童,籍贯江苏苏州,曾荣登“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有文学评论家将其归入先锋派小说家行列。苏童姓童,本名童忠贵。笔名“苏童”之意大概是苏州的童忠贵,他十分欣赏自己这个笔名,甚而有点迷信“命与名随”。那抑或是他早期的作品屡遭厄运,某日更名改姓,启用“苏童”这个名字后,凑巧一炮打响,继之百发百中。白他的《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搬上银幕后,苏童就有了不少崇拜者。《三棵树》这篇作品的标题,在文中具有多重含义。它是地名“三棵树”;也是作者一生曾经拥有的三棵树,即苦楝、石榴和枇杷。这些都给作者带来一种怅惘之情。所以作者说“我一生都在重复这种令人怅惘的生活方式:与树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9.
《妻妾成群》与《红粉》是苏童"红粉"系列小说的代表作。《妻妾成群》讲的是有着知识分子背景的女青年颂莲在父亲死后自愿中断学业成为小妾,并不断与其他妻妾明争暗斗的故事。另一篇《红粉》讲述的则是在解放初期,秋仪与小萼两名妓女被改造的故事。通过对被解构的历史宏大叙事、被颠覆的英雄人物、思想价值的界定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得出苏童创作出颂莲、秋仪、小萼三个形象的目的在于表明:历史的价值与意义并不能束缚住个人生命意识的勃发。  相似文献   

10.
《妻妾成群》是苏童小说创作风格发生变化后的又一篇力作,小说着力展示了一夫多妻制的旧式婚姻下妻妾们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归宿,可以称做是透视中国女人命运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1.
<正>【主题导语】苏童,原名童忠贵,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包括《园艺》《红粉》《妻妾成群》《河岸》《碧奴》等。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15年8月16日,苏童《黄雀记》5部作品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苏童是中国当代先锋派新写实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讲究以客观平静的笔调叙述  相似文献   

12.
《妻妾成群》是一部凭着“古怪的激情”完成的完全虚构的作品。苏童以意象渲染的手法形成小说的基调和旋律,其意象(人物的和环境的)作为人物原型的载体和中介成为作品构成的基本要素。小说的叙事原型结构属两性关系与家庭生活模式,是一种更复杂、更多变化的三元三维结构。一定的叙事结构先在地规定了处于该结构中个人的角色定位。《妻妾成群》的魅力在于其原型再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同样是描写封建社会大家庭里悲哀愁苦的妇女形象,凌叔华和苏童却展示了他们各自的语言特色。文章通过对比的手法,从叙述风格和语言特色两方面来分析宋元水墨画和晚唐唯美诗是怎样影响到《一件喜事》和《妻妾成群》的创作特色的,同时得出凌叔华的写作较多地受到宋元山水画境的影响,她把绘画的技巧带到小说中,简单的对话、儿童的视角、恬淡的叙述、巧妙地细节,使文章散发着一种清淡幽远的余韵,吸引着大片读者。相比起来苏童则更多地受到晚唐诗风的熏陶,唯美感伤的文字、柔软飘逸的风格、凄清幽怨的意象,使得《妻妾成群》以小说的方式再现晚唐诗歌的魅力,读者在阅读时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但在沉醉之余却又压抑感伤。  相似文献   

14.
《妻妾成群》中的陈家大院是属于陈佐千构筑的权力空间。其妻妾首先是男主人公陈佐千享用并可以随意处置的物品,尤其是作为性工具而存在的物品,由此导致了女性的悲惨处境。而在苏童笔下,这些女性悲剧命运的形成也与其作茧自缚式的空间选择相关。  相似文献   

15.
“颂莲”作为苏童小说《妻妾成群》和张艺谋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主人公,有着独特而普遍的意义。小说和电影在表现这一人物形象时,选择了不同的表现角度,也取得了不同的社会审美效应。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电影在强化封建传统伦理文化批判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地弱化了颂莲个性意识的张扬、女性意识的飞翔。  相似文献   

16.
留神听着这个世界的动静——与苏童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童,男,1963年生。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妻妾成群》、《伤心的舞蹈》、《妇女乐园》、《红粉》等,长篇小说《米》《我的帝王生涯》、《武则天》、《城北地带》、《河岸》等。小说《米》《红粉》先后被搬上银幕,《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得威尼斯电影节大奖,《妇女生活》改编为电影《茉莉花开》后,获得了上海国际电影节金奖,长篇小说《河岸》获第三届曼布克亚洲文学大奖,多部作品翻译成英、法、德、意等各多种文字。  相似文献   

17.
苏童的《妻妾成群》似乎在给我们讲述—个古老而又陈旧的故事,即旧中国一个男人和四个妻妾之间的故事。当我们读完故事之后,我们会发现,苏童给我们既往阅读经验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在这里,苏童没有给我们讲述—个男人如何在几个女人之间周旋,或是正史话语系统所言说的,封建男权统治下女人屈辱的生活。在这儿,苏童几乎把男主人公搁置一旁,他从不介入几个女人之间的纷争,我们看到的是一场女人之间的不见刀枪的厮杀,是一场真正的女人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我们看到了女人生命的原生态,  相似文献   

18.
"窥视"作为视觉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能够带给人们欲望的诱惑与快感的体验。笔者从"窥视"这一线索出发,运用后现代的视觉文化理论解读苏童小说《妻妾成群》中奇特的视觉效果,同时,也为当代文学与视觉文化的有机融合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妻妾成群》是苏童的经典之作,小说营造了包蕴着精神原乡与自由想象的府外空间以及由肉体监狱与心灵陷阱构成的府内空间,两个异质性叙事空间产生的对立冲突与女主人公颂莲的悲剧性命运具有内在联系。苏童利用空间叙事展现的女性悲剧既是作者心灵轨迹的别样展现,又是对人性的一次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20.
《妻妾成群》与《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两个不同的颂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妻妾成群》与《大红灯笼高高挂》都是以女人们的“争宠”为切入点展开矛盾冲突的 ,但两者所遵循的法则是截然不同的。由于表现手法不尽相同与审美情趣的改变 ,小说与电影中 ,分别形成了同一命运、同一姓名、同一环境但却不同性格的两个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