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礼记·乐记》认为,乐本原于人心,礼来不得半点虚假,礼乐二物皆有报本反始的精神。礼乐,因其最切近生命本原的属性,而成为陶冶心志、培养性情、塑造品德、指导言行的重要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2.
张影  元昊  张宏 《教书育人》2012,(30):111-112
祭祀在古代人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左传·成公十三年》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急于祭。"梁启超认为"有人与神与天相接之礼,则祭礼是。故曰‘礼所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也。’(《礼记·礼运》)诸礼之中,惟祭尤重。盖礼之所以能  相似文献   

3.
周红 《语文知识》2005,(9):18-18
“阕”与“阙”形体相似,读音相同,经常有人将它们弄混,其实二者的意义大相径庭。“阕”的本义是音乐终止。《礼记·郊特牲》:“乐三阕,然后出迎牲。”孔颖达疏:“阕,止也;奏乐三遍,止,乃迎牲入杀之。”《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歌八阕”就是唱八  相似文献   

4.
礼、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重要的概念。《礼记·乐记》对"乐"作了集中的讨论,也对礼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诸多的描述。从《乐记》中对礼乐的特征、功能、本质等叙述中总结出礼乐之间的异、同以及礼乐内在所保持的一种适度的张力,并探讨这样一种张力是如何存在于礼乐之中,使得礼乐能够相依相济,合于天地之道的。  相似文献   

5.
“缩酒”一词始见于《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缩酒”又名“缩酌”。《礼记·郊特牲》:“缩酌用茅,明酌也。”关于“缩酒”,旧时有两解。 1.沃酒说。郑兴《周礼·天官·甸师注》:“束茅立之祭前,沃酒其上,酒渗下去,若神饮之,故谓之缩。”杜预《注》也赞成此说:“束茅而灌之以酒为缩酒。”  相似文献   

6.
<正>古人认为:"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礼记·郊特牲》)所以,古人既敬神,也敬祖。世界上一些历史悠久的民族,大都有过祖先崇拜的经历。特别是中华民族,更是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崇祖观念。到了西周时期,宗法制度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礼记·乐记》及汉唐乐志包含祖先崇拜观念及郊庙祭仪,同时也是诗学观念的载体和历代郊庙歌词的总汇。郊庙歌词体现在祭祀活动中,是上古时代言灵崇拜的遗留,具有祈禳与祝祷功能。本文将历代郊庙乐章的创制形态分为自制雅乐、以古入雅、以俗入雅及以胡入雅四种类型。郊庙祭歌是诗歌与乐舞的综合,同时依据阴阳五行原则所进行的新体尝试具有一定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婚姻仪礼在《牡丹亭》中的表现 《礼记·昏(婚)义》:“昏礼者,礼之本也。”婚姻仪礼涉及每个人,是人生仪礼中最重要的仪礼之一。古代的婚姻形式虽有多种,但主要还是媒聘婚。《仪礼·士昏礼》规定,媒聘婚必须经过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虽后世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变更,但对明媒正娶的要求却是如一的,所谓“聘则为妻奔则妾”也,  相似文献   

9.
祭祀享奠这组词都有用物品供奉鬼神的意思。“祭”从甲骨文看,象手拿着一块血淋淋的肉。本义是杀牲供奉鬼神。供奉鬼神和“示”有关,《说文》“示,神事也。”故又加“示”成“祭”。《说文》“祭,祭祀也”。古人崇尚鬼神,相信人世的事是由上天、鬼神主宰的。认为鬼神能赏善罚恶,赐福降灾,所以古人特别重视供奉鬼神的活动。向鬼神敬献各种物品,祈求保佑,其中最主要的是用杀牲来供奉。《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说文》在解释“血”字时说“祭所荐牲血也”。可见敬神是要杀牲的。另《谷梁传·垣公八年》注“无牲而祭曰荐,荐而加牲曰祭。”《史记·淮阴候列传》“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血食”,指得到享祭,享祭鬼神要杀牲,所以说“血食”,由杀牲敬神引申为杀,这时,它的宾语既是供奉的对象,又是杀的对象。如:《礼记·月令》“鹰乃祭鸟”,孔颖  相似文献   

10.
这一组词,《尔雅·释诂上》都释为“谋”,其他古注也多训为“谋”。《诗经·周颂·访落》:“访予落止。”毛传:“访,谋也。”《仪礼·特牲馈食礼》:“特牲,馈食礼,不诹日。”郑玄注:“诹,谋也。”诹与访,有时还互文,《国语·晋语四》:“文王诹于蔡原而访于辛尹。”韦昭注:“诹、访皆谋也。”《国语·周语上》:“咨于故实。”韦昭  相似文献   

11.
唐代以来各家对《管子·形势》篇“抱蜀”一词有六种训释,而释为“抱一”既有词义上的凭据,又切合《形势》篇文旨。“抱蜀”即《老子》所谓“抱一”。  相似文献   

12.
兴化八乐与十番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兴化地域八乐与十番的起源,论析兴化八乐、十番初酿于南宋、发展于元代、形成于明万历后期。建议《辞源》、《辞海》应增加“兴化八乐”辞条及原“十番”辞条应增加“兴化十番”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王彤 《天中学刊》2012,27(5):50-53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多次提到"理"这一术语,它们的含义各有不同,既包含儒家积极入世之理,又包含禅理、玄理,体现了殷璠对诗歌内容的要求。这与殷璠所处盛唐时代儒、道、佛思想大融合的特殊时代背景及文化思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乐记》是汉代编辑而成的《礼记》申的一篇,《乐记》可以视为先秦儒家音乐研究的经典之作,该篇论述了音乐起源、本质、功能及其艺术规律,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音乐观念,其影响涉及後世的许多领域。《乐记》中儒家的“乐教”思想封认识早期儒家的“乐教”主张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杨超 《宜宾学院学报》2006,6(2):107-108
“良人”的词义在古代有很多意义,但我们在普通高中教材《文言读本》中发现,其上册《土番间乞食》对“良人”注释有误。我们对“良人”的词义进行了一番探讨,并拟出了新的注释。  相似文献   

16.
关于宋江的字及绰号,记述《水浒传》原型的最早的较完整资料《大宋宣和遗事》以及龚圣与《宋江三十六赞》中只提及宋江的绰号“呼保义”,既没有涉及“及时雨”,也没有言及其字“公明”。本通过对各地民间瘟神信仰的考察,讨论了宋江字公明的缘由,并从瘟神信仰的视角探讨了水浒故事的演变及其化意蕴。  相似文献   

17.
从民间传承的角度,论述赣剧"江湖十八本"的产生及其特点,并结合赣地地理、人文特点以及赣剧历史给予分析,揭示民间各地形成的文化现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宋人方昕的《集事诗鉴》是一部以宣扬封建家庭伦理美德为主要内容的咏史之作,与另一宋人袁采的《袁氏世范》合刊而流传至今。此集不仅在古代孝悌文化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认识意义,在版本文化等文献方面也颇具学术研究价值,而且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情伦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九一八”国难诗歌的苦难书写深入国民的精神世界,彰显出建构民族共同体的诗学功能和现实品格,表征为基于想象、趋于认同的建构过程。首先,共同体感觉及其引发的集体记忆是建构民族共同体的条件,此时的民族共同体表征为一种基于想象的共同体。其次,建立歧感与凝聚共识的书写策略、“他者—自我—集体”的实现路径使得民族共同体由想象趋于认同。在促进民族共同体的想象与认同方面,“九一八”国难诗歌暗含的共同体意识发挥出强大的建构功能,为后世文学提供了思想的范例和行动的模本。  相似文献   

20.
以洛阳出土的唐代景教石刻《幢记》中的“举大事”为引子,结合唐代墓志中的其它语料,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考察,梳理出“举大事”的词义演变过程,得出“举大事”有“定葬”义,并揭示其内在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