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利用产业空间集聚β指数和行业集中度CRn指标对中国高技术产业1994-2003年的集聚水平进行测定。计算结果表明:在研究时限内除医药制造行业存在下降趋势以外,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总体集聚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和地方化呈现增长趋势。高技术产业集聚效应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两极分化。产业集聚弹性能够反映出不同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变化对工业经济增长产生的不同影响,为我们评价和发展高技术产业集群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产业集聚作为产业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由于规模收益递增和正的外部经济效应,产业集聚往往导致制造工业进一步趋向集中,对区域产业布局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产业空间集聚指数和行业集中度CR。指标对中国部分制造产业1994-2003年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计算结果表明:在研究时限内,除医药制造行业存在下降趋势以外,中国制造产业的总体集聚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和地方化呈现增长趋势。产业集聚弹性能够反映出不同产业集聚水平变化对工业经济增长产生的不同影响。可以为我们评价和发展产业集群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卢飞  刘明辉  孙元元 《科学学研究》2018,36(9):1575-1584
集聚经济会产生集聚效应或拥塞效应,存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两种形式。本文以集聚效应和拥塞效应为切入点,结合C-D生产函数和Arrow设定的CES函数,通过在生产函数中引入集聚技术进步和集聚时间成本系数,得出集聚效应和拥塞效应会通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或劳动投入等作用于产业增长。据此,本文选取代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专业化集聚指数和多样化集聚指数,借助面板模型固定效应和系统GMM模型实证研究了集聚与产业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第一,专业化在产业集聚初期会推动集聚区产业增长,但是在集聚后期会由于拥塞效应的影响而发展受阻。多样化则具有某种“自治”能力,在期初,由于区位空间布局不合理、谈判、交易成本企高等原因,在集聚区成熟后会推动经济较快发展,二者具有互补性;第二,专业化和多样化均会通过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提升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且均成“U”型,而稳健性部分的检验更突出了范围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拉效力;第三,专业化经济仍是目前我国产业集聚的主导路径,多样化经济在一些地方作用效率开始抬升。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聚效应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系统动力学视角提出产业集聚效应的基本分析框架,结合集聚效应形成的正反馈特征,分析了人才、技术和资金"流"的因果关系.建立产业集聚效应的系统流图和系统动力学模型,应用Vensim PLE对模型进行了仿真模拟,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与应用价值.结果表明,模型对产业集聚效应的实际演化过程具有较高的拟合程度,并能够为区域经济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吴晓明  杨力  刘琳 《软科学》2017,(9):74-78
围绕“产业结构、产业集聚程度以及产业资源投入”等三个维度搭建分析框架,构建起由GDP、产业专业化指数、产业空间基尼系数以及产业资源投入等4个变量组成的VAR模型,以四川省2000~2015年的动态面板数据为样本,以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为分析方法对石化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产出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石化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总体上呈现“倒U型”的态势,产业集群与产业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存在不同的脉冲效应,同时也体现出不同的时滞效应.  相似文献   

6.
蒋芬  邓丹青  汪平 《科技通报》2021,37(6):115-120
基于空间溢出效应,构建了创意产业集聚、外部性(技术外部性、金融外部性、文化外部性)与区域创新的作用机理,检验了长三角创意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关系,并考察外部性调节效应的产业差异.研究发现:(1)创意产业集聚显著地正向影响区域创新,金融外部性空间溢出效应显著;(2)创意产业集聚水平相同条件下,外部性越强,创意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水平提升强度越大;(3)创意产业集聚促进区域创新存在产业差异,其中科学研究类创意产业最为明显;(4)外部性对创意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因创意产业具体的类别而有所差异.研究关于充分利用外部性,引导城市创意产业集聚,推动区域创新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1999-2007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产业聚集对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聚集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并同时导致区域差距的产生.区域差距来源于两个方面:-是聚集区与非聚集区经济发展的自然落差;二是四大区域之间产业聚集增长效应的差异,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产业聚集程度的不同导致外部规模经济、技术外部性和金钱外部性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的产业聚集增长效应符合"倒N"型假说,并验证了当前中国的产业聚集增长效应处于"倒N"型曲线的中间阶段.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与环境污染的内在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毅军  谢荣辉 《科学学研究》2015,33(9):1340-1347
论文以产业集聚的环境外部性为切入点,利用中国1999-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产业集聚水平、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效应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并进一步将样本分为沿海省份和内陆省份,检验了产业集聚影响环境污染的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呈倒"U"型关系,而技术创新在决定"拐点"的位置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均位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即产业集聚水平尚未跨越门槛值而发挥环境正外部性,其中沿海省份比内陆省份位于左侧曲线的更高位置,意味着较高的集聚水平对应了更强的环境污染,但沿海省份技术创新的减排效应小于内陆省份,表明沿海省份的集聚正外部性正在减弱,其集聚发展已进入瓶颈期。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1990-2008年的省域空间面板数据,构建了我国制造业集聚、R&D投入与知识溢出效应分析模型.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与R&D投入存在显著的知识空间溢出效应,不同的产业集聚方式的知识溢出效应不同,专业化集聚比较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但是不利于区域创新,而多样化的产业集聚不利于区域经济增长,但更有利于区域创新.R&D资本投入和区域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创新的影响较大,而R&D人员投入-产出绩效低下.社会距离与技术距离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开放的社会更有利于知识溢出与消化、吸收及创新,而技术差距阻碍了区域创新.最后,本文给出相应的区域发展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金融产业集聚是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的基本形式,促进了周边区域的经济增长,带动了以人才知识流动、产学研合作、区域间贸易和投资以及企业家创业创新为主要方式的空间知识溢出。本文基于金融资源和金融规模两个视角,实证分析了中国及其主要区域2001年-2013年金融产业集聚效应变化情况。实证结果表明金融产业集聚效应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经济发达区域的金融集聚效应明显,经济欠发达区域虽然总体金融集聚效应不明显但在逐年增强。中国金融产业集聚呈现出集聚加强、集聚平稳和集聚减弱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着全球金融资源加速向中国集聚的加入WTO组织开放金融产业和金融市场阶段、金融资源由经济发达区域向经济欠发达区域转移的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实施阶段和金融资源市场化争夺阶段。实证同时发现北京和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不仅促进了金融资源在本地的集聚而且对周边省份金融产业集聚也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产业的集聚,而海洋产业集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对海洋环境产生影响。参考陆域产业体系,海洋产业集聚对海洋环境污染的影响可能也会产生空间效应。为了探究海洋产业集聚对海洋环境影响是否具有空间溢出效应,本文利用2006—2015年中国沿海11省市海洋产业的数据,选用面板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结果表明:一方面,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环境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出现集聚污染现象;另一方面,海洋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会加剧海洋环境污染,并且这一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此,本文从控制海洋产业的污染排放、合理布局海洋产业和构建区域共同发展3方面提出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修正资源错配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产业协同集聚是改善资源错配的重要驱动力。文章从外部性视角构建了中心-外围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2003—2020年中国地级市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使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和PSM-DID模型,理论与实证分析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地区资源错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产业协同集聚借助数字技术功能对资源错配的修正效应产生倒“U”型“本地-邻地”空间作用。另外,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产业协同集聚通过数字技术外部性对资源错配的修正作用越来越强。本文还发现:区域一体化战略通过提高区域间数字技术扩散强度会进一步提升产业协同集聚对资源错配的修正效应。本文基于产业协同集聚在数字技术的调节作用以及在区域一体化的推动作用下能够修正资源错配这一重要结论,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宗成峰 《软科学》2008,22(3):49-52
利用区位商指数对中国纺织产业2003~2005年的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定。计算结果表明:我国纺织产业在东部地区如上海、江苏、天津、浙江、广东、山东等省的产业集群程度比较高;中西部地区纺织产业集聚程度相对较低;纺织产业集聚程度与工业经济增长呈现高度的正相关性;我国纺织产业集聚弹性是0.8823,该行业的规模经济效益非常明显,存在较强的规模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14.
以山东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例,分析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作用机制与影响因素,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带来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各市生物医药集聚水平呈上升趋势且存在区域差异,产业集群通过多重效应共同作用实现创新发展并促进经济增长,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能够显著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且空间溢出效应明显。据此,提出扩大集群规模、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强人才引进与培育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产业经济对推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借助VAR模型,通过构建区位熵指数用来代表产业集聚的水平,实证结果表明江苏省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证明产业集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经济增长不一定是促成产业集聚的因素。脉冲反映函数也表明本期产业集聚给经济增长带来一个正的冲击后,经济开始增长,但是在2年之后这种效应开始减弱,在度过一段时间后又开始回升,对经济起正的促进作用。江苏省在现有基础上可以充分产业集聚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6.
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金融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要提高金融产业集聚度、加大财政支出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产业集聚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测度中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地区)2005—2015年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并实证检验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总体水平较低,地区之间差异显著;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倒U型直接效应,随着集聚程度的不断提升,影响效应由"协同"转变为"挤占";产业集聚的外部性会改变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进而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产生间接影响;产业集聚通过技术市场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间接影响并不显著;无论是否存在产业集聚,人力资本存量、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等的提升均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促进作用。得出应通过发挥产学研系统的联动作用、适度控制产业集聚水平和完善区域创新环境来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产业集聚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测度中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地区)2005—2015年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并实证检验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总体水平较低,地区之间差异显著;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倒U型直接效应,随着集聚程度的不断提升,影响效应由"协同"转变为"挤占";产业集聚的外部性会改变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进而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产生间接影响;产业集聚通过技术市场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间接影响并不显著;无论是否存在产业集聚,人力资本存量、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等的提升均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促进作用。得出应通过发挥产学研系统的联动作用、适度控制产业集聚水平和完善区域创新环境来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高科技产业作为科技进步的主要动力,对科技进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影响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增长.产业扩散效应是高科技产业带动经济的主要效应之一.主要通过六省数据比较分析,设计了高技术产业的扩散-接受模型,定性分析了中部六省区的高科技产业扩散效应的大小以及如何提高本区域高科技产业的扩散效应,以期达到提升区域经济增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运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测算我国30个省市2010—2018年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适宜度,采用系统GMM和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实证研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创新驱动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呈现区域不平衡特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位适宜度越高,越有助于促进产业协同集聚。技术创新在此过程中的中介效应显著。分项来看,创新群落对产业协同集聚负向作用显著,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的效应不显著,创新能力对产业协同集聚具有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