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书证是词典引用的书籍例证,它是释义的重要依据,是词条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大词典》是现存大型汉语词典中质量最高的一部,但并非完美无缺,它在书证方面还存在着三个方面的疏误:一是书证句读失误,二是书证意义语用,三是书证内容疏误。对于这些疏误,现阶段的解决办法只能是部分地进行订正。待《大词典》进行修订时,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汉语大词典》代表了目前我国辞书编纂的最高水平。书证是词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大词典》的书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瑕疵。文章具体指出《汉语大词典》中书证存在的问题,共19处,分为引文有误,书证失序,篇目、卷数疏误,标点疏漏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被誉为"迄今发现的中国俗文学的最早刻本",目前仅有朱一玄先生对其进行点校,然由于底本模糊以及首次点校、俗字误识等原因,其中不免有错处。现对《花关索出身传》的点校失误举出数例以做补充。  相似文献   

4.
对《汉语大词典》第一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书证时代较晚,标点不确和释义疏误等作订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5.
发现于1967年的《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是目前所知的最早说唱鼓词底本,反映了元明时期说唱词话的语言习惯和特色。其中时间副词大致可分为十类,且很有特色。  相似文献   

6.
王勇 《文教资料》2013,(25):23-24,27
《汉语大词典》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汉语复音词典。该词典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原则,“着重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全面阐述”。其成就受到语言学家的一致推崇。由于历史条件所限,词典中尚有许多疏误。陈徐陵编《玉台新咏》中保留了许多珍贵的汉语语料,有些为《大词典》所漏收。兹据《玉台新咏》及相关典籍对《大词典》书证方面的失误加以订正。  相似文献   

7.
刘基的诗以《二鬼》艺术成就最大,词汇学成就也最高。考释《二鬼》诗复音词,可以管见《汉语大词典》失收词目、漏收义项、误释词义、误引书证等缺失。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汉语大字典》四至七卷中存在的书证疏误进行讨论,内容涉及书证与释文词性不合、书证与释文义不相谐、书证引文字有疏误、同一书证分置不同义项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对《汉语大词典》第五卷“水部”中的一些问题,如书证时代较晚,标点不确和释义疏误作了订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10.
《汉语大词典》是目前我国一部权威的大型汉语词典,以“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为编撰方针,尽可能引述一个词或一个义项的始见例或较早出现的书证,然而仍然存在书证滞后现象。文章主要通过研究《唐语林》,发掘其一些词语对《汉语大词典》书证迟后方面的补订意义,以期为《汉语大词典》补订工作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1.
明代广西进士共有201名,在明代各省直名列倒数第二,仅多于贵州。其在不同时段的数量分布则表现出前后低中间高的特点,洪武四年至成化二年的29科共考中进士55人;成化五年至嘉靖三十二年的29科共考中进士88人;嘉靖三十五年至明末的30科共考中进士58人。另外,进士地理分布也表现出极不平衡的特点,在广西所属的11个府中只有8个府有进士分布,其中100人出自桂林府,而思恩、思明、镇安三府俱无进士。  相似文献   

12.
明词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明词本身发展的三个阶段来具体分析,其每个阶段各具特点,各具风格,都有名垂词史的代表性人物,足见其成绩不可忽略;从发展传承的角度来看,其对唐宋词的继承、摹拟,对清词的影响,有着自己颇为特别的发展轨迹。因而,在诗词研究及文学史研究中,不可再忽视明词这一段了。  相似文献   

13.
学界完善《全明词》的工作一直未曾停止,辑佚、补订成果颇多。今刊布26位词人的62阕词作及2句残句,均为《全明词》、《全明词补编》失收。这些词作分散在不同典籍中,略按《全明词》体例整理,以补阙典。  相似文献   

14.
关于韩愈故里和韩愈墓所在地的问题,历来都有分歧。通过对明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明成化二十二年《河南总志》、明嘉靖三十七年《河南通志》、清康熙九年《河南通志》、清康熙三十四年《河南通志》、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以及清乾隆四十九年《大清一统志》的梳理和分析,我们认为,韩愈是修武人,韩愈故里在修武是毋庸置疑的。至于明成化二十二年《河南总志》、清乾隆四十九年《大清一统志》关于韩愈"河阳人"的含糊其辞的记载,缘于明侍郎耿裕成化二十一年《题韩家庄诗碑》的影响以及雍正至乾隆初年翰林五经博士继承权的纷争。但对于韩愈墓在孟县的记载,我们予以尊重,在此存疑。同时,对于历史上修武也有韩愈墓、韩氏祖茔而明清一统志、河南通志未予记载的状况,我们也持存疑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清初民族矛盾十分尖锐,那些经历了改朝换代、山河易主的前朝遗民,对陶渊明更能在身世遭际上形成共鸣。陶渊明“不事二姓”的气节继续得到明遗民的效仿,由此也形成了集陶、和陶、效陶的高潮。集陶诗在明末清初十分盛行,尤其是在遗民群体中,多有以集陶来寄慨,由此也掀起了集陶诗的高潮。“和陶”是遗民诗人表明自己气节人格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在明遗民中,方以智的和陶诗很有代表性。王夫之论陶诗,并不像其他遗民一味地从“不事二姓”的立场去解读,而是从风雅与“俗”的观念去阐释,并提出对陶诗的批评,并指出其流弊,这是他的独特之处。这些方面在陶诗学发展史上也是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实地考据,官山是一个文化历史概念,是明代成化皇帝在武当山划定的核心保护区。武当山与官山包含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八股文肇始于宋经义,形成于明洪武时期,完备于成化期间,盛行于清朝。从其产生到灭亡,前后共经历了五百多年的时间,对中国的文学特别是明清时期繁荣发展的戏曲小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时文为南曲”和“以时文为小说”是八股文对戏曲小说影响最为明显的表现,戏曲小说的发展也为八股文的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通过对八股文与戏曲小说关系的探讨,可看出八股文与戏曲小说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全明词>一编虽屡经时贤辑补,仍有遗珠可采.本文即从别集方志中辑得<全明词>未收岭南词人五家及其佚作,并对其生平略作小考.  相似文献   

19.
汪世清辑成的《水香园觞咏集》和《阮溪诗征》,既有家族文献的性质,又有徽州文化的内涵;《王炜诗文集》也是一部值得整理和研究的徽州文献。这三者所收集的都是清代人的作品。《新都秀运集》则是明代徽州人所选明代徽州诗,是一份更加珍贵的徽州文学遗产,这次整理的是世清先生捐赠的抄本。  相似文献   

20.
林家骊教授《谢铎及茶陵诗派》是系统研究谢铎与茶陵诗派的新著,其书在挖掘谢铎与明朝诗歌流变,阐明谢铎在茶陵诗派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可以归纳为四大特点:一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促使茶陵诗派研究益趋深化;二是以文献整理与文学批评相结合,材料丰富新颖,立论坚实可靠;三是研究视角独到,把谢铎放在明朝中前期历史背景中作纵深而系统的考察;四是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理论视野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