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黄超  杨茜  陈理飞 《软科学》2016,(5):91-95
利用实物期权方法,分析了不同激励政策对两种碳捕捉和储存(CCS)技术选择策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投资成本补贴优于运营成本补贴,且如果补贴较多,投资者会选择新一代CCS技术,否则,投资者选择现有CCS技术,并再伺机升级到新技术;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加虽然能导致CCS投资延迟,但当其增大到一定程度,反而会促使CCS投资提前发生。  相似文献   

2.
碳交易机制下造林碳汇项目投资时机与投资期权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先磊 《资源科学》2020,42(5):825-839
碳交易试点机制可为造林碳汇项目投资提供额外资金支持。但是,在该机制下造林碳汇项目的顺利开展仍面临着较大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充分考虑上述特征,从投资者视角揭示造林碳汇项目投资时机临界阈值和投资的期权价值,可为造林碳汇项目投资者的最优决策和政府推动造林碳汇项目投资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全面的参考。为此,基于实物期权最优投资时机选择理论,利用Faustmann-Hartman模型测度造林碳汇项目价值,运用动态规划法求解造林碳汇项目在项目前期规划备案阶段和项目建设阶段最优投资时机临界阈值和投资期权价值的解析表达式,并以湿地松为例,对造林碳汇项目最优投资时机临界阈值及投资期权价值进行了实证与模拟分析。研究发现:①湿地松造林碳汇项目在项目前期规划备案阶段和项目建设阶段的投资期权价值分别为0.12万和0.59万元/hm2,最优投资时机临界阈值分别为79.23和57.33元/t,理性的投资者只有在大于临界阈值时,才会从事立即投资,否则选择延迟投资。②碳价格波动率、碳汇交易成本、劳动力价格变量对湿地松造林碳汇项目投资时机临界阈值和投资期权价值有显著的影响;上述因素提高增加了项目投资的期权价值和最优投资时机临界阈值,但最优投资时机临界阈值提高却延迟了最优投资的时机;③木材价格上涨、项目备案成功率提高将使最优投资时机临界阈值下降,即上述因素提高可缩短投资者延迟投资的时机。基于此,为促进造林碳汇项目投资、发挥林业在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碳价格波动调控政策和项目备案管理政策,并采取综合措施降低碳汇交易成本。此外,考虑到林业投资所具有的长期性、公益性等典型特征及中国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的趋势,未来相关部门还需建立和实施林业碳汇补贴制度。  相似文献   

3.
张晨  刘宇佳 《软科学》2017,(2):130-135
以能较好地刻画碳价随机波动特征的DGC-MSV模型为基础,考虑碳价尖峰厚尾特性,采用t分布修正模型,选择国际碳市场典型产品EUA为对象,将碳市场溢出效应研究拓展到碳现货、期货、期权三市场中.研究发现:均值溢出方面,EUA现货、期货、期权三市场间呈现高度时变正相关.现货与期货、现货与期权市场时变关系波动剧烈但波动持续性较低,期货与期权市场则反之;波动溢出方面,EUA现货与期货、期货与期权市场间均有显著且双向为正的风险传导现象,但仅存在期权对现货市场微弱的正向溢出.期权与期货市场相比信息量更丰富,是主要的风险溢出源.  相似文献   

4.
针对碳捕集与碳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技术的主要环节,对CCS项目的总成本进行了估算,并根据2010年欧洲排放交易体系(EUETS)的碳当量价格,利用复利终值估价法建立总收益估算模型对项目的总收益进行了估算。提出了CCS项目经济性的评价方法,构建了CCS项目经济性评价模型,并利用一个案例验证了此方法的有效性,为CCS项目投资评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黄建 《资源科学》2012,34(1):20-28
煤炭是我国能源的主体,煤电也是我国电力的主要构成。我国未来低碳发展将主要取决于低碳电力技术的选择及其推广,其中风电与碳捕集与碳封存(CCS)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但都处于发展初期,其未来不确定性较大。本文将基于风电和碳捕集的技术学习曲线,探讨这两类技术未来发展的主要问题,包括(实现市场竞争所需的)推广时间、减排潜力和减排成本等,以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在减排量与发展路径相同的前提下,风电技术成本较新建煤粉(PC)电厂碳捕集技术成本略高,后者若考虑了碳运输与碳封存成本在内,其减排成本将更高;另外,考虑了技术学习效应后,风电技术与CCS技术成本较相关研究结果都更低。到2025年风电技术发展将面临电网基础设施的瓶颈,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将很难取得突破;碳捕集技术减排潜力更大,其新增投资主要表现在燃料成本与新增资本投资部分,当前主要工作应加快发展碳捕集示范项目、强化国际学习与合作,降低其不确定性,在2025年实现CCS与风电技术的对接。  相似文献   

6.
张晗  孟佶贤 《资源科学》2022,44(9):1759-1771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经济手段。为系统性探究碳市场的碳减排机制,本文聚焦于“两省五市”试点碳市场的政策差异性,利用2014—2020年市级数据,分别从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视角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①就碳市场的激励机制而言,碳定价水平是影响碳市场碳减排效应的核心要素,碳市场的交易活动总体而言则没有显著影响;②然而,碳市场的交易活动对碳减排具有碳价格的门槛效应,当碳价达到一定水平后,碳价才会通过碳交易对碳减排发挥显著作用;③就碳市场的约束机制而言,约束性政策主要集中在碳市场的非交易环节,其中配额政策的碳减排效应显著,而监督、报告、核查政策(MRV)和惩罚政策尚未显现出对于碳减排的约束力。因此,为充分发挥碳市场的碳减排效应,建议引导碳市场形成能够反应碳减排成本的碳定价水平、尽快建立碳市场的最低限价制度、采取相对严格的碳配额核定方法等约束性政策。  相似文献   

7.
结合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尚不明朗的实际情况,构建实物期权模型研究能源价格和碳交易价格波动下企业清洁技术投资的最优投资阈值点,采用二叉树定量分析实物期权的价值,并评估能源价格和碳交易价格波动对企业清洁技术投资的影响,以期指导企业的技术投资管理以及为低碳政策和政府激励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理论上假定煤价格、碳排放价格、碳捕获封存成本为随机变量,燃煤电厂在示范和商业化阶段内实施碳捕获封存项目投资所创造期权价值的投资组合,评价碳捕获封存技术投资决策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碳捕获与封存(CCS)技术是一项新兴的低碳技术,把握CCS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对于企业研发投资、对于低炭技术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这一领域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基于专利引用分析方法的研究思路,即选取USPTO专利库,运用专利发展路径识别算法从专利引用的角度,绘制CCS技术发展图,识别CCS主要发展路径;并按不同发展阶段的CCS技术状态截面图分析CCS技术的特征和发展路径。研究发现了CCS领域的主要技术、发展路径特点、发展趋势及热点。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变暖步伐不断加快、环保意识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如何降低全球碳排放量变得十分迫切。碳捕捉与封存技术(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简称CCS技术)通过对碳的捕获、存储能有效阻止CO2向大气排放,具有较大的碳减排潜力,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青睐。美国作为煤炭燃烧的大国,十分重视对CCS技术的研发。基于PEST分析模型从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对美国CCS技术发展环境进行全面地分析,进而探讨对我国CCS技术发展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在碳规制加强的背景下,引导企业事先察觉碳风险并通过低碳创新提高碳绩效,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政策问题。本文以2011—2015年连续出具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探析了碳风险意识影响碳绩效的传导机制以及低碳创新在其中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碳风险意识与企业低碳创新呈正相关;碳风险意识强的企业更愿意进行低碳创新,因而低碳创新成果也越多。研究还发现,低碳创新在碳风险意识与碳绩效两者关系间起不完全中介作用,即碳风险意识不仅仅只通过低碳创新对碳绩效产生影响。上述发现对我国企业加强碳风险意识、提高低碳创新水平及有效提升碳绩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碳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工业时代的基石。人类大量使用含碳资源产生的二氧化碳(CO_2)不应给人类社会带来威胁,更不应是碳资源利用的终结者,而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善加利用的资源。文章在国内CO_2利用技术研发取得了可喜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种未来可能适合于中国的以CO_2规模化利用技术为核心的碳减排方案,包括化石能源耦合CO_2的转化利用技术、零碳能源耦合CO_2的转化利用技术以及温和条件下CO_2直接转化利用技术等。基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短中期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以及可再生能源日新月异的发展,化石能源的易获取性和低成本使得其耦合CO_2的转化利用技术方案近年来飞速发展,并可能将在近期带来巨大碳减排潜力和经济效益;零碳能源发电技术的突飞猛进有利于核能/可再生能源发电耦合CO_2生产燃料化学品技术的发展,成为中期最具竞争力的CO_2大规模利用技术;远期来说太阳能驱动的CO_2温和转化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碳循环,是远期最有前景的CO_2还原技术。  相似文献   

14.
碳资产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投资价值,加强碳资产管理对控排企业意义重大.控排企业应该从组织碳盘查、编制碳预算、实施碳减排、进行碳核算等方面入手加强碳资产管理,主动应对因强制性纳入排放控制带来的外部经营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15.
运用Laspeyres分解技术对我国产业系统碳生产率变动进行解析,以2000-2012为样本期,定量研究了产业系统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因素,并从行业角度对碳生产率增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碳生产率增长主导因素是低碳技术进步,而碳排放空间流动的结构红利还不明显;就变动趋势而言,技术进步的贡献值在逐步降低,而结构优化贡献值逐渐上升。考虑到这一趋势,假设在技术出现饱和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产业系统的低碳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研发海洋“负排放”技术 支撑国家“碳中和”需求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是实现碳中和。实现碳中和的基本途径包括"减排"(减少向大气中排放CO2)和"增汇"(增加对大气中CO2的吸收)。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应在尽可能减排的同时想方设法增汇,也即研发负排放的方法与途径,这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应强调主动作为。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有着巨大的碳汇潜力和负排放研发前景。我国的海洋碳汇理论研究已走在国际前沿,并推动了科学与政策的连接。当前,应从顶层设计、及时布局,对外引领国际大科学计划,对内结合国情大力研发海洋负排放技术,打造负排放生态工程;建立海洋碳汇标准体系,并通过大科学计划将其推向世界,占领国际制高点,为实现碳中和宏伟目标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7.
基于制造商主导和消费者低碳偏好,分别构建碳税和碳限额与交易模型,研究制造商生产定价和减排问题,重点比较制造商利润随各种政策变量的变化关系。首先,消费者偏好使得制造商选择减排有利,当碳税\碳价格在临界值以内,存在单位产品最佳碳排放量使得制造商利润最大化,而最佳碳排放值与碳限额并无关系;其次,在碳税模型中,制造商利润与碳税成反比关系,而在碳交易模型中情况较为复杂,制造商利润取决于碳价格、碳限额和企业碳排放量,而当碳税等于碳价格时,制造商更倾向于选择碳限额与交易政策;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18.
在气候变化的应对过程中,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被人们寄予厚望。从WTO的角度来看,碳税比碳排放权交易更佳,它可以在现行的GATT/WTO规制之下实施,无需在WTO体制下创设新的规则。碳税边境调整机制在WTO体制下容易获得合法地位,而碳排放权交易边境调整措施在WTO体制下存在不确定性。除非对WTO进行重大修改,碳排放权交易边境调整措施会带来层出不穷的国际贸易纠纷,进而给WTO体制本身带来巨大风险。  相似文献   

19.
中国滨海湿地的蓝色碳汇功能及碳中和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滨海湿地是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主体,提高其蓝碳碳汇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重要的基于海洋的气候变化治理手段,属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滨海湿地以盐沼湿地为主,红树林面积较小,而无植被覆盖的滨海滩涂面积广大。据保守数据估算,当前我国滨海湿地每年通过沉积物埋藏所固定的碳可达0.97Tg C·a~(-1),并将能持续增长,在21世纪末增加到1.82—3.64 Tg C·a~(-1)。为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承诺,中国应加强滨海湿地的科学研究,保护现存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停止破坏性的滨海湿地开发活动,恢复和新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增强其蓝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保护生态功能的同时受惠于增汇固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对Unruh“碳锁定”研究评述的基础上,从碳基技术体制的视角重新定义了“碳锁定”,并且指出了“碳锁定”与碳基技术体制演化之间的关系.经过市场化、制度化和社会嵌入三个阶段,碳基技术体制逐渐形成,并相继形成技术锁定、制度锁定、系统锁定和社会锁定,最终导致“碳锁定”的出现.只有通过社会技术景观、关联体制和缝隙创新等外部力量与碳基技术体制的内在动力机制共同作用才能实现“碳解锁”,为此必须建立相应的战略管理体系对“碳解锁”过程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和管理.“碳解锁”战略管理体系是由战略层、计划层和操作层等三个层次的管理活动构成的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