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它表明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程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2.
“让生活走进地理,让地理走向社会”,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已经成为指导当前地理教育的重要理念,影响着地理课程改革、地理教学与高考,尤其是地理选修课的设置更是这一理念的着力体现。据此,高中地理选修课的实施应特别做好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3.
一、开展乡土地理教育的意义 “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载体”是新地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它要求教师在选择乡土地理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时,注重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以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改革理念,从而使乡土地理教学真正成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人们把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视为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求,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等系列理念无一不是在强调地理学习的实用价值,强调地理学习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必须注意知识背后的生活意义。回归生活就是强调地理课堂的教与学要和学生真实的生活建立联系,在联系实际的课堂学习中体验地理知识的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针对职校综合班学生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较差的特点,地理课堂教学应如何提高实效、落实新课标要求,笔者就此谈些看法。一、新课标下应树立的教学观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及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  相似文献   

6.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它表明地理课程改革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我们培养的学生每时每刻都处在一个社会生活的环境之中,他们将来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不可避免地面对现实生活,都要增强生存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地理教学要面向学生生活,帮助学生认识现代社会中各种生活现象的地理原因,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正确鉴赏各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增强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从而学会与创新健康向上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两场重大改革,他们在改革的背景、目的和理念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2002年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试题(以下简称高考试题)就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下分别简称《初中课标》和《高中课标》)的基本理念。 1.“学习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改革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初中课标》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  相似文献   

8.
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和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地理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将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地理教师要将《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基本理念贯穿于教学中。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与课程有关的各个方面都成了课程的开发资源.七王九年级的“地理新课标”提出了全新的课程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理念首当其冲的一条,要实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目标,就需要生活化的地理课程资源的支撑,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是地理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如何充分有效开发与利用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就成为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本文试图弄清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0.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代学习理论中影响较大的学习理论,其中马斯洛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最有代表性。新一轮的初高中地理课程改革首次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改革目标,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课程理念。这些课程目标和理念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些观点颇为相似。因此,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解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改革中最为强调的理念之一,它表明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程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我们培养的学生每时每刻都处在社会生活的环境中,他们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现实生活,都需要增强生存与生活的能力。地理课程在“培养善于生活的公民”上是有所作为的,为此,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更新方法,更新  相似文献   

12.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它表明地理课程改革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我们培养的学生每时  相似文献   

13.
李生忠 《考试周刊》2014,(29):132-133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总目标,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基本理念,怎样在高考中体现,如何在教学中具体实施,是地理教学者要思考的问题,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贺莹 《考试周刊》2014,(92):139-139
<正>初中地理学科本身以其特有的学科体系及紧密结合生活实际的特色,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教学中努力挖掘地理学科的人文素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地理教学的价值追求,也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智力、情感态度及个性、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一、用教材土壤孕育人文素养的种子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新教材有大量贴近学生生活的鲜活素材,  相似文献   

15.
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即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从而通过对基础性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便是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重要表现之一。如何引导学生真正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则是地理教师要认真钻研的问题。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谈些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16.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内容,往往能为地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无疑是适应新课改下地理教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课程理念上,新课标强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强调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怎样解决这个现实问题,使地理教学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呢?笔者认为,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地理教师要加强新课标的学习,提高实践新课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克服自身的畏惧情绪,克服教学中放任自流、无所作为的做法;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利用地理知识十分丰富这一优势,讲究教学艺术,在地理教学中注意培养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变教师要他学为学生自己要学,变机械灌输为自觉学习、探究学习。抓住提高学习兴趣这个关键,有计划、有目的地启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内驱力,彻底改变学生厌学的局面,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可见,《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地理学习应该“生活化”,无疑,地理学习的“生活化”应立足于地理课堂的“生活化”。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时,破除狭隘书本的观念,建立开放式的地理学习方式,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与地理学科紧密相关的一些地理现象、知识、事件,和谐地融人课堂之中,引领学生去发现、思索、探究、总结,从而提升学生地理方面的素养,  相似文献   

19.
黄潮海 《成长》2020,(4):58-58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如何要发挥地理课程“培养善于生活的公民”的独特学科价值,增强“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从而享受与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显得十分有意义。地理教师应该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20.
《地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要求“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要求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地理新课程要求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有效的课外活动可以通过实践和地理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地理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同时促进地理课堂的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