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1988年,我还在黑龙江省七台河日报当记者,这一年报社来了个叫孟庆裕的年轻人,总编辑安排他做摄影记者。和小孟有过不多的几次共同采访之后我就从报社调出,当时,我除了感到他干起活来很投入、很认真之外,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 可是后来,孟庆裕的摄影作品(新闻摄影、纪实摄影,间或也有艺术摄影)不断地在国内报刊上露脸,自1989年起,除了七台河日报以外,小孟还在《半月谈》杂志、《中国记者》杂志、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黑龙江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作品,不仅其摄影作品总数不下  相似文献   

2.
浙报集团3记者摄影作品亮相5月23日至26日,第九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在湖北十堰市武当山举行,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图片新闻中心的陈庆港、杨晓轩和李震宇3位记者的摄影作品《面孔》也在此展出,受到参观者的关注。这次摄影艺术节共展出了120多个主题、近万幅摄影作品,有历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全国  相似文献   

3.
1956年我在大连读中学时,因酷爱摄影而拍摄了一幅早期“作品”,由此算起来,至今已有50余年的“影龄”了。回首半个世纪与摄影结缘的风雨历程,虽然用自己的镜头留下一些历史碎片,但在我的摄影生涯中,快乐与艰辛同在,无奈与苦恼并行,经验不多,教训却不少。愿借《青年记者》约稿之机,向青年记者朋友们吐露一个老新闻人的心迹。  相似文献   

4.
人物摄影     
解放军报社高级记者江志顺的人物作品富有感染力。读他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丰富的情感内涵、鲜明的个性特征,以及外在美与内在气质的统一。前不久,他在成都等地成功举办了个人摄影作品展。这里,选登他拍摄的部分人物摄影作品。人物摄影@江志顺$解放军报社!高级记者~~  相似文献   

5.
我怀着敬慕的心情去拜访我国著名新闻摄影家、浙江日报社高级记者徐永辉同志。总编室的同志引我到他的办公室,徐老热情地接待了我,乐呵呵地对我说:“欢迎,欢迎,您是采访我的第107位记者了。” 徐老是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新闻摄影家。他一直是浙江日报社的摄影记者,勤奋刻苦,富于创新精神,发表了大量的摄影作品,青年时期就在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赛中获得了铜牌奖。徐老是获得我国新闻摄影特别贡献奖最高荣誉的  相似文献   

6.
不管你相信与否,越来越多的文字记者对摄影发生了兴趣。他们一手拿笔,一手端着照相机,以两栖记者的形象描绘着这个纷繁多变、精彩跌宕的世界。人民日报常驻南斯拉夫文字记者吕岩松以高度的责任感,在第一时间不仅向国内发回了有关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我驻南联盟使馆发动野蛮空袭的文字消息,同时还发回了现场拍摄的五幅照片。他的摄影作品理所当然地获得了1999年度中国新闻摄影奖。一个文字记者得到摄影大奖,这在中国新闻史上是罕见的。这不仅说明文字记者学摄影的必要性,而且说明文字记者照样可以拍出好照片。但正如俗话说的“隔行…  相似文献   

7.
今年5月,接到两份通知,谢海涛和我于去年10月共同完成的摄影报道《粉尘杀手——记者暗访洛南县陈耳金矿粉尘纪实》,先后获得2001年度“陕西新闻奖”新闻摄影一等奖、全国新闻摄影作品年赛银奖。当我手捧喜报激动之时,那次进入被人们称为“食人魔窟”的洛南县陈耳金矿暗访时的情景浮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8.
去年3月间,我看到1988年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的作品后,写了两篇评论,短的一篇题为《反映时代风貌与展览脓疮——全国新闻摄影十佳作品之我见》,发表于山东齐鲁晚报;长的一篇题为《商榷与反思——漫评1988年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作品)评选》,有幸在《中国记者》第7期刊载。《中国记者》同时发表了齐鲁晚报曾刊登的秋田草写的《与以往不同的新闻观——向孙吴先生进言》,即反驳我那篇短文,并加编者按语,希望开展讨论,“以促进新闻摄影改革的深化”。讨论正在进行,现在我想借此机会,先对秋君的“进言”作一答复。“进言”首先否定我对“十佳”“多数作品不佳,基  相似文献   

9.
所谓李锦现象,我概括为从实用政治出发把新闻摄影变成为政治服务和换取一己私利的双重工具,在实施的整个过程中表现出一种矛盾心态和分裂人格。作为新华社记者,李锦早在1984年就名震摄影界了。几年来,我反复研究过李锦的摄影作品和理论文章,总有种咀嚼怪味豆的感觉,其中充满苦辣酸甜,自相矛盾。李锦现象作为新时期新闻摄影的典型,有他的普遍性。严肃地评析李锦现象,有利于我国新闻摄影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新闻摄影是用视觉形象来报道新闻的。一幅新闻作品不是简单的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记录,而是由记者通过镜头把现实中的形象组织成一个信息传播媒体。事实上,任何一幅新闻照片,都离不开记者对形象的选择、推理、提炼和抽象的思维活动。理解新闻摄影与摄影艺术的关系,是认识新闻摄影和评价新闻摄影作品的一个前提,对提高新闻摄影报道质量和形象表现力,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离开新闻摄影的实践,忽视新闻摄影与摄影艺术内在的联系,而断言  相似文献   

11.
2004年度金华市新闻摄影好作品评选刚刚揭晓,我拍摄的《我市第一例四胞胎昨降生》(见右图)组照获一等奖。得知我的摄影作品获奖了,不仅我所在的综合新闻部领导、同事表示祝贺, 报社摄影部有的摄影记者也流露出了羡慕的目光。为什么?因为我是一名文字记者、编辑,并非摄影记者。1、抓住机遇,揿下快门回顾拍摄《我市第一例四胞胎昨降生》这组获奖照片很有意思。去年11月8日上午8时,我接到金华市中心医院一位通讯员打来的电话,说该院有一位来自义乌的四胞胎产妇刚送进手术室进  相似文献   

12.
《辽宁日报》《吉林日报》《黑龙江日报》于5月下旬联合举办了文字编辑、记者摄影比赛,有60幅摄影作品分別获得金牌、银牌,铜牌和优秀奖。近几年,三省省报绝大部分文字编辑、记者都配  相似文献   

13.
储永志 《军事记者》2002,(11):48-48
我是南京军区驻闽某部一名基层摄影干事。屈指算来,我从事军事摄影报道工作已逾6个年头,先后有500多幅摄影作品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法制日报》等全国50多家报刊发表,60多幅作品在国内外各类影赛中获奖。这一切得益于我能充分运用自身相对优势,独辟蹊径抓“活鱼”的招数。作为一名基层军事报道员,同全军、战区记者在“武器装备”、活动范围、新闻源等方面的优势是无法比拟,但我们也拥有专业记者的相对优势。我们身处基层连队,每天面对一线战友,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深深地植根在我们脑海,对他们的姓名、爱好、年龄、特长我…  相似文献   

14.
摄影已不是记者的专利,在当今时代拥有高档照相机大有人在。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摄影爱好者达700多万,这是一支庞大的摄影队伍。而在媒体从事新闻摄影的记者只占到其中极少数。既然拥有如此庞大的摄影队伍,为何难以见到具有焦点、易引发社会共鸣的新闻图片?
  笔者曾经也是一名摄影爱好者,记得当初作品能在报刊杂志发表就是一种荣幸。今天看来,虽然有多幅作品发表,但从真正意义上说还称不上新闻摄影,大多是给报刊杂志配图。  相似文献   

15.
1988年11月18日上海市青年记者协会邀请新闻和摄影界的老前辈与专家们,假座龙柏饭店,为我举办新闻摄影回顾展暨研讨会。《新闻记者》编辑部刊登我各个时期的部分新闻摄影作品,在此我把照片的拍摄过程叙述如下: 拔河 (1972年摄于本溪幼儿园) 这是我拿起照相机不久拍摄的处女作。为了反映好新中国儿童的神韵,采访前,我含着泪水看了几组旧中国和国外流浪儿的资料。因此,一进幼儿园,我似乎走进了一个新的天地,强烈的时代反差勾起我内心的创作冲动。我在小朋友拔河比赛中,用罗莱旧相机  相似文献   

16.
胡凯 《传媒观察》2014,(6):60-61
正与文字记者不同,新闻摄影记者在拍摄新闻摄影作品的实践中,往往更多会考虑如何通过新闻图片来传递信息。有些摄影记者认为新闻摄影主要是靠"个人感觉",不用遵循什么"清规戒律"。实则不然,新闻摄影也有自己的内在规律,拍摄新闻作品也要掌握方法和技巧,如果仅凭"个人感觉"则会事倍功半,影响新闻摄影作品的效果。一、创新表现手法,新闻摄影也可以"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17.
评选随想     
吴建 《新闻界》2003,(4):58-59
从三月到六月,连续参加了四川省新闻奖摄影作品评选、全国地市州盟报新闻摄影作品评选、四川旅游好新闻奖评选、宣传四川好新闻奖评选及相关职称评审工作。评选之余,有一些想法欲谈一谈。一、关于摄影参加省新闻摄影作品评选已有十余年,参加全国地市州盟报新闻摄影作品评选也连续五届,其间还有全国晚报新闻摄影作品评选、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等活动参与,应该说对我国新闻摄影业界状况还是大致了解的。从今年的评选看,有几点不足依然十分明显。一是数码相机在媒体得到了大量应用,但部分记者却使用不当。从四川和全国的选评照片看,数码拍摄和…  相似文献   

18.
在从事新闻工作中,我很喜欢这样两句话:“下去一把抓,回来再分家”。这似乎应该是记者遵循的一个信条。去年八九月份,我随北京记者团赴西北的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进行了一次易地采访,行程两万多华里,历时三十五天。在时间紧迫,走马观花的情况下,我来了个“一把抓”,又进行文字采访,又搞摄影,还写了一些诗。回来后根据内容发表了《列车上的清真席》、《银川南关清真寺》等通讯,《七月枸杞树树红》、《贺兰砚》、《黄河的色彩》、《日月山下》等散文和一批反映记者采访生活以及西北风光的摄影作品。今年年初,北京市新  相似文献   

19.
王鹏 《记者摇篮》2006,(5):26-27
2000年8月,在辽宁日报集团时代商报任记者的我在辽沈晚报的招聘中从百名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22名幸运者中的一名。由于大学学习的摄影专业,我成功应聘后成为了要闻部的一名摄影记者。也就是从我加入辽沈晚报的那年开始,沈城的报业竞争也日渐激烈起来,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发现,一个仅仅会摄影一点文字都不会写的记者根本无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生存。我便开始偷偷向报社的老师们请教,偷偷多看一些国外优秀的新闻作品,每次和文字记者一起采访时多留心采访的角度以及新闻点的抓取。转眼一年过去了,2001年8月时我已经成为了辽报集团正…  相似文献   

20.
最近,老朋友对我“要求”:你在新闻摄影的岗位上干了几十年,也有不少“经典”作品,能否对年纪轻的记者、通讯员、摄影爱好者介绍介绍,拍好作品有什么诀窍?我笑道:“理论上没有很好总结过,实践经验就是多拍、抓拍,抓身边发生的趣闻。”老朋友说:“在许多场合,我们摄影受限制,摄影记者身份特殊,领导活动跟着跑,天灾人祸到处拍。有些专业报刊讲的我们也学不了。你讲些共性的,好吗?”我说:“社会新闻人人都可能碰上,碰上了就可以抓拍。抓拍是要有机遇的,机遇对每个人都一样,不分记者或者摄影爱好者,都是公平的。身边的新闻,碰上了,抓拍到了,就可能是好作品。”下面这张照片,就是我在上个世纪80年代抓拍到的作品,我介绍抓拍这张照片的经历,你能悟出摄影采访的共性吗?1981年5月6日上午十点左右,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门前有几堆人围着。忽然,一个家伙慌慌张张地从人堆中挤出来,向对面的汝南街狂奔,紧接着许多青年人也向对面追了过去,还高呼:“捉牢伊! 捉牢伊!”我敏感地意识到这里发生了不寻常的事情,立即挤进未散完的人群打听,原来是发生了一起拦路抢劫案。受害者是位年迈的老人,因为强人狡猾,乘人不备,滑脚逃跑了。光天化日之下,竟有谋人钱财的败类,谁不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