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张治中多年追随蒋介石左右,处在众多文武高官注目之中。张治中是蒋介石的心腹。他明知蒋终必失败,但却忠心耿耿,甚而为其吹喇叭抬轿子,"讴歌谀颂"提高蒋的威信。蒋介石对张治中也不薄。"淞沪之战"后,张屡递辞呈,蒋不批。最后准了还要他先履新(大本营管理部部长)后再走。抗战中的长沙文夕大火,给长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张请求"严予处分"。蒋宽恕了张,枪毙了长沙警备司令酆悌等三人,只给张一个"革职留任"的处分。1949年蒋介石发表元旦文告,宣布下野,准备和谈。张治中处境尴尬,特务毛森声言"准备用手枪对付他!"张治中拟返回西北。蒋介石再三挽留:"我既然决定下野,以后就要谈和,你怎么能走?你应该听我的话!"  相似文献   

2.
"七七"事变之后,全面抗战开始。可是,蒋介石仍然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在军事上不断骚扰我八路军、新四军;在舆论上颠倒黑白,千方百计封锁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功绩。为粉碎蒋介石的舆论封锁,唤醒国统区的广大人民起来抗战,中国共产党决定在湖南创办一份宣传抗日的报纸。在长沙创办报纸 1938年1月,田汉、廖沫沙与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代表徐特立商议,将报纸的名称定为《抗战日报》。社址设在长沙皇仓坪的一座电影院楼上,计划内容和形式大体与上海的《救亡日报》相似,是作为《救亡日报》的姊妹报出版的。1月28日,是上海淞沪抗战纪念日,《抗战日报》也于那天正式创刊。在创刊号上田汉亲自撰文,纪念淞沪抗战,其中还特别写到参加过淞沪抗战,时任湖  相似文献   

3.
这里发表的美国国务院与驻华使馆之间有关西安事变的往来电函,译自《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36年第四卷(Foreign Rolations of the 11nited States,1936,Volume Ⅳ)。本组史料表明:美国(实际上也包括英国)在西安与南京之间未进行任何调停,也根本不打算出面调停;美英向南京政府提出的解决事变的方案,实质是要张、杨无条件释放蒋介石来换取南京政府对其发起事变的“赦免”,即褫夺兵权,放洋了事,美英则担保张、杨生命安全,并护送出洋。美英并未同西安方面直接交涉,向南京当局提出上述方案也为时很晚,因此对事变的和平解决并未起直接作用。史料比较具体地反映了美国方面对西安事变的态度,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南京政府当局的态度和为解决事变所采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关于淞沪抗战战略,史学界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从开战之初,甚至开战之前,中方就有改变日军作战轴心,即改日军南下为西上的战略意图。一种观点是否认中方有这种企图。其间,也有的学者取折衷态度。意见歧出,关键原因是第一手资料不足,而只能对现有史料作不同的解读。今年,保存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蒋介石日记》又进一步公布,为探讨这一问题,提供了进一步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正1936年10月31日,是蒋介石的五十寿辰,蒋介石在洛阳"国寿台"上发表了《报国与思亲》的演讲。随后蒋、宋分别,宋美龄去了南京,蒋介石先由洛阳飞太原见阎锡山,再飞济南见韩复榘,然后再到洛阳召开军事会议。蒋介石拒绝了张学良的抗日请求,调兵遣将准备围攻陕北红军,要一举歼灭红军。12月4日。蒋介石飞抵陕西省西安  相似文献   

6.
"一·二八"淞沪抗战前后,日本舆论界将战争责任完全归咎于中方,对其侵华行径多加掩盖。本文通过分析日本舆论界的相关言论,继而探究日本舆论界气焰嚣张的原因及影响,同时感悟淞沪抗战中付出生命的将士们的爱国热忱及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相似文献   

7.
杨国山 《兰台世界》2012,(28):25-26
1946年10月31日,国民党统治区域内,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主席万岁"与鞭炮声齐鸣,响彻云霄;一场庆祝蒋介石60大寿的庆典在轰轰烈烈地上演着.中国人素来有重视过寿的传统,尤其是60年甲子一轮回,更被看做人生的一件大事,即使是一介平民,也会举觥为寿,大加庆贺,何况身为国家领袖的蒋介石、此时又恰逢八年抗战胜利,蒋介石的个人威望因此获得极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1937年7月至8月,国民政府在庐山召开备党派、各界名流参加的"庐山谈话会",共商国是.7月17日上午,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谈话会上正式发表《抗战宣言》,拉开了伟大的全民族抗战序幕.  相似文献   

9.
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上海暴发了各店工人罢市事件。沙俄驻上海总领事受各国驻沪领事之托,以领袖领事身分出面干涉,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禁止罢市,指名捉拿罢市首领。这里选刊的六件清外务部档案,反映了就此事件进行交涉的情况,揭示了列强国家干涉中国内政的事实。现予公布,以为研究帝国主义侵华史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0.
1943年初,宋子文代表当时中国政府,赴美洽商欧洲善后问题,并于3月13日发电给蒋介石,汇报商讨的经过。文中提及到中英问题时,来请求美国出面让英国自动交还香港(包括九龙).然后划出一部分区域作为自由港,并保全英国侨民在香港的一部份权利。美国政府代表回答说:“英愿放弃香港”,①并表示香港军事重要性已不存在,“战后再商交还九龙问题。”②驻英国的顾维韵大使世了解到该国政府愿交还香港。蒋介石当时也同意在英国交还香港后,声明该地区为关税自由港,但必须由中国政府自动宣布,不作为英政府交还香港的附加条件。后经落的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