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车锡伦 《家教指南》2001,(2):132-138
本文更正前人宝卷是“变文的嫡派子孙”、是“谈经等的别名”的结论,指出佛教的俗讲是中国宝卷的渊源,它是佛教僧众向世俗民众讲经说法的活动,其内容为讲解经文(讲经)和说唱因缘(说法)两大部分。宋代,在佛教信徒的法会道场、结社念佛的活动中,孕育和产生了宝卷。宝卷继承了佛教俗讲的传统,而同南宋时期勾栏瓦子中出现的说唱技艺“谈经”等无关。  相似文献   

2.
隋唐时期是佛教中国化完成时期,也是佛学进一步融入中国思想文化、参与中国思想文化重构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涅檠学逐步成为佛学的主潮,佛学理论出现了哲学主体实体化、佛教的“因缘”学说与道家的“自然”说融合、在佛性论上的走向自然主义和佛性的人性化等倾向,这些就是隋唐时期佛学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3.
王斯一  王致兵 《教师》2011,(22):126-127
一千多年前,三亚南山与鉴真结下了佛教因缘。一千多年后,赵朴初先生将这种佛教因缘细心培植,终于开花结果。三亚南山佛教文化,体现了赵朴初先生"佛教是文化""人间佛教"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源于”和“缘于”都是表示主语对象产生、存在、发展趋向的动词,都含有“来自”意,又兼系同词,故误用、滥用者多有之,很有辨析的必要。要弄清二者差别,必须首先弄清源”、“缘”之意。“源”本作原”,水流起头的地方,如源泉、源流长。后引申为事物的来源、根源出发点,也指事物的起源和发展;缘”本为佛教用语,谓宇宙中一切物皆待缘而起、因缘而定,如缘、因缘。后引申为事物产生、存、发展的起因、原因。“源于”即“来源于、源出于、自于”的意思,在实际运用中指主对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基。例如:无论任何时候,文学创作须源于社会生…  相似文献   

5.
本文为《莫高窟佛教史迹故事画介绍》之续,因偏于考证,故更名为“考释”。作者引用有关文献,详细考证了四则莫高窟佛教史迹画:迦叶波救如来溺水的故事,大头仙人的故事,凉州御山石佛瑞像因缘变相,维摩方丈的故事等。  相似文献   

6.
<正>所谓“红尘”,旧时指繁华的文明的社会,也泛指人世间。佛教红尘观就是佛教对人世间的看法,是佛教对社会人生现象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集中体现在佛教的基本教义中。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宣传“四谛”和“十二因缘”。这套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讲红尘世界是苦的,只有信仰佛教才能找到摆脱苦的道路。佛教对红尘人世的看法是认为现实世界就是一  相似文献   

7.
佛法首先破五蕴,觉悟“人无我”,认识到万相万物由四大合和而成,一切皆是假相非真.其次,佛法破因缘觉悟“法无我”,认识到因缘所生法,一切皆是空,因缘法并非实有.最终,佛法提出“万法皆空,三界唯心”,觉悟世界一切相、一切法“不一不异”的道理,认识到世界是染是净不一不异,存在共融理事无碍,得失喜怒空有不二.每个人所在的世界并不相同,世界的大小,事物的善恶,完全取决于每个人的自心.佛教的最终目的,是教导每一个人走向充满愉悦和幸福的净土世界,这只需要有一颗清静的心,就可以做到.  相似文献   

8.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是“空无”不实的。佛教的这种“空无”观对苏轼产生了非常深远的积极影响,是其在经历了政治失意、各种人生打击之后仍能从各种烦恼、束缚、痛苦甚至生死中解脱出来的主要方法,也是其对宇宙、人生思考的主要思想来源之一,还是其人生观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时更是其词作中“梦”意象频现及清旷词风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高僧因缘记、因缘传,主要记叙有关高僧的神异事迹,凸显高僧个人的宗教实践与历程,供作信众学习修行的借鉴,结合佛教、历史与文学是其特色。高僧因缘记的故事性、传奇性、神异性是佛教弘传中极受欢迎的宣扬手法。本文根据敦煌写本P.2680、P.3570、P.3727等三件《隋净影寺沙门惠远和尚因缘记》校录文本,析论其情节叙事,持与《续高僧传·慧远传》对照,说明其篇幅、叙事异同之用意与文体属性。并透过对敦煌写本因缘记原生态的抄写现象所呈现的多种高僧因缘记汇抄的文献特色等考察,以为:当时僧人于各种法会间选择《高僧传》中适当的高僧神异事迹,栝其内容而撰写因缘传、因缘记,以备宣讲参考之用。  相似文献   

10.
因缘主要是原始佛教关于因果关系的论述,它不仅贯穿于整个原始佛教的教义中。而且与婆罗门教和其它沙门思潮的因果关系是相对的。原始佛教的因果关系与西方的本体论有截然的差别,但它又体现出本体论的倾向。原始佛教的本体和非本体因素是以因果关乐为依托,以必然性和偶然性为辅助。以解脱为目标的精致思想元素。  相似文献   

11.
在王维诗集中,许多作品包含着浓厚的佛家思想,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他作诗常运用佛典入对句,既多又巧,这是要相当谙熟佛教典籍才能做到的。如:法云地,净居天,因缘法,次第禅;雁王,鹿女;天眼,法身;三贤,七圣,青莲,水田;初地,化城;……他用写了一些纯粹宣扬佛教义理的诗作:“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妄识皆心累,浮生还死媒”,“空虚花聚散,烦恼树稀稠”,“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这些押韵的佛教  相似文献   

12.
《辅导员》2010,(11):13-13
人们常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大千世界”是对人类社会的统称,常被用以指广阔无边的世界。那么,它是由何而来的呢?“大千世界”一词最早源自佛教用语,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简称。“三千大千世界”原是古印度传说中一个指广大范围的世界的名称。  相似文献   

13.
唐五代以来盛行刺血写经,敦煌写卷《〈灵州龙兴寺白草院史和尚因缘记〉》反映了佛教刺血写经与儒家价值观之冲突。牛肃志怪传奇集《纪闻》中"屈突仲任"故事以及敦煌老人刺血写经的题记,则显示出刺血写经在佛教地狱信仰背景下在庶民间的转变,可视为佛教中土化、世俗化历程中的一个侧影,故敦煌写卷《灵州龙兴寺白草院史和尚因缘记》具有重要的宗教思想史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4.
佛教自汉代从印度传入中国,到了南北朝,已经经历了四五百年的时间,逐渐渗入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士大夫及官僚阶层对佛教的认识和接受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颜之椎作为南北朝时比较有影响的士大夫,其传世之作《颜氏家训》里透露了他对佛教的认识。他认为佛教不仅博大精深,而且其中的义理与儒家经典多有相契之处,是可以相互融合调适的,人们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归周、孔而背释宗”。本文从佛教的诸行无常、缘起性空和因缘果报、业感轮回三个方面论述了颜之推对佛教义理的吸收。  相似文献   

15.
车锡伦 《家教指南》2003,(2):97-105
本文对产生于宋元时期的三种宝卷进行了分析 ,指出宝卷继承了唐代佛教俗讲讲经说法的传统 ,在宋元时期佛教信徒举行的法会道场中形成 ,其内容仍为演释佛经和说唱因缘两大类。宝卷是一种新的佛教说唱形式 ;受弥陀净土信仰的影响 ,为满足信众的信仰需求而出现了弘扬西方净土、劝人“持斋念佛” ;其演唱形态受佛教忏法的影响 ,注重道场威仪 ,整个演唱过程仪式化 ,文辞格式化 ,结构形式严整 ;演唱的曲调 ,除了传统的佛教歌赞外 ,受宋元词曲的影响出现了长短句的歌赞 ,也唱散曲。  相似文献   

16.
我们日常生活中提到的“缘”多指“缘分”、“因缘”、“机缘、机遇”等意。现在中国人心中仍然持有“缘”的观念,按照多少、时间、性质、对象等划分标准,“缘”有多种分类。“缘”的观念的产生既受佛教的影响又有农业经济的原因,还和迷信有关。“缘”在中国人人际关系建立的各过程均发挥着作用,有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但是应该尽量去除“缘”的迷信成分和减少它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所谓“三宝”,是指“佛、法、僧”。其中的“佛”,是指大知大觉的人,即释迦牟尼;“法”,是指佛法及佛所说的道义;“僧”,是指继承和宣传教义的人。而“三宝殿”又是指什么地方呢?明代学者归有光解释说,三宝殿是指佛教的佛、法、僧三大活动场所。“佛”的活动场所,是指佛教徒登场办事的地方;“法”的活动场所,是指佛家珍藏经书的楼阁;“僧”的活动场所,是指和尚睡觉的禅房。这三处地方,外人是不能随便进去的,进出的都是佛门弟子,故称“三宝殿”。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一句俗语,叫做“无事不登三宝殿”,意思是说“没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在老舍研究领域里,老舍与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作为传统文化三大支柱之一的佛教文化与老舍的关系却有待深化。探讨这一论题无疑将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理解和评价老舍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本文拟就老舍与佛教的因缘以及佛教文化对老舍的影响诸方面作一粗浅的梳理和论述。 一、老舍与佛教的因缘  相似文献   

19.
世俗化指宗教面临外部环境的冲击,而在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它反映了宗教自身的调整功能以及宗教和外界的交互作用,在本质上意味着宗教神圣性的弱化。印度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和中国佛教为佛教世俗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良好的土壤。“人间佛教”对佛教世俗化作了某种程度的修正并成为新时期佛教发展的主流,但如何合理地把握出世和入世的关系在新世纪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20.
“因缘”与“姻缘”音同形近,但意思不同,如:甄士隐道:“你二人的前身,原是芙蓉城主,另有一段因缘,在尤三姐、林黛玉姻缘之外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