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生命主体的人只不过是匆匆的过客,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就在他们短短的人生旅程中体现了他们独有的价值!在生命的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用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后来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虽是悲剧性的结果,却让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人性的崇高!朗加纳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解释崇高,有很高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选入小学教材的文章,都是文情并茂的美文,她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和民族智慧.课文语言和文字不仅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和文字这一载体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涌动着作者生命的活力.作为教师,我们要想方设法让一个个方块字发出生命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3.
“让生命感受自由!”这是一种饮料的广告语,电视画面中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喝着饮料,激情飞扬地又唱又跳,让人充分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活力。每次看到这个广告,我就会联想到语文课堂,新教学理念欢呼“新课堂”,要求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语文课应该是学生学习我们中国语言.领悟中国的语言文化的场所,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  相似文献   

4.
张洁的散文《我的四季》,结构简明整饬,行文流动婉转,而大量的诗性语言及象征手法的运用,更给文章增添了深沉的哲理色彩,让人为之感动,并浮想联翩。是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四季,这四季如何度过?你的生命正处于哪一季?你正彷徨、迷茫还是坚定、执着?四季的生命是怎样的?她又是如何行走在生命的四季里?张洁为我们打开了她心灵的一扇窗子,透过这扇窗,我们看到她独特的人生体验,对于生命的独特领悟。  相似文献   

5.
韩麦尔满怀深情地告诉他的学生:法兰西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这是都德《最后一课》中的一个片断,从这个特写镜头里,我们看到了这位爱国者对自己民族的无比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眷恋,它让我们每个人为之震撼。仔细想想,我们的母语又何尝不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呢,它积淀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人文价值,在这种语言文化的熏陶下,出现了历史上灿若星河的文学家、思想家,而且产生了诸如孟子、李白、鲁迅等世界级大师,这令我们每位炎黄  相似文献   

6.
张晓玲 《父母必读》2010,(10):155-157
文字的美,在于它能够组成语言;语言的美,在于它可以承载文化。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一首含义隽永的诗,当被肢解成一个个单一的文字时.它就什么都不是。那么,孩子的阅读.真的要从“大、小、多、少、人、口、手……”这种识字过程开始吗?先识字还是先阅读?有点像在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阅读可以达到识字的效果吗?让我们一起来找找答案吧!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篇动人的小说。小作者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恶人行善”的故事。泯灭的人性被良知再次唤回.罪恶滔天的在逃犯变成了妙手仁心的妇产科医生……原来善恶也只在我们的一念之间。让我们多听听自己的心声吧!做错了.别怕.给自己一次洗涤心灵的机会。大不了从头再来!  相似文献   

8.
恼人的雨     
金嫣婷 《新读写》2014,(10):29-30
作者向我们倾诉了对雨的态度及雨可能造成的困扰,读来让人产生很多共鸣。文章在语言运用上比较有特色,犹如单口相声,又犹如在与读者对话,让我们不仅看到了“恼人的雨”,更有身临其境之感。  相似文献   

9.
你们悄悄地走来,为我们拨开缭绕的乌云,为我们驱走病魔;你们化作太阳的一缕缕光芒,让我们在阳光下尽情地嬉戏,健康地生活。非典,突如其来吞噬人类生命的恶魔,它施展鬼蜮的伎俩,潜藏于无形,伺机猖狂进攻,残害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你们面对死神,面对诡谲的非典病毒,毅然冲向这场没有硝烟而又到处充满危险的战场。是你们为我们筑起了一道道防线,是你们英勇奋战在最前线,是你们英雄中的英雄,高喊着:这里危险,让我上!在这场和平时期的特殊战争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董存瑞、黄继光们的风采,看到了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化身!一个个被非典病毒击倒的人们,挣…  相似文献   

10.
曾经,在梦中我们不曾相识,梦醒时分,却发现我们原本相亲相爱。——泰戈尔《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当四川汶川等地区地震灾难发生后,我们的心随之而碎!想着一个个被地震掩埋和挤压的鲜活的生命,我们的心陷入无法排遣的沉痛之中。然而,灾难无情,大爱无疆!看着抗震救灾中那一幕幕感人的场景,我们的心灵经受了一次洗礼和净化。正是这场灾难,让我们更加明白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温家宝总理说得好: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一定会在民族的进步中得到补偿。我们坚信这次灾难过后,在我们所有人的心中将会留下一笔最宝贵的财富:那就是彼此相爱!——本刊编辑部  相似文献   

11.
每当我们面对那些正处于如歌花季的青少年.有多少人会羡慕他们青春的容颜,又有多少人会感慨岁月的变迁。然而,就是这些生命财富的拥有者,却往往忽税生命的价值.动辄厌世乃至轻生。生命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这似乎是一个深奥的哲学命题。而今,不断见诸报端的校园青少年自杀案.除了让我们的心灵一次次受到强烈震撼外.也促使我们不得不面对并思考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许卓娅 《山东教育》2003,(27):20-21
“空间语言”的使用,似乎是一个神秘而又陌生的话题。有一次,一位年轻的幼儿园老师向我抱怨说:在指导集体活动时,我站或坐着不动,园长要批评我“不动”;我动了起来,园长又批评我“乱动”。这不是让人横也不是竖也不是吗?!我告诉她说:园长的意思没错,可能是你没有理解为什么要动和为什么不动!因为,教师的空间状态和在空间中运动的状态,其实也是一种人际交流的语言。当你想要使用语言的时候,就首先必须要弄清楚:你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你对什么人说、怎样说、说什么,才能最好地达成你的目的!因此我们首先还必须弄清:什么是“空间语言”!一、什么…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反映和制约了某种语言群体里人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从语言这面镜子里可以看到社会生活的一角;从语言现象的发展和变化,还能够看到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人类必不可少的重要交际工具,语言还可以保持和传递人类文明.它也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特征,各国各民族也都有自己的语言.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采取必要的语言学习策略,能使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所学语言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技能,取得更为出色的学习成绩,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语言学习策略也只有运用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语言,是每个人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学科,可是如何把这门学科的研究成果——语言学习策略普遍运用到实践中,让每个学习者都能从中受益,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田晓黎 《教师》2014,(32):118-118
语言分析在人类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透过一些实例来"窥一斑而见全豹",看到语言人类学的巨大潜力和发展前途。日本语言学家桥本万太郎在《语言地理类型学》中运用语言学的分析法揭示了东亚民族许多社会、地理、人类学上的迁徙、接触和融合的内幕。他推测,现代汉语普通话显然是使用阿尔泰语系诸语言的民族屡次入侵的结果,征服民族使用被征服民族的语言,或被征服民族的语言特征在征服民族的语言中得到某种体现,这种现象语言人类学认为是“底层”和“表层”的现象,通过了解底层和表层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已经消失的语言的痕迹。同样,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底层的材料.证明曾经活跃过的民族的人类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思考和规划新世纪中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时,需要从国家现代化和少数民族长远发展的角度和立场来分析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必要的调整与改进措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如何发展,关系到少教民族新一代在高级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关系到各民族在未来中华民族大家庭政治结构、经济体系、文化生活中的相对地位。当我们考虑“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实现少数民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时,要看到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有生命力和缺乏生命力的两部分。既包含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精华成分,也包含一些缺乏生命力的文化内容..在现代学校制度与传统文化之间,应当可以找到沟通、互客的方法。从语言作为传统文化载体和交流学习工具的双重性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探索语言工具性程度的衡量指标和语言应用的市场选择机制,同时必须关注语言运行的经济效益问题.需要把学习语言的选择与民族一国家的长远发展潜力二者结合起来考虑,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是否存在一个语言依赖的层级结构。  相似文献   

17.
少年时代.是人生难忘的诗章,这首诗是一颗怪味豆.让我们在酸甜苦辣中感受阳光的灿烂、体味生活的雨雪风霜.然后在心灵深处铭刻下岁月的诗行,……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这些少年,有的忍辱负重.被生活的艰辛压得麻木而迟钝;有的在放鸭的孤独之旅中成熟成长:有的被现代教育不公平地对待.却努力挣扎.终于释放出自己生命的精彩;还有的亲身体会了最亲的人的薄情寡义,发出了无奈的呐喊……学习本单元,要求:1.明确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在中的体现:2.理解作意图,对章的内容有独特的见解;3.揣摩小说的语言。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语言运用能力:4.创造性地阅读。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大爱无声     
这是一篇至情至性的文章,更是一篇英雄的赞歌,作者从“大爱无声”的角度阐释对材料的理解,而且事例充实,有人民敬爱的总理也有平凡的人民教师、子弟兵。随着作者的笔触.让我们重温了那感人的一幕幕壮美的篇章,这些材料的切入点是一样的,即对地震灾区人民的大爱。从这些材料也可看出作者在民族危难之际并没有置身事外,而是热切的关注着灾区的救援工作,这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的希望!正如温总理所说“多难兴邦”,而且作者并没有冗长的叙述,但文章却有感染力。只因字字都饱含深情!但文章还是缺乏深度的认识,还可深入挖掘民族的精神、品质等深层次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在风景区,游客坐滑竿,轿夫抬滑竿,一个花钱,一个挣钱,这本是很平常的事。然而,“短短的一次坐滑竿的经历”,却让小作者看到了山里人谋生的艰难。如果是一个感官钝化的人,如果是一个漠视生活的人,坐坐滑竿也许不会有什么更深的感受,而对生活敏感多情的人就不同了。当作者看到轿夫负重而行,为了能挣到钱“掩饰不住快乐的心情”而哼起山歌时,他终于看到了轿夫艰辛而乐观的“扛出的日子”。我看好这篇作文,就是看好“心好像被小锤敲了一下”!是什么敲的?是感动。感动是我们不可或缺的营养,它如同母乳一样滋养正在一天天长大的我们。如果对生活中…  相似文献   

20.
乔旭 《甘肃教育》2014,(8):80-80
正一、揣摩语言,发现文本之美《韩军与新语文教育》一书系统阐述了"新语文教育"的原理论,其中之一是"着力于语言",即强调回归"在言语上下苦功"的传统,这是语文教育的生命所在。教师和学生作为观文者披阅文字,从语言的追溯到作者心中的情感,慢慢融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中去。借用吕淑湘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如执教《孤独之旅》中有这样一句话:"蛋!爸!鸭蛋!鸭下蛋了!"通过调换语序让学生反复朗读,抓住了"先蛋后爸"的语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