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务印书馆1988年出版的《辞源》缩印本,是阅读古籍必不可少的一部大型工具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舛误漏衍也时有所见。现举述几处,以期再次修订时补正。一是印刷错误。第1181页皇舅条引《仪礼·士昏礼》“某氏来妇”文,将妇错印为归。第1281页筲字条引文,将《仪礼·既夕礼》错成了《仪礼·既夕记》。第1958页齐字条引文“马不齐髦”,将髦错印成了髟毛二字。二是漏衍错误。第1068页墙字条、第1682页还字条引文将《仪礼·既夕礼》错为《仪礼·既夕》,脱去了礼字。第1897页髦字条引文《仪礼·既夕礼下》,下为衍文。《既夕礼》无上下之分。  相似文献   

2.
《春秋》定公十四年:“城莒父及霄。”杜注云:“公叛晋助范氏,故惧而城二邑也。”据此,则莒父者,鲁邑也。清人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列国都邑表》曰:“莒系以‘父’,鲁人语音,如梁父、亢父、单父是也。子夏为莒父宰,即此。”按其地即今之山东莒县也。 顾氏以为“莒”系之以“父”字,是鲁人发音,犹齐人语“得来”为“登来”之比。《公羊传》隐公五年:“公观鱼于棠。曷为远而观鱼?登来之也。”何休《解诂》曰:“登,读言得(原文作“读言得来”,阮元校曰“来当误衍”,今据改)。得来之者,齐人语也。齐人名求得为‘得来’。作‘…  相似文献   

3.
赵昭 《兰台世界》2008,(11):60-61
西周统治者为维护统治秩序而“制礼作乐”,当时的“礼”用文字记载下来,这便是《仪礼》的来源。郑玄在为《礼》作《注》时,同时参照了今古文两种版本,斟酌取舍,择善而从,经其作《注》的《礼》就是流传到今天的《仪礼》。  相似文献   

4.
述而不作:从官方职能到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述而不作”溯源  “述而不作”,源于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又:“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论语·述而篇》)表现出孔子对创新持极其谨慎的态度,观其一生,孔子确实也只在“述”的范围内承袭、整理、阐扬古典文化精华。“作”与“述”,有明显的区别。《礼记·乐记篇》说:“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作,亦称著,意为独创,自立新意,《史 记·老子韩非列传》:“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述,为沿循,《说文》:“述,循也。从,术声。”《礼记·中庸》:“父作之,子述之。”《史记·太史…  相似文献   

5.
《诗经·卫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毛传》:“爽,差也。”《说文》:“爽,明也。”因此段玉裁注:“爽,本训明。明之至而差生焉。故引伸训差也。”《郑笺》:“我心于女故无差贰,而复关之行有二意。”依毛公、郑玄,“不爽”被解读作“没有差失”,总之,女子道德行为并无差失,而男子却始乱而终弃,从故事叙述来讲,这在人世间确实是经常发生的,古今一直在上演这样的故事,因此对于前人训诂也不会有所质疑。然而,阅读先秦文献,相关的语词材料却不能不令人对此作重新的审视。  首先联想到固精养生问题,此在中国古…  相似文献   

6.
凭几源流     
因为起居方式的改变,器具的变化很大,有些形制古今不一,有些则古有今无,后者最不容易为人了解,凭儿就是这类器具。古时几杖并称,几是坐时凭依安体之具,杖是行时扶体之具,老者常常离不开它们。《礼记·曲礼上》:“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上赐淮南王几杖。”这里几杖的含义已超出敬老,而是礼隆了。上古社会凭几是重要的用具和礼器。就其品种和用法人周礼·春官·司几筵》:“掌五几五席之名物,辨其用举其位。”郑百注:“五几,左右玉、雕、彤、漆。素。”据贾公彦释,玉见为王及神所依凭,左右皆…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青铜器修复技术产生的年代,行内人士一般都认为,它产生于春秋时期,理由是在《吕氏春秋·审已篇》及《韩非子·说林下》书中都记载有“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赝往,齐人曰:‘赝也’。鲁人曰:‘真也’。齐曰:‘使乐正子春来,吾将听子’。鲁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日;‘我爱之’。答日:‘臣亦爱臣之信’。”①的故事,他们认为,这件鲁国君把假的“谗鼎”送给齐国而被齐国人识破的记载,反映出春秋时期已有仿制行为,说明了仿制技术已经产生,青铜器的修复技术与青铜器的复制、仿制\伪造技术是相…  相似文献   

8.
刘艺 《出版科学》2000,(1):39-39
在日常编辑工作中,我接触了大量的古籍类书稿,经常发现引用古籍篇目不够规范。以《史记》为例:一是分类名称不规范。《史记》的分类有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几类,而我们经常会看到《史记·李将军传》、《史记·孝武纪》类的提法。这是由于没有分清《史记》文本分类的原因,正确的提法应是:《史记·李将军列传》、《史记·孝武本纪》。二是以个体传主代整体类别。这一错误经常出现在引用“列传”的篇目中,某些列传篇目的传主是分类别的,如循吏、酷吏,滑稽、游侠等,不可以其中某一个传主作  相似文献   

9.
与名家论古文注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策·秦策》“当秦之隆”的“秦”是指苏秦而不是指秦国;袁枚《祭妹文》“诺已”不可能是“春秋时齐国人的方言”,而只能是“强应曰诺”自为一句。  相似文献   

10.
散存在古籍中的童谣分类及其社会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童谣,是祖国的文化遗产,史传方志,选文杂录.无不存有童谣的记载,但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却是被遗忘的角落。童谣在古籍中称谓较多:《在传》有“卜偃引童谣”.《战国策》载“齐婴儿谣”。《孟子·离委篇上才称‘“孔子听孺子歌。”《史记》则有“颖川儿歌”、‘“晋国儿谣”,《十国春秋》有“华佬山童于歌”。们日唐书·五行态》有“元和小儿谣”,《明史》有“正统二年京师小儿歌”。《五国故事》有“淮南市井小地唱”,《昨非庵日纂》收录“韩姹胄闻牧童歌”,《古今风谣》录有“部城童子谣”等。名称因人、因事而异,皆可概括…  相似文献   

11.
唐代司马贞在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作的《索隐》中曾三次提及《文翁孔庙图》:“唯《文翁孔庙图》作七十二人。”①“如《文翁图》所记,又有林放、蘧伯玉、申枨、申堂,俱是后人以所见增益,于今殆不可考。”②“《文翁图》作‘国选’,盖亦避汉讳改之。”③ 《文翁孔庙图》,应该就是《隋书·经籍志》中著录的二卷《蜀文翁学堂像题记》。这本书在新、旧唐志中均有著录,但  相似文献   

12.
(三)经部类目与图书著录 经部类目的设立 懦家经典在西汉确立了经的地位以后,东汉初年,班固据刘歆《七略》撰《汉书·艺文志》,于“六艺略”著录儒家经典,分立九个类目,即:《易》类、《书》类、《诗》类、《礼》类、乐类、《春秋》类、《论语》类、《孝经》类、小学类。《汉志》“六艺略”的类目,奠定了后世书目经部类目划分的基础,以书为类成为经部类目的一个突出特点。 从《隋书·经籍志》到《四库全书总目》,经部类目的设立,皆沿从《汉志》,或大同小异,从无超出其规范者。《隋志》将《七录》“技术录”中的“谶纬类”移入经部,唐代母煚的《古今书录》、《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南宋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经籍考》等书目因之。《隋志》于《论语》类后附著“五经总义”方面的图书,《古今书录》增立“经解类”,两《唐志》、南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经籍考》、《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目因之;其中,《明志》改称“诸经类”,《四库全书总目》改称“五经总义类”。南宋尤袤的《遂初堂书目》将《孟子》由子部移入经部,附著于《论语》类之后,《直斋书录解题》仍合类著录,而将类名改称“论孟  相似文献   

13.
陈功文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21):140-148
清代是《仪礼》学研究的高峰期,《仪礼》文献数量繁富,占整个古代《仪礼》学文献总数的45%。清代《仪礼》学文献研究独具特色:一、践履《礼》学思想,适应朴学思潮;二、自上而下对《仪礼》学研究的重视;三、《仪礼》学研究成果超轶前代。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第4期黄永年先生的大作《关于〈尔雅〉的“威夷”及其他》,不仅详细考释、说明了《尔雅·释兽》中“威夷”的含意,而且给我们指明了对待学术问题的正确态度与方法,使人受益不浅。今次,后学是想就该文所涉的一点说法提出少许意见,以与黄先生“商榷”。浅陋如我,或有不当,望黄先生海涵。《尔雅》:“威夷,长脊而泥。”同治郝联额重刻本体雅义疏》有:“邵氏任义》引《说文》云:‘委德,虎之有角者也。’委、威声近,既有夷音,如‘周道倭迟’,《韩诗》作‘周道威夷’,是威夷即委靥矣。扩韵》云:‘质,似…  相似文献   

15.
任何文学创作都少不了夸张。“夸张”二字,最早见于《列子·天端》:“又有人钟贤世,矜巧能,修名誉,夸张于世,而不知己者,亦何人哉?”意思是说,夸大其词,言过其实的人不可信。夸张又称铺张、夸饰、饰言等。《晏子·问下》:“夸言愧言”中的“夸言”;《史记·刘敬列传》:“两军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中的“夸矜”;《风俗通·声音》:“乐官所增饰”,及曹植《魏德论》:“宪度增饰”中的“增饰”;王充《论衡》中的“语增”、“增言”;李纯甫《雪诗》“千奇万巧难形容”中的“形容”等,用于修辞,皆为夸张之意。  相似文献   

16.
龙晓添  萧放 《文化遗产》2016,(3):104-111
儒家礼仪文献为中国长期以来的礼仪实践提供了基本的前提,是礼仪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从《仪礼》到《家礼》,历代有关礼学的著述,讨论丧礼、丧服的篇卷众多。这些经典的丧礼记述,成为丧礼知识传承的重要依据。《仪礼》化俗成礼,制定了一套复杂的士大夫及以上阶层的礼仪制度。且成为后世制定礼典,传承礼制的基本依据。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仪礼》不能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要,朱熹试将《仪礼》化繁就简,尝试在更大范围内推行儒礼,《家礼》又逐渐成为后世礼书的基本模板。《仪礼》、《家礼》作为儒家重要礼仪文献都呈现出一脉相承的丧礼书写特点:以"慎终追远"为丧礼的基调;以别亲疏、贵贱为制礼的基本原则;倡导有节制的、周全的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17.
西周统治者为维护统治秩序而制礼作乐,当时的礼用文字记载下来,这便是《仪礼》的来源。郑玄在为《礼》作《注》时,同时参照了今古文两种版本,斟酌取舍,择善而从,经其作《注》的《礼》就是流传到今天的《仪礼》。  相似文献   

18.
专门将《左传》礼文与"三礼"比较者:陈汉章先生《〈周礼〉行于春秋时证》辑证52例,刘师培先生《〈周礼〉〈左传〉相通考》辑证19例,许子滨先生《从〈左传〉看〈仪礼〉的成书及其反映的年代》辑证35例关于《左传》与《仪礼》聘礼相合的例子。而关于《左传》礼制与《礼记》的比较,目前还未见到。"三礼"有合有不合,《左传》礼文与"三礼"皆合者24例,皆不合者9例;《左传》礼文与《周礼》相合者78例,与《仪礼》相合者40例,与《礼记》相合者42例;且《礼记》所记,为《周礼》《仪礼》二礼所阙者,恰与《左传》礼制相符。以甲骨文、金文相参证,可知所合者,盖《周官》典章;所不合者,盖诸侯国百年之变革。  相似文献   

19.
羹隐公元年:“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杜预曰:“食而不啜羹,欲以发问也。”杨伯峻曰:“羹,肉汁也。《尔雅·释器》及《仪礼》郑《注》并云:‘肉谓之羹。’此即指上文所舍之肉,盖熟肉必有汁,故亦可日羹。”按:“羹”即肉。上言“肉”,此云“羹”,《传》变其文耳。《尔雅·释器》:“肉谓之羹。”《说文·(?)部》: “(?),鼎实。”段玉裁注:“肉谓之羹,菜谓之芼,皆主谓孰物实于鼎者。”《说文》又云:“(?),五味和羹也。从(?),从羔……羹,小篆从羔,从美。”古代食肉,用鬲、鼎之类的器具烹煮,食用时  相似文献   

20.
书讯     
书讯:三礼通释(全二册) [清]林昌彝撰。精装16开,定价:660.00元,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礼经”作为“五经”之一,包括《仪礼》《周礼》《礼记》三部分,内容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