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年的元旦,我特别思念彭总则是由于我终于寻到了那张寻觅多年的照片。彭总这张照片,是1951年5月我在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一个大铜矿矿口瞬间拍摄的,曾发表在1952年3月解放军画报上。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由于绝对保密,很多记者为彭总摄像,都被志愿军总政治部登记保藏,直到战争胜利结束,正式公布彭德怀同志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之时,解放军画报才临时增加这幅整版的活页照片(因画报从编辑、发稿、付印、出版周期较长,来  相似文献   

2.
噢,意大利!     
2009年4月15日至26日,我随中国新闻代表团访问了意大利共和国。回到北京之后,当我一次次打开相机,阅览一张张在这个地中海半岛国家拍摄的照片时,我意识到,这是在回味12天行程中,享受到的视觉奇观和感官盛宴了。  相似文献   

3.
“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年的元旦,我特别思念彭总则是由于我终于寻到了那张寻觅多年的照片。彭总这张照片,是1951年5月我在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一个大铜矿矿口瞬间拍摄的,曾发表在1952年3月解放军画报上。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由于绝对保密,很多记者为彭总摄像,都被志愿军总政治部登记保藏,直到战争胜利结束,正式公布彭德怀同志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之时,解放军画报才临时增加这幅整版的活页照片(因画报从编辑、发稿、付印、出版周期较长,来不及编排在正页上)。1959年庐山会议错误批判彭德怀同志后,这版活页照片全被收缴销毁。“文革”后  相似文献   

4.
2000年8月,我作为中国国家图书馆访朝鲜代表团的一员,在朝鲜的9天访问中,参观考察了朝鲜人民大学习堂.现简述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段力 《军事记者》2013,(10):55-56
1951年3月,解放军画报社主办的摄影业务研究杂志《摄影网》第5期转载了一幅志愿军战士抹眼泪的照片,并对志愿军视觉形象问题进行了探讨。这张照片最初刊登于1951年1月31日出版的《东北画报》第81期,拍摄者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摄影记者红陆。照片前景是一位朝鲜母亲抱着孩子,坐在地上,转头向身后的志愿军战士望去。志愿军战士正在用右手擦拭眼泪。孩子坐在母亲的怀里,眼神朝向镜头,脸上略带笑容。  相似文献   

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文化交流计划,应朝鲜国家文献局邀请,以国家档案局局长韩毓虎为团长的中国档案工作代表团,于1988年5月间对朝鲜进行了友好访问。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访问,现就所见所闻作一简介。 这次访朝,既是回访,也是对朝鲜国家档案工作的一次业务性考察。 朝鲜政府和新闻单位很重视中国档案工作代表团的访问。朝鲜中央新闻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劳动新闻》先后三次报道中国档案工作代表团访朝活动情况。代表团在朝鲜国家文献局局长韩律模等同志的亲自陪同下,参观访问了香山郡文书库(县档案馆)、人民大学习堂(全国图书资料中心),与国家文献局等档案部门进行了业务交流。代表团所到之处,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盛情接待和欢迎。  相似文献   

7.
2002年10月,我随上海科技代表团到西藏采访。时值秋天,拍摄了一组新闻图片《科教援藏绽新花》(10月20日在《文汇报》发表)同时,也拍摄了一些风光、人文的照片,借此请同仁斧正。  相似文献   

8.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感谢邀请参加这次会议。刚才汪新来的发言也表达了我的心声,我在这里说两件事。一个是前几天在整理我父亲遗留物品时找出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1938年我父亲在湖南大学图书馆工作时拍摄的。照片的背后留有文字说明。拍照的前一天湖南大  相似文献   

9.
我面前放着一张照片,那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京剧史》首发式时,我与该书总主编马少波老师的合影,时间是1999年11月18日上午。拍摄这张照片的是与我同去北京出席首发式的上海艺术研究所所长高春明先生。这张照片虽然不算很老,但至今也有近十年了。这张照片使我想起许多往事。  相似文献   

10.
夏洪青 《军事记者》2004,(12):40-42
今年是中朝建交55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54周年。经中央军委批准,受总政治部派遣,10月9日,带着志愿军老战士、志愿军烈士亲属的嘱托,带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官兵的真挚感情,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新墓落成仪式访问团一行6人踏上了朝鲜国土,进行了为期8天的访问。记在这片浸润着志愿军烈士鲜血的热土上,追寻那段血与火的历史,追寻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随着档案知识的普及,社会公众的档案素养逐步提高,更多人愿意将家藏的珍贵档案捐赠给档案馆。白银市档案局紧紧抓住这一时机,结合本地实际,不断扩大珍贵档案征集范围,着力拓宽捐赠渠道,陆续征集和获赠了很多珍贵档案。今年,白银市景泰县喜集水村村民马如香将其父亲,志愿军战士马登庄生前收藏的42张朝鲜战场老照片赠送给景泰县档案馆。这组照片真实反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战斗场面及志愿军战士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郑健 《军事记者》2007,(3):59-59
去年仲秋,我随中国新闻代表团出访英国、德国、法国、摩纳哥。而在2002年的初秋,我第一次随中国新闻代表团出国,访问了俄罗斯、拉脱维亚、芬兰。两次都在秋天。秋天,是最为见仁见智的一个季节。对此,文人墨客感慨颇多。《诗经》中“秋日凄凄、百卉具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桑之落矣,其  相似文献   

13.
三张全家照     
我曾在甘肃省档案馆看到过两张民国时期甘肃饥民的照片,是在冬天,地上残留着积雪,乞食的灾民们挤在一起取暖,最触目惊心的是两张照片上都有几个人如沙蚀了一般,只留下了几个似乎被风吹走后残存的一点影子,更增加了照片的悲凉,似乎饥饿连他们留在照片上的样子都夺去了。我面前的这张全家照也是一副饥民图。讲究宗族制的中国历来喜欢拍全家福,以显示祖孙几代几世同堂繁衍生息子嗣不断,穷人富人都如此。而这一张不是全家福,照片上除过苦难还是苦难,甚至连“全家”都谈不上,因为女主人已死去。照片摄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这一年,…  相似文献   

14.
真实性、片面性及其他从1950年7月到1951年4月,《人民日报》派我三到朝鲜,先随朝鲜人民军采访,后随中国人民志愿军采访。文字写了不算少,究竟完成任务没有呢?当时自我感觉是好的,领导也说很不错。特别是第一次,我国仅派出一人,又在南朝鲜  相似文献   

15.
我是吉林省龙井县人,朝鲜族.我的父亲和叔叔在抗战时期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朝鲜支队,曾经在金日成将军的直接指挥下战斗工作过.我虽然是个女孩子,可从小受到父辈的影响,崇尚英雄,渴望接受战斗的洗礼. 1951年3月,我从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护士学校毕业,那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开始,我在亲友的支持和鼓励下,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分配到志愿军后勤部队二分部卫生队当护士.这一年我17岁.朝鲜停战以后,我又在朝鲜工作学习了4年,并接触到很多朝鲜的大人物,如金日成将军,以及当时只有十来岁的金正日.如今,我已经进入耄耋之年,然而在朝鲜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16.
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在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十三日至—九六四年二月五日,访问了非洲十个国家和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一九六四年二月十四日至三月一日又访问了亚洲三个国家。访问历时七十二天,飞行十万八千里。在访问鍚兰期间,宋庆龄副主席也应邀访问了锡兰。我有机会参加了这次不寻常的访问的报道工作,感到极为兴奋,同时也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因为这次随代表团进行摄影采访的记者,只有我一个人,既要拍摄照片,又要冲洗放大,还要编写说明,办理传眞手续,事情比较多,如果在任何一个环节上稍有不慎,就会影响我们的摄影报道。正因为  相似文献   

17.
奥运会申办成功与否,全国人民关注,更是首都市民关注中的焦点。 《盼奥运》照片的作者迟玉洁,在2000年北京国际旅游年,平安大道盛装行进表演队伍中,果断抓取了一群少年儿童手持申奥标志的小旗,和国际旅游年各国代表团的外国友人交流欢呼的瞬间,形象生动,真实自然,充满了感染力。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希望,那么抓取儿童真实感情的流露也是这张摄影作品成功的关键。那一张张充满生机、活泼、天真、生动的脸庞,说明了申办奥运已经深入了人心、民心、童心,这一张张笑脸就是明证。 我们知道一张优秀的新闻纪实摄影作品,大…  相似文献   

18.
2010年10月,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60周年,我作为首批入朝参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中的一员,对当年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对当时异常艰苦的战斗生活,对最终取之不易的战争胜利,始终难以忘怀,所有的经历、感受都成为了我一生的永恒记忆.  相似文献   

19.
最近,随中国新闻代表团访问奥地利,我有机会访问了1948年创刊的维也纳新闻报。该报主编考和尔接待了我们。他向我们介绍说,新闻报在国际上是一张有名的报纸,虽然发行量只有六万多份,但是它有代表性。它不是一张市民小报,而是一张严肃的报纸。读者对象主要是工资收入较高、具有大学文化水平、对经济问题感兴趣的那些人,大约有十八万。据我们了解,该报是一张知识分子的报纸,文章比  相似文献   

20.
1996年11月,我应日本大学之邀再度访问日本时,东京USC会社的省酒精子小姐因我研究上海日本人居留民史,特地将她的朋友珍藏的一枚百年前上海日本照相馆拍摄的人物照片送给我,希望能对我的研究有所帮助。此情真令人感动。这是一枚非常珍贵的历史照片,摄于1892年(明治25年几月28日,照片中的宫崎滔天、宗方小太郎等当时还是二十几岁的无名小辈,十余年后成为中日关系史上的有名人物。这枚照片也是宫崎滔天第一次来华在上海留下的纪念,也许是他从此与中国结缘的开始。为宫崎等人留影的是位于福州路16号(近河南路)的“上野照相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