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数学教学中,尤其是低年段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较差,往往是脑子里知道却说不出怎么想的,或是不能完整地把思维过程表述出来,能够有条理地、完整地、清晰地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只占极少数,大部分学生回答问题时,词不达意,或往往只是用一两个字词回答,表达极不通畅.  相似文献   

2.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关注学生说理的条理性、逻辑性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往往会出现下列一些情况: (1)回答问题时,往往只是用一两个字、词或公式,于巴巴地回答,表达不通畅,词不达意,把握不住要点.  相似文献   

3.
正数学阅读能力是数学学习中容易被忽略但又非常重要的技能。在学习新的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都离不开数学阅读。因而,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目前小学生数学阅读的现状(一)不能准确、连贯地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许多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不完整,断章取义;书写解题过程时条理杂乱,主次不明,无法准确完整地使用数学语言来表述。小学生平时很少阅读数学课本。由于学生  相似文献   

4.
<正>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回答问题吞吞吐吐的情况。有的学生的确是不会,或者缺少自信;而有的学生本来是可以回答得更好,可由于心理问题或者技巧欠缺等原因,回答难以圆满,自己都感觉不舒服,更不要说是教师和其他同学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缺少表达的逻辑,心理素质较差,不懂得表达的方法。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打补丁",弥补表达上的短板。一、逻辑补丁,要体现完整意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由于在语言组织的时,没有明确的  相似文献   

5.
<正>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归纳、演绎等思维活动时,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但在我们的课堂中能有条理地、完整地、清晰地表达自己观点的同学只占到少数,大部分同学回答问题时词不达意,或只是用一两个字、词回答,表达极不通畅。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二者的关系非常密切,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一、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爱说小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注意力的无意性很强,所以  相似文献   

6.
推陈出新句     
高年级学生造句基本上能做到准确地完整地表达意思。但是,有些学生所造句子的内容却往往陈旧,叙述生硬。要学生能用新颖的方法表达新鲜的内容,还有个推陈出新的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7.
唐达庆 《考试周刊》2009,(17):76-76
语言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要训练好语言,就要训练语言的条理性、多样性、概括性。在此浅谈我对这几方面的看法。 一、注重答问指导,训练语言的条理性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问答的问题或课后的问,是训练学生语言的方式,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我要求:要完整地回答,对于较长的答案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表达,而不能照本宣科地读下去。  相似文献   

8.
经常在课堂上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了差错或遇到了困难,教师迅即换一个学生回答而不是让学生把错误的观点表达完整并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学生板演时出现了审题、方法或运算上的错误,教师当即指出学生的错误或换一个学生板演而不是让学生把错误的过程完整地展示出来;如有学生在教师讲课过程中提出其它不同的见解,教师会立即予以制止以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相似文献   

9.
为了使学生在教学中充当主体,学得生动活泼,除了老师提问恰当外,还要对学生回答提出要求。 (一)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说完整的话。学生口算:“27+973”时,一般只说“等于1000”,而不先读题。学生回答“你是怎样想的”的问题时,往往只  相似文献   

10.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往往被顺理成章地认为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其实不然,数学语言是反映数学特点的学科语言,具有科学准确、逻辑严密、表达完整等特点.学生对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掌握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其后继学习及思维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不强,回答问题不流利、不完整或者心中明白表达不出来,影响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我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以指导学生阅读为突破口,努力在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上下了些功夫。  相似文献   

12.
教师话语霸权就是指教师以其独特身份控制、支配话语,并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强加于学生的权力。教师课堂话语霸权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教师对课堂话语的完全支配.课堂教学成了教师单独表演的天地,学生无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二是教师按照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分配其话语权利;三是学生课堂话语权利的假性赋予,教师在课堂上象征性地向学生发问,并引导学生按照教师预先的设计进行回答,对于学生的不完整、模糊或错误回答,教师往往持否定、排斥甚至批评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精心设计了问题,总希望学生能有正确的回答。我们一般把学生回答问题视为教学目标的实现,甚至视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成功。如果学生答错了,教师往往表现出焦虑或叹惋,甚至还会处理不当。其实,学生回答出错是很正常的现象,教师应持一种平常心,采取宽容的态度正确处理学生的错误回答。成功而灵活地处理学生的错误回答,对于教学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首先,正确处理学生的错误回答,能帮助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表达原望和学习意愿,才能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是促进他们思维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我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就儿童表达能力训练做了一点初步的探索。 一、在看图认数,看图计算中,训练儿童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条理性。 对刚入学的学生,在看图认数、看图计算中,就要教学生能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要注意培养语言的完整性。如在认识数1—3时,教师挂出图片问:“桌上有几台电视机?”学生往往只回答“3台”。这种回答是对的,但不完整。应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在哪里?”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上公开课,许多老师都希望学生的回答是顺着自己的教学设计一步一步地往下走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觉得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流畅。一旦遇到学生的"另类回答",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兜圈子,把学生引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来,不能很好地正视学生的回答,教学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16.
听、说在教学活动中是交互进行的,是紧密相连的。学生能否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主动参与,能否成为交互的、和谐的、高效的、完整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倾听"与"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上有些学生在回答问题、表达解题思路、概括法则定义时,不是词不达意,就是叙述不完整。为什么?这说明一方面,我们在教学时只注重了结果,而忽略了观察、分析和探究过程;另一方面,还缺乏对学生倾听与表达能力的训练,致使学生的表达成为思维的障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  相似文献   

17.
从事中学物理教学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一个同感:学生在准确表达物理概念、叙述物理规律、说明实验现象和准确书写物理名词方面存在困难。口头回答问题时不能兼顾准确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往往顾此失彼、漏洞百出。我们在不断地在同行中交流这些同感的时候,是否思考过是什么原因让学生  相似文献   

18.
我们经常会困惑于这样的一个现象:当学生处在低年级时,回答问题时往往是争先恐后,而到了高年级后却不那么积极了;当我们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后,开始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往往很高,但过一段时间后却发现,学生们回答的积极性却出人意料地降低了,尤其是学困生在回答问题时更是三缄其口。此时,我们常常会归咎于学生的主观因素,却很少反思过自己是否在教学中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如自己的教  相似文献   

19.
据我们对农村小学毕业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调查,农村小学生的说话能力普遍较差,具体表现在:一是说话时神态紧张,声音偏低;二是乡音较重,有的仍用方言回答问题;三是内容简单,词语贫乏,往往只有几个词语,且表达时语无伦次、语病较多、感情色彩也很淡薄;四是没有良好的说话习惯,缺乏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信心。造成学生说话能力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忽视了“说”的训练。目前,农村小学阅读教学中所谓“说”的训练,只是“你说一句,我说一句,走过场式”的简单答问,而没有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说一段完整、连贯的话。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认为,农村小学的阅读教学必须加强“说”的训练,尤其要重视说一段完整、连贯  相似文献   

20.
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或是急于表达,独词独句;或是语言含混,表达不清;或是语不成句,结结巴巴;或是断断续续,闲字夹杂等等。许多教师对于学生回答问题,往往只关注他们的理解结论是否正确,而较少关注学生用于表达结论的语言规范与否,例如学生表达中用词不当,出现病句.语句颠倒重复,语意不顺畅等没有通过师生评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