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也得到迅猛发展,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网络流行语的背后都隐藏着新闻事件,而任何新闻事件都有可能产生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对于新闻事件的传播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网络流行语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网络流行语的应用可以加速新闻事件的传播速度,甚至会对新闻事件的走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新闻工作者不能为了提高新闻事件的浏览量盲目使用网络流行语,必须保证网络流行语应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李伟娜 《新闻窗》2013,(2):64-65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网民们大量对其进行使用,但是网络流行语并不完全依附于网络,很多当红的网络流行语也会由网络传播向现实生活进行渗透。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大多是因为一个公众普遍关注的新闻事件或热点话题。如:2012年的网络流行语“元芳,你怎么看”虽然源自几年前的一部电视剧,但是这句话的真正走红还是缘于一起网络事件。  相似文献   

3.
流行语是网络传播中值得关注的重要社会文化现象。通过对2012年十大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农民、干部、教师、普通市民等不同群体中的传播现状及影响的调查发现:在流行语知晓度上,男性高于女性,农民群体低于其他四类群体;不同群体流行语的传播媒介基本以电脑为主,手机为辅;不同群体主要以同学、同事作为流行语的传播对象和以网络为传播途径;流行语的出现让他们更多地去关注社会热点事件。流行语是折射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是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陈万怀 《新闻界》2013,(17):47-50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传播,也是一种特定的社会传播现象。网络流行语汇集了某个社会时期或阶段公众的集体记忆,获得了集体的认同,并借助网媒进行话语的扩张,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象征符号。本文基于网络流行语的社会传播语境,对网络流行语的流行范式与社会传播意义进行解读,为认知与把握当代社会流行文化、网络文化的发展和变迁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新闻要及时、准确、生动地传递国内外最新消息,反映新观点、新事物,必然要不断使用流行语,这就产生了新闻语言的流行语(在特定时期内,在新闻语流中普遍使用的流行话语形式,我们称之为新闻语言中的流行语)。作为一种流行的语言时尚,它可以存在于不同的语言结构层面中,通过不同的语言单位传递着流行理念,传播着新闻信息。其表现形式有词、短语、特定的格式。  相似文献   

6.
李睆 《新闻世界》2011,(12):221-222
本文所指的新闻衍生流行语并非泛指当今社会上伴随时代发展和网络等新媒体兴起而产生的一系列所谓热词,而特指基于某个或某些社会事件的激发,通过大众媒体的新闻报道而在社会受众中迅速传播、流行并广为使用的语言。本文采用费尔格拉夫的三维分析模式和系统功能语法,试从文本取向、权力取向、综合取向三个维度对新闻衍生流行语进行话语分析,探讨新闻衍生流行语以及其连结着的新闻语篇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展现流行语生产流通的符号实践和社会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7.
毛贺祺 《新闻传播》2013,(2):161-162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和传播媒介的更新进步,新媒体传播衍生出一批网络流行语并在媒体传播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来源于新闻事件的网络流行语更是占据其中绝大多数,然而媒体在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方法和规范程度上却不尽相同。本文希望通过研究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的构建原因和扩散过程,为媒体的网络流行语规范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网络流行语体的传播机制与传播动因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流行语体主要来源于影视作品、广告、文学作品、社会新闻事件、名人微博、社交网站或网络论坛等,其发展与传播大致都会经历触发与产生、复制与模仿、磨蚀与印记等三个阶段.网络流行语体的快速发展与传播与其自身的社会功能、使用主体的社会心理特点及网络媒介的推动有关.  相似文献   

9.
新闻传播本身是一种人文现象,伴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和大众传播对社会生活的不断渗透,消费的审美化浪潮以汹涌之势冲击整个文化体系,新闻传播也必然会在"人文"层面对受众产生影响。作为特殊的文化产品,新闻必须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本文仅从人文导向和审美追求角度出发,讨论新闻传播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0.
管静 《东南传播》2018,(7):73-75
自媒体时代,网络流行语的全民参与、众声喧哗带来的是大众一次次的话语狂欢。网络流行语的变迁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是大众文化利用网络环境的自由、开放、多元等将传统的语言移植到网络平台上,而网络流行语的网络化加工、创造性继承、互动性传播也使得这种全新的文化比传统的大众文化更具备传播力、号召力。从符号学视角对网络流行语进行解读首先应该明确其概念,通过分析几个相类似的概念与网络流行语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防止概念混淆。网络流行语从小众文化群体走向大众文化群体是标出性的历史翻转,而翻转的背后是网络流行语对大众文化特征的逐渐继承。为了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大众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心态和认知,本文从符号的伴随文本语境、编码方式、表达方式、解码方式、衍义方式五个角度解析网络流行语的大众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从2008年初的"艳照门"到2009年初的"瓮安事件",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几乎每个公共事件的发生发展都催生出一个网络流行语。一个普通词汇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了它原本没有的意思,并迅速走红,成为网络流行语。  相似文献   

12.
进入自媒体时代,公众对网络信息获取更加便捷的同时,也为网络信息的传播推波助澜。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信息的衍生品,也在传播中深受影响。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既是公众对于文化因素的一种迫切需求,又是对当前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反馈。因此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规范,才能够正确引导公众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网络语言是媒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媒介与文化研究成为一个热点。本文以网络语言尤其是网络流行语这一微观层面为出发点,从网络语言符号的使用者和受众出发描述了网络语言符号使用的现状,从网络语言符号被创造、使用和传播的视角,分析了其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使用者之间与受众之间的身份认同性建构,阐明了网络语言符号的社会区隔功能。  相似文献   

14.
流行语对于新闻来说无疑是把双刃剑.用得好可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增强与读者的贴近性.用不好则会影响到语言文字的规范。笔者拟对新闻中流行语的界定、表现形式、产生原因以及存在问题等做出分析,在肯定其语言学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的同时,对新闻报道中流行语如何规范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网络在我国的发展日新月异,它对新闻传播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也反映了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变化。从媒体角度出发,网络也必将在新闻文化方面对依托于我国传统媒体存在的新闻文化产生种种影响。  相似文献   

16.
骆慧敏 《新闻世界》2010,(6):177-178
本文对网络传播中议程设置的效果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在时间跨度较短的网络议程中,也发现了议题对现实的作用,这种现实作用可以导致人们某些行为的改变;"行为主体"既有网民和事件当事人,也有传统媒体和政府部门;网络中的"行为"可以分为不同层面,它们构成了网络议程设置的共同效果。  相似文献   

17.
自1995年互联网正式登陆中国,网络传播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网络传播在给人们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备受争议的话题,网络流行语便是其中的代表。本文从网络传播及媒介文化的视角分析了网络流行语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了网络流行语对于主流文化传播的僭越和消融作用,并进一步总结了在当前传媒语境下对网络传播的规范机制。  相似文献   

18.
王勇 《新闻战线》2015,(2):47-49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热点事件也越来越多,这其中许多热点事件都是对当下社会问题的一种反映,但与此同时,网络热点事件的大肆传播也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构成威胁。青年是网络媒介的主要使用者,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也对这一群体的社会心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何引导青年理性、客观地看待社会热点事件,改进其社会心态,关系到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9.
网络流行语"为你打call"现已在网民中广为传播,截止2017年12月37日,"为你打call"一词百度搜索结果为314万条,在网络空间和线下生活空间中使用频繁。"为你打call"作为网络流行语,其本身是网络文化的一种体现。本文将从传播学视角对网络流行语"为你打call"的产生和传播特点进行系统分析,探究其传播特征和对社会的影响效果。同时希望能够窥斑见豹,为从传播学角度研究网络流行语的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报纸标题傍网络流行语的现象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纸标题中纳入网络流行语,体现了传统媒体的包容度和与时俱进,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现在的问题是,有些纸质媒体经受不住阅读率、转载率等指标的诱惑,在制作标题时,盲目迷信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作用,滋生出傍网络流行语的情结,企图借助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通过这种“搭便车”的方式来混淆读者视线,提高新闻吸引力。在引用网络流行语时,有的报纸忽视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存在虚假、不实、浮夸、歧义等现象,已经到了泛滥地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