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8 毫秒
1.
当代历史散文沿袭并开拓了散文的智性传统。在南帆等人的散文作品中,“历史”不仅意味着一种叙述策略、一种主题,同样意味着一种智性的向度,孕育着散文发展的某种新趋势。南帆在历史叙事、人文思考、人格塑造、现实关切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化散文所体现出的“冷峻”态度,转而从关系的层面来理解和表达智性,主要表现为历史与人物、抒情与审智、人格与命运等,实现了由文化智性向历史智性的跨越与突破,彰显出中国文化内部隐含的创新活力。南帆历史散文丰富了当代智性散文的版图,其有关历史话语与文学话语的理论阐述亦为当代历史散文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文化大散文也称历史文化散文,是文学创新与探索的一种产物。它并非始于今日,而是与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史融合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就是说,作家最初的文化角色常常就是史家。文化大散文之所以在上个世纪90年代崛起,一是由于作家主体意识、文化修养的强化,二是许多作家读者出于对当时的“散文消费品格”的不满足感而产生的深度追求以及大批学者的加盟;学问负累过重、价值观念先行、缺乏生命体验与独特的精神发现、形式佶屈板滞是其创作中的缺憾。  相似文献   

3.
如果把文化散文的写作比喻成一片树林的话,那么任蒙的文化散文是一棵怎样的树呢?我以为,任蒙的文化散文是这片树林里一棵枝繁叶茂、粗壮苍劲的大树,这棵大树不但长出了自己的小天地,而且为这片林子增添了大片绿意和生机,成为一个醒目的存在;这棵大树虽然没有余秋雨那股独木成林的气魄和影响力,但它深耕细掘、深藏若虚地显示出自己独到的苍劲之力。阅读任蒙的文化散文,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散文,在历史的文化长廊中始终占有重要的位置,不管是“文以载道”的传统,还是“心灵抒发”的形式,散文总以它独特的魅力,活跃在文学的各个历史时期。散文发展到本世纪初期,有了一场大的变革,这是中国文化的变革。一场由新文化的先驱者们发动的新文化运动,改变了千年古国的文化形式。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新文学代替旧文学,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道德。散文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文学革命中起到了先锋作用,先驱者们常常以散文形式作为抨击旧思想、旧道德的武器。白话散文便这样在“五四”时期兴盛起来,并  相似文献   

5.
余秋雨散文的根本特点是“随笔”体裁的扩大和丰富,他把随笔这种文体做大,文章做足,使之成为一种全新的文学体裁。余秋雨兼具了随笔写作所需要的学者的知识根底和诗人的才情,把个人的经历和体验,与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在历史文化的遗存中,探究民族文化的灵魂。人们选择余秋雨的文化随笔,是文学的渴求,也是知识的渴求。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这种所谓“大散文”或“大随笔”的新型文体实验,不仅为广大读者所接受,而且也影响了一些散文作家涉足这一领域,参与这一新型文体的实验,使这种文化随笔日趋兴旺。  相似文献   

6.
李瑞龙 《文教资料》2007,(35):28-30
余秋雨的大文化散文(学者散文),独步文坛,影响深远,在现当代散文的多元化格局中,他的学者散文创作是尤其吸引人们眼球的。在他的文章里面,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美感,真正做到了语言运用的灵动、历史功夫的敏锐、思想内蕴的深厚,使得他在巍巍大观的散文界中更胜一筹,不可小觑。此外,有读者发现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有历史史料的偏差和误用,笔者个人认为,这的确是一种缺憾,但终究不会减弱余秋雨散文的浓厚魅力以及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7.
张耀谋 《安康学院学报》2005,17(4):70-71,77
90年代初贾平凹鼓呼"大散文"掀起了散文界的一场革命.其实,早在80年代初,他的<秦腔>就已经实践了文化意义上的超越,步入了"大散文"的境界.今天当我们重读文本时,我们可从秦腔、秦人、秦文化的内在联系发掘出其蕴涵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历史和当下的交融里感受<秦腔>至性至情的大美.  相似文献   

8.
<正>如果把文化散文的写作比喻成一片树林的话,那么任蒙的文化散文是一棵怎样的树呢?我以为,任蒙的文化散文是这片树林里一棵枝繁叶茂、粗壮苍劲的大树,这棵大树不但长出了自己的小天地,而且为这片林子增添了大片绿意和生机,成为一个醒目的存在;这棵大树虽然没有余秋雨那股独木成林的气魄和影响力,但它深耕细掘、深藏若虚地显示出自己独到的苍劲之力。阅读任蒙的文化散文,给我最深的感受是:有力度——锐利的思  相似文献   

9.
`巨型'先锋散文的出现成为90年代散文的一种景观和一脉潮流,它已在客观上形成了对`小散文'的一种超常反拨和对`大散文'或`文化散文'的一种越轨拓展;它内涵上的宏大和表现上的陌生加大了散文的容量和拓展了散文的空间,昭示了散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可以不断创新的可能;它给人们带来惊讶、震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异样的困惑.它们已在变异中成为一种独特的存在.在不断呼唤`大散文'的世纪之交,破译和解读某些`巨型'先锋散文的个案,对于我们把握未来世纪散文的发展空间、自然走向和文体演变也许不无补益.  相似文献   

10.
刘璇 《文教资料》2008,(24):18-20
余秋雨的散文一直都以厚重的历史沧桑感、浓烈的文人责任感表现着文化大散文的独特魅力,弘扬着中华民族文化本位的意识,其散文在解剖着一个个文化层面下民族悲剧的同时,审美效果却力显了崇高的一面.悲剧与崇高的两种张力支撑着他的"文化苦旅".  相似文献   

11.
民俗与贾平凹的散文创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 ,文学艺术对民俗关注的历史源远流长。对民俗内涵的描摹与开掘 ,是贾平凹探讨民族文化与心态、表现创作的“民族的味”的一种尝试。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 ,有着几千年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由此孕育出来的民俗 ,在贾平凹散文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在这里 ,作者探寻地理环境、民情风俗与民间艺术 (如秦腔 )相互渗透的现象 ,感悟民俗文化 (民间艺术 )中蕴涵的生命意义与生命意识。贾平凹在散文中通过对“民间”民俗的表现来实践自己倡导的“大散文”理论 ,表达自己的“文化关怀”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畅岸的散文集《流年》总体上显得拙朴大气,浑然天成。他的历史文化散文以一种新的历史眼光和现代意识,追寻飘逝的文化诗魂与生命激情,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而他写那些社会底层小人物系列的散文,则充满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此类散文文体特色并不鲜明,可称之为小说化的散文。  相似文献   

13.
评论界曾称余秋雨的苦旅系列为“大散文”,就其文化的容量乃至思想的博大、历史纵横与透视而言,确实够大的。但我以为,这还仅仅是其形式而已,不足以道出余秋雨散文的本质特征,应当说余氏散文是一个典型的文化人写的:文化散文。文化散文。这是一个命题,余秋雨的散文就是这个命题的最佳阐释与印证,我仅是想把这个命题说出来而已。《文化苦旅》是人们对余秋雨散文认识的聚焦,而又不能完全作为余氏“文化散文”的代表,我以为最好的甚至更有代表性的“文化散文”还是此书  相似文献   

14.
丁亚平在《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3期《文化散文论》一文中指出:散文作为文本,具有不确定域。而这种不确定域,自然总和一定的思想文化底蕴与意义有关联。当我们依靠经验由世俗的历史去看散文,散文或许要世俗化、功利化的理解。但当我们重新发现散文其实是一种动态的慨念与图案,是抒情的直觉,是审美经验与人生智慧的写作,是用民族文化人类智慧的灵光透视社会人生时,那么,我们就能看出,散文寄托超越性的价值关怀,表现人类的基本心灵动向,蕴蓄历史文化发展的消息,实际上不仅标明散文的建构与发展,而且更寄寓了现代文化精神不断探索与前趋的印迹。  相似文献   

15.
凭吊与思索     
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是作者为一部叫《胡同之没》的摄影艺术集写的序言,但这序言却没有写成一篇关于照片的说明文字或是胡同回忆录,而是写成了一篇思情并茂的文化散文。新时期文学以来,文化散文悄然崛起,蔚成大观,譬如余秋雨、韩少功等的散文,但这些散文是以理性思辨为主要特征的;而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则表现出浓郁的感性体验色彩,显示出文化散文的别一种风格。在这篇散文中,汪曾祺用朴素、简练、传神的白描语言,凭借他对北京市民生活和胡同历史的深厚积累与体验,把北京的独特景观——胡同景象与文化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出来,…  相似文献   

16.
余秋雨散文凭借厚重的历史文化蕴涵和对人文精神的张扬,成为了9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道亮眼景观;而忧患意识,则是余秋雨散文里贯穿始终的精神特质之一.先秦以降,中国文人学者的价值取向历经曲折流变,而余秋雨散文中的忧患意识正是源自作家对学者自身使命的自觉承担;这种忧患意识以对个体生命和民族历史文化命运的反思为基点,内涵复杂和立足历史、指归现实是其两大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7.
余秋雨散文作为一种文化散文与学者散文,最有价值之处便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文化的阐释,他立足于追述人生真谛和人生苦旅,探寻文人人生的出路与归宿,更从民族、国家、历史的宏观角度对文化作了构架与关切,从而建立了一座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道场".  相似文献   

18.
余秋雨散文作为一种文化散文与学者散文,最有价值之处便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文化的阐释,他立足于追述人生真谛和人生苦旅,探寻文人人生的出路与归宿,更从民族、国家、历史的宏观角度对文化作了构架与关切,从而建立了一座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道场"。  相似文献   

19.
《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是余秋雨先生的精心创作的文化散文,这些散文没有沉湎于自我的小家子气,而是表现为一种慷慨豪迈的大散文。其中体现出现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丝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开启一代文风。尤其是《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而深刻的反响。展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之余,总感觉先生的散文中充满了对文化现象的反思和对一些时代的行为思想的批判,所以笔者在此试着深入探讨一下余秋雨先生在散文中所表现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就文学体裁而言,最早起源于甲骨文记载的应用性散文,随后才是诗歌的产生。诗歌的产生和两大文学艺术文化类型密切相关,即与音乐和散文有关。两者之间,应该是先与散文有关,诗的因素是从甲骨文的反复记录和书写中萌生的,以后到周公制礼作乐的时代,音乐的音律节奏引导了这种原本从散文文体中孕育出来的诗歌雏形,从而成为了中国最早的诗歌。无论是甲骨文还是礼乐制度,皆为帝王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与所谓下层民众并无关系。因此,无论是最早由甲骨文记载的应用体散文,随后一些的政令性散文、记载历史的散文《尚书》,还是与西周礼乐制度密切相关的《诗经》,都同样是贵族政治制度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