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不少年轻父母都有这样一种心态:在孩子还不会走路时,多么希望他能快点单独行走。但是,一旦孩子学会了走路,他要“东跑西走”地玩个痛快时,却又会担心起来:怎么这样“莽撞”,不小心要跌痛的呀!  相似文献   

2.
《父母必读》2010,(2):36-37
从四肢着地爬到直立行走,这对于宝宝来说.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帮助他找到走路的乐趣和技巧.他会很高兴地迈出第一步。  相似文献   

3.
《小读者》2012,(Z1):60
在青山绿水间旅游要学会走路。掌握"走路经"者玩得轻松、愉快又安全;反之则劳累、紧张,甚至受伤。要走不要跳三步并做两步走或蹦蹦跳跳会加重膝踝负担,容易劳累或受伤。要匀不要急匀速行走最省体力,而且有利于保持良好心态;急一阵歇一阵的走路方式最累人。  相似文献   

4.
戴芳 《教书育人》2002,(7):20-21
有人说,如果家长和老师能像教孩子走路一样教孩子作文,那么,作文将是一件容易和快乐的事。细细思考,确有道理。在孩子学走路的时候,大人们总是首先为孩子选择一个平坦的地方,然后扶他站好,再放开手让他自己走。当孩子能走一两步时,大人们又是鼓掌又是亲吻;当孩子摔倒了,大人们又是喊又是打手势,鼓励他们站起来再走。要知道,这对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的鼓励呀。因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来到人世间的。同样,如果我们能让孩子在赏识中学习作文,那一定会硕果累…  相似文献   

5.
《父母必读》2012,(8):28-29
宝宝会走了,这是一件多么让人欣喜的事!想点办法帮帮他,他就能顺利而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相似文献   

6.
伍莉芬 《小学语文》2011,(10):40-40
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一般是“学跟着教走”。备课,主要是“备教材”;设计教案,主要考虑如何“教”;教学过程中,则一味地“走教案”。这样的语文课堂往往出现如下局面:学生已知、已会的或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仍不厌其烦地教;学生应知、应会的或教师不教学生学不会的,教师忽略不教;还有不论教师教得多么辛苦,学生还是学不会的,教师也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教。一个个宝贵的40分钟,就在学生的厌烦、畏难和失望的情绪中悄然流逝。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叶老又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学就像大人教小孩走路一样,既要扶他,又要放手。如果老是扶着,是学不会走路的;如果完全放手,孩子就会摔倒。”语文教学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过程,与大人教孩子学走路的过程何其相似。  相似文献   

8.
罗华明 《父母必读》2014,(1):105-105
正1~2岁刚学会走的小人儿,似乎并不满足于一步一步地走路。看他着小腿似跑非跑、跌跌撞撞地走个不停,奶奶累得追不上,妈妈担心他摔着,这可如何是好?宝宝会走路了,爸爸妈妈是多么兴奋!可高兴之后呢,就是看着他停不下来的跌跌撞撞地走,操心他摔着,还担心后面追的老人的身体。一起来看看宝宝为何会很享受这样的走。  相似文献   

9.
春天,常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但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妈妈深沉而有节奏的脚步声。有一次,妈妈给我讲了我小时候的故事。那时,我还很小,只要一哭,我便能听到妈妈急匆匆的脚步声。我学走路迈开的第一步,便是妈妈扶着我走的。我刚学会走路的时候,只要一听到妈妈的脚步声,我便会拍手迎接她。那时,我是多么  相似文献   

10.
踩影子     
徐德培 《生活教育》2012,(21):27-27
小孙女三虚岁,刚学会走路时,积极性挺高,大人去搀扶时,她甩开大人的手,坚持要自己独立行走。过了一段时间,走路稳了,有时反而偷懒撒娇,不肯迈步。一次,我带她出门,才到楼下,就仰起小脸,伸开双手:"爷爷,抱!"为了让她练练腿劲,我坚持要她自己走。  相似文献   

11.
梁阁亭 《课外阅读》2012,(19):36-37
肖军八个月大时,因庸医误诊,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导致他下身瘫痪。当看到别的小朋友开始一步步学会走路,而自己却还无法站立时,他用手难过地拍打着地面。母亲鼓励他:"你不是不会走路,只是比别人晚一些罢了。"小肖军相信了母亲的话,他用指甲抠着地皮,一步步朝前  相似文献   

12.
国外有医学研究者指出,让婴儿学走路的学步车会阻碍婴儿的正常成长。都柏林的研究人员清190名健康婴儿的父母记录了他们的婴儿能够翻身、自行坐起、爬行、扶手站立和行走及最后可独自站立和行走的年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婴儿中,120名使用学步车的婴儿,学会抓行、独自站立和行走的年龄,都比  相似文献   

13.
国外有医学研究者指出,让婴儿学走路的学步车会阻碍婴儿的正常成长。 都柏林的研究人员请190名健康婴儿的父母记录了他们的婴儿能够翻身、自行坐起、爬行、扶手站立和行走及最后可独自站立和行走的年龄。 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婴儿中,120名使用学步车的婴儿,学会爬行、独自站立和行走的年龄,都比  相似文献   

14.
不要妈妈抱     
梓琪 《父母必读》2015,(4):108-109
一般来说,12个月大的宝宝就已经会站立,15个月左右的宝宝就能够独立行走了。但宝宝在学会了独立行走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并不喜欢走路这件事。这是宝宝成长中的一个普通现象,这个时期,我们不要过度抱怨宝宝偷懒,应该多鼓励,也可以做制造宝宝能自己走路的机会。Baby go!让宝宝爱上走路其实不难。  相似文献   

15.
爬行对婴儿身心发育具有重要意义,但一般父母往往忽视教婴儿学爬行,而重视婴儿学坐、学走。这是因为婴儿学会坐后就能观看四周事物,哭闹会随之减少,父母就省事多了。当婴儿稍能站立,做父母的又及早训练他走路了,总盼着婴儿能独立行走。其实,爬行对婴儿的身体发育十分有利。观察婴儿爬行的姿势,就会发现爬行是一种极不简单的动作。婴儿爬行时,头部抬起,胸腹高挺,全身重量依靠四肢来支撑,左右  相似文献   

16.
寇丽娟 《父母必读》2009,(5):128-128
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宝宝会高兴地喊着:“下地,下地!”可是现在已经走得很好了,反而黏在大人身上,不肯下地走。累人不说,你更担心的是,宝宝的运动减少了,会不会影响生长发育呢?  相似文献   

17.
正为人父母者都知道,通常情况下,孩子在周岁前后,就能学会站,再过一段时间扶着床边就能慢慢学会走路。这时,聪明的父母都会适时地在离床边不远的地方放一样好玩的、能吸引孩子的玩具,当孩子发现"新大陆",但遇到伸手又够不着、爬过去拿父母又不许的情况,就会下意识地迈出他人生的第一步。几天后,家长再在更远的地方放几样玩具,引导孩子走更远路获得更多的玩具……在这  相似文献   

18.
正阿黄是我的长辈,听母亲说阿黄刚抱来时才巴掌大,而待我出生时它已有半人高了。第一次看见阿黄,大概是我刚出生不久。没有太多的印象,只依稀记得有种不同于别人的温厚目光。后来我渐渐学会走路,第一次抚摸到了阿黄。当它温热的脑袋摩挲着我的手底,一种安全感油然而生。当大人上班、大点的小孩上学时,还好我有阿黄。我小时候走路不稳,经常是走三步摔一跤,祖母从来不放心我  相似文献   

19.
一位年轻的妈妈手里拿着玩具机器人,逗引着她的小不点儿。那玩具机器人,会转动眼睛,张嘴说话,逗得小不点儿哈哈直乐。小不点儿站立着,胖胖的小手极力向前伸去,眼看就要够着那玩意儿,但又差那么一丁点儿,不经意之间,小脚迈出生平的第一步。“你真棒!”妈妈紧紧地抱住孩子,亲着他的脸蛋。小不点儿的脸上充满了自豪,本应是沉重的脚步,变得轻松,于是又迈出了第二步、第三步……三年级是学生作文的起步阶段。如何引导学生迈出作文的第一步?如何让沉重的脚步不再沉重?年  相似文献   

20.
风早君 《母婴世界》2013,(12):48-50
5种常见的异常步态 刚学走路的宝宝,走路时两足常呈“八字”分开,身体摇摇晃晃,两臂外展,颤颤抖抖地向前走,有时足尖着地,有时足跟放平,这是他在探索用哪种姿势走路比较舒服,属于正常的现象。但是,当宝宝能够独立行走后,家长就要留意其走路时的姿势,若常出现步态不稳、“剪刀步”、“鸭步”等异常情况,应引起重视,以免错过最佳的纠正或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