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有这样一句话:"在我们的教育理想里,真正的教育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富有个性,都能在校园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成长之路。"我以为这还是不够的,应该加上"每一位教师",因为好的学校教育不是仅仅面向学生个体的教育,同时也应该是面向教师个体的教育。或许不少人会强调李希贵校长以及北京十一学校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体制背景",这当然是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但我以为即便以同样的背景给  相似文献   

2.
正从《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到《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李希贵的书我读了不少,但这次在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时,我心里受到的震撼前所未有。虽然书中不少观点颇有新意,比如"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校长要走在改革队伍的中间""发现和教育同样重要""帮助孩子在集体之外成长""寻找质优价廉的师德"等,但从总体上看,在根本的教育理念上,希贵所论述的不过是教育的常识,或者说,他让我们把教育眼光投回到了教育的起点,让我们思考一个朴素但又被许多教育人遗忘  相似文献   

3.
在苏格拉底那里,哲学教育的中心问题乃是人的自我认识问题,也即一个人究竟应该如何达成德性与幸福的问题。“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认识自己无知”,由此保持自我不断地求知智慧,也即“爱智慧”,乃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反诘式对话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方法。个体成长乃是从天性舒展出发,逐步过渡到理性的生成。苏格拉底哲学教育主要面对成年人而非儿童展开。儿童教育乃是从儿童身体自然出发,激活天赋本能与生命活力,走向积极而非节制的儿童生活。伴随个体成长,个体开始以反思走向个体精神自觉,教育也从诗性教育转向哲学教育,由此而显明个体成长的内在秩序与哲学教育的审慎。  相似文献   

4.
个体教育是以培养独立个体为目的的教育。其内涵是:个体教育引导个体正确认识自己的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关注个体的内在精神世界和自由及其边界,还要追问个体存在的缺失和构建个体的生活的智慧。  相似文献   

5.
公民与公民身份都是源于西方的历史性概念.我国历史上出现的“臣民”、“国民”和“人民”是公民身份的异化表现,都忽略了公民“个体自身”的存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个体公民”的身份诉求显得愈加重要.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考量,当下中国应倡导公民即“个体公民”,公民教育即“个体公民教育”.个体公民教育应以独立人格为前提,以权利优先下的权责统一为核心,以底线伦理为取向.它的内容大概包括主体教育、权利教育、责任教育、协商教育.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原则的确立应突出人的个体价值与诉求,实现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与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统一;促进生命个体的"利我"与"社会关系人"的"利他"的统一;达成"物质的人"与"文化的人"的统一。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困惑,追求人的生命个体需求与社会期待的辩证统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7.
教育具有育人价值、社会价值及生态价值。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有生命的作为主体的人,因而教育的价值落实到个体身上就体现为智慧的启迪和德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温馨 《广东教育》2004,(10):56-57
2004年2月至5月,我在美国加州的Concordia University Irvine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教育学习和考察,了解了很多曾经或现在盛行的教育理念。其中Confucianism(儒家学说理论)是由中国孔老夫子的教育学说中演变来的,注重的是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个体进行教育,在美国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此外,我也还了解了美国教育的目标为发展个体,学科教学和培养社会的人,这三者就像三个不同大小互有交集的圆,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其中发展个体的圆最大,接着是培养社会的人,最小的圆是学科教学,可见他们较注重个体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论教育的个体享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促进个体的发展,既可以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即让个体具备一定的知识和品德,同时,也可以满足个体的内在需要,让个体感到快乐,即教育的个体享用性。在我国现实学校教育中,由于太重视教育的外在谋生功能,忽视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从而导致教育彻底地外在于学生,而使学生沉浸在“苦学”中。教育的个体享用性基于对我国现实学校教育的忧虑,也守望着学生发展的“未完成性”。教育在引导学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的同时,理应满足学生个体内在的精神需要,让学生感到由衷快乐。推行学生主体论、学习超越说和教育美学观,是实现教育个体享用性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0.
教育对"知识"的误读,会导致对生命的扭曲,进而可能给个体带来不幸."知识幸福观"是对知识教育的一种新认识,它不仅实现了物性、功利和威权知识教育机制的转换,而且深化和明确了知识教育"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本真"的知识教育必然是回归生命本性、以个体生命幸福为旨趣的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体生命幸福的所有问题都能通过知识得到完满解决,面对知识,只有恰当地、有限度地表达自己的期望,才能准确地把握实践的方向与任务.  相似文献   

11.
新的时代背景下,在多元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的相互碰撞和冲突下,部分大学生在价值观的评价和选择上出现了困惑和迷茫。部分大学生在价值观上呈现出与所在社会主导价值观以及个体应有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钓偏离现象。一方面,对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冲击,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对当前的价值观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既然大学生个体价值观偏离现象是价值观教育过程客观存在的问题,那么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个体价值观偏离现象并探讨教育对策,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个体社会化是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乃至人类文化学、人口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文章阐论了个体社会化的内容、类别、特点及途径,并结合当今对社会化研究的进展,表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性。个体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对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教育工作,这对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3.
教育需要的个体发生是从微观的角度,探讨个体教育需要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和过程。研究教育需要的个体发生,不仅能够为反思实践中的教育价值实现问题提供一个视角,而且也为研究教育价值观念的个体发生奠定基础。认知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教育需要个体发生的先天基础,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其调节作用和个体存在环境中的"核心他人"的教育需要及其对个体的影响是教育需要个体发生的主客观条件。个体教育需要发生的过程包括具有先天性的个体认知需要的初步展现及其不断增强、发展性障碍的出现及其看护者作为"核心他人"的教育需要的逐渐出现等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在教育中,每一个生命都是重要的,也是独特的,孩子们每一次心灵的成长,都需要温暖和阳光,每一次出发和在路上的行动,都需要不同的关注和鼓励。  相似文献   

15.
审视当前教育现状,不合理的教育阻隔了个体可持续发展。探其根源是不合理的教育导致个体的“伪发展”,即非正常发展,非协调发展,非主动发展。教育阻隔个体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是表象的欺骗性,显现的滞后性,危害的严重性。要通过教育目的的合理设计,教育内容的合理选择,教育活动的合理组织,防止教育对个体可持续发展的阻隔。  相似文献   

16.
教育在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然而教育促进个体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理想的应然,并非所有的教育都必然促进个体可持续发展。违反个体自身发展规律和教育学规律的教育会导致对个体可持续发展的阻隔。个体可持续发展是指个体在其生命史中始终保持发展力,能够持续不断地发展。个体可持续发展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发展性,即个体从较低发展水平到较高发展水平,从旧质到新质的变化;二是可持续性,即个体的发展是能够保证持久发展力的发展。持久发展力包括持久发展的动力和持久发展的能力。教育阻隔个体可持续发展是指教育实践活动没有产生…  相似文献   

17.
论个体生命立场下的学校教育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站在生命个体的立场上看,学校教育具有生命性,并以“学校教育生活”的方式影响着个体,具有个体生命资源价值。生命个体与学校教育间的关系是多层面的。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满足个体成长、发展需要方面的功能属性。研究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为我们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的自觉、全面发展中的意义提供了帮助。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主要体现在形成正确思想,指导个体社会实践;导引政治方向,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提高道德修养,规范个体行为方式;增强心理素质,塑造个体健全人格;生成良好情感,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论个体自我认同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体自我认同危机:"我是谁?"的困惑 人作为一个能思维的存在,不仅能够把自己与周围世界区别开来,而且能够把自己和自己的活动作为对象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简而言之,就是人在观念中确定"我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个体行为激励理论告诉我们,激励过程就是一个互动过程.面对“两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个体行为激励理论的引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那种平面的、单调的“满堂灌”模式,构建起一种多层次的、双向的互动模式,使“两课”教学真正成为发挥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