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记得是中秋节前的一个星期天,笔者领着儿子上街想买几斤月饼,来到一家在市里挂得上号的食品店。只见店里一个长得还算英俊的小伙子,正用彩色粉笔写广告“另售曰饼”四个字。黄、红、白、绿,一种色一个字,引起了小儿子  相似文献   

2.
黑丁  莉萍 《新闻世界》2005,(11):33-35
随着对京城巨贪毕玉玺的妻子王学英的审判.“贪内助”一词也随之成为一个流行词语。令人吃惊的是.王学英成为毕玉玺堕落过程中的催化剂.所有的起因竟然缘于一个“爱”字。她爱丈夫毕玉玺.所以纵容丈夫受贿;她爱儿子毕波,所以把贪来的钱财给了儿子。但她没有想到,正是这种畸形的爱,才害了丈夫和儿子,也最终害了自己。  相似文献   

3.
最近看到一些稿件中,“大”字满天飞,明明事情不大,也非得写上个“大”字。好象不写上“大”字,就显得不够劲。有篇稿子,写一个新上任的队长,时间不到半个月,却干了四件大事。都是什么事呢?1、带领社员打场、收拾场院,2、安排有  相似文献   

4.
从前有两个秀才赴京赶考,途中遇雨,跑到一座“文庙”暂避。一个见庙门上首写着“文庙”二字,便念道:“文朝”。另一个端详了一会儿说:“这哪里是‘文朝’,[注]明明写的是‘丈庙’嘛!恰逢一个化斋的和尚路过,两人便请他论断是非。和尚听了一笑,随口念出四句打油诗来,对两个认错字的秀才进行了嘲讽:  相似文献   

5.
“打量”的“量”该读几声?●雷智勇有一天,正上初一的儿子向我“讨教”问题。他的问题是:《夜走灵官峡》一课中有道练习题,要求读准下列加着重点的字的读音。题中列了近10个词儿,其中的“打量·”和“傻呵·呵·”儿子悬而未做。我沉吟一下,试着先把“打量”念了...  相似文献   

6.
赵秀涛 《军事记者》2005,(11):51-51
俗语讲:“勤能补拙”。其意不外乎是说,干工作或某件事时要想出成效,只有“勤”字当头,才能补上“拙”。那么只抓住一个“勤”字。工作就一定能有起色吗?未必!笔觉得,这里还有一个如何运用“勤”的问题。用得不好,也会“勤”而无功、劳而无获。据报道:英国有一人通读诗书二万卷,却一篇章不会做,一首诗歌不会写。我们有许多搞新闻报道的同志,每天忙着搞采访,晚上挑灯夜战忙写稿,一年四季都睡不上一个囫囵觉,但搞了几年却不见长进.原因何在?“勤”咋就没能补上“拙”呢?看来,“勤”不到点子上.也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力。  相似文献   

7.
这两年,我对上高中的儿子,在学业上的解惑空间日渐萎缩。数理化早在初中时就拱手相让,现在语政外也节节败退。倒是儿子,成了我“五十岁学吹打”,按弄鼠标的老师。尽管我不是一个很传统的人,但这种“父为子纲”亲子关系的“颠覆”,还是会让人感到难堪。读了范敬宜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写的一篇题为《回家问问孙子》的文章,使我感触良多,释然不少。范先生在文中写道:近来和老同志开会讨论时往往会涉及当今某些新领域、新学科、新知识。有时遇到难题,一些老同志便很自然地说:“等我回家问问儿子”,或者“等我回家问问孙子”。开始听到…  相似文献   

8.
这几年,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得肥胖症的人也越术越多,一时竞兴起了一个不小的减肥热潮。在新闻界,么有不少人患起肥胖症来。一些人写稿子,动则洋洋千言,好像短了不过瘾似的。前几天一名报道员写了一篇反映教学改革的消息,全文1500字。寄到编辑部后,编辑可能认为大“胖”了,对它进行了“减肥”处理,见报时只有400多字了。文章“肥胖”的症状有:层次过多。有的文章大一二三套小123,小123里又有①②③。就好像军队的编制一样,一个师下面管三个团,一个团下面又管三个营,一个营下边又管三个连。面面俱到。一个事物往往有…  相似文献   

9.
康熙是1654年出生。就在这年的前一年,顺治皇帝赐予汤若望“通玄教师”之封号,加奉一级。3年后,也就是顺治十四年,顺治皇帝又为汤若望御撰《天主堂碑记》一文,并赐“通玄佳境”堂额。可见,在康熙皇帝玄烨出生前后的三四年间,“玄”字在顺治皇帝的心目中是十分重要的,儿子的名字里带着“玄”字,给洋“玛法”的赐物里两次带有“玄”字,  相似文献   

10.
我的朋友张飚,是国内小有名气的书法家。有一次,我向他求字,他问我写什么,我说就写“少吃长寿”吧。几天以后,他把字送来了,果然写得好,挥洒自如,苍劲有力,呼之欲出。不过,他好像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意思,他把“寿”写得特别大,“少吃长”3个字写得特别小,像是给我祝寿的条幅。其实我的意思主要是强调“少吃”,“长寿”是“少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写评论不能眼睛只盯着大问题、大题材,更要关注与百姓紧密相连的“小”问题、“小”题材。人民日报2004年11月25日第四版登载了陈洪锦写的评论《小巷小路小桥》,就是一篇写“小”的精品。全6个自然段,几乎段段都写到了“小”字。因为这些“小巷、小路、小桥”都是牵动千家万户百姓心弦的“大事情”,太值得论一论了。  相似文献   

12.
写好“豆腐干”新闻重庆市中区委宣传部陈让德常听到一些通讯员说,“豆腐干”新闻没啥写头,写“豆腐干”作用不大。笔者认为,此说欠妥。所谓“豆腐干”,即指短新闻。一般指少则百字左右,多则不超过三五百字。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报纸扩版,...  相似文献   

13.
党报如何才能尽到传播好新闻的职责呢?我认为,关键是要抓一个“新”字,即要集中力量突破“新”,用“新”来带动时效,精练和报道质量,以“新”来带动“短”,带动“快”,带动“活”,当然,写快,写短,写活也是写新的要求,你能够写出好新闻,可如果不讲快,结果新闻就会变成旧闻,人们就不愿意看,如果不写短,动辄洋洋数千写,大量实实践证明,写新闻稿,只要抓住“新”,就可以快,就可以短,稿子就能写好写活。  相似文献   

14.
以前,每当我把稿子送交领导审阅时,领导总说:“小牛啊,文章写得不错,书法还要加强啊!”我知道,领导是批评我写的字像“小学水平”。但何只如此?字写得丑,爬格更慢,资料又难以保存,这已成了我的心病!在领导和文友的授意、参谋下,我用积蓄买了一台新电脑。很快,  相似文献   

15.
北京晚报上有一种“一分钟小说”,人们站着一口气就看完了。由此,我联想到报纸上经常发表的人物通讯。同样是写人,小说可以短到“一分钟”能让人看完,人物通讯能不能也写得短一些呢? 现在一提到人物通讯,人们总把它和“大块大块”联系起来,通常万字左右,一版转二版。要说用三、五百字写一个人物,那就只能算“人物新闻”。似乎人物通讯与人物新闻的区别,就在一个比较长,一个比较短,人物通讯  相似文献   

16.
不知从何时起,国内媒体对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喜欢上了一个“门”字,不论什么新闻,都要强行加上这个匪夷所思的“门”字:什么“艳照门”、“补妆门”、“解说门”、“博客门”等等,最近又出了“牛奶门”。也许写者感觉用词美妙,但对读者来说,这种牵强附会的“创造”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相似文献   

17.
题目写得甜蜜蜜,其实是他太痴迷。痴迷谁?新闻:谁痴迷?两杠三星的长垣县人武部政委赵丙元。读者您说说,他一个人武部政委,抓抓民兵、抓抓征兵就行了,可他倒好,常“大言不惭”地说:“工作出报道,报道促工作”。一套一套的,没治了。27年前,他还不够应征的年龄,就抱着一大堆批满“优秀”的作文本死磨硬缠着接兵干部,扬言“要到部队长才干”,非要人家收他到军营。当时的接兵干部看这“小孩”字写得不错,文章也“马马虎虎”,条件一松,他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嘎子兵”。看接兵干部对他挺“感冒”,这小孩干脆显山露水,当面背…  相似文献   

18.
刘畅 《记者摇篮》2005,(9):46-47
作者送来两篇稿子,一篇“大”的。一篇“小”的,编者留下了这篇“小”的,“忍痛”把那篇“大”的退了回去——提了修改意见,请作者重新写来。很显然,编者退稿之所以“忍痛”,是深感作者为了那篇洋洋几千字的“大”稿肯定费了不少心血——为作者的“吃力”而“痛”。但在编者看来,写这样的“大”稿虽“吃力”却“不讨好”,原因是编者认为它有些“言之无物”。相比之下,这篇《提倡写“羊尾巴”新闻》的“一得”,却很新颖实在,绝无“无病呻吟”之嫌,读来有些味道。由此看来,写论文虽不是“纪实”,但要求文章“实在”却是“通例”。我们在本刊改版时特意设了一个“编采一得”的栏目。就是想让编辑记者把在新闻实践中的“一得”记下来,从实践的“一得”中悟出“多得”来。  相似文献   

19.
媒体执编一忌“唯心歪”,主观武断“想当然”,无中生有乱改写,添秀不成闹笑话。如有位作者写了一篇题为《离休老干部×××当年登上总统府》的报道,原文中没有插上红旗一词,编辑却唯心主观地、想当然地加上“降下了国民党青天白日旗,插上了五星红旗”这一句,殊不知,那时还没有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怎能有五星红旗插上总统府的事呢? 还有一位作者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是一个普通市民,七旬老人”,其实他是69岁,为了用词与普通市民四字时称,故写为“七旬老人”,编辑者又是想当然地把“七旬老人”改为“70多岁”,使作者一下子…  相似文献   

20.
写导语要精练、要准确,这是导语本身的功能所要求的。导语应充当“最扼要、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的角色,才能起到“导”的作用。 勿写细节 常见有的导语写得具体详细。有的300多字的消息,导语用去200多字,导语长过正文,有的导语甚至长达300多字。这些长导语有个共同点,就是把事实讲得很详细。它把消息正文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