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浩如烟海的熟语中与"酒"有关的熟语比比皆是,妇孺皆知,形成了一类别具一格的、成系统的"酒"文化熟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活化石",熟语又是语言的精品,通过对"酒"熟语的研究,使我们了解到古今社会政治、风土人情以及不同时代人们的心理习惯、审美心态和价值观念等等。  相似文献   

2.
“哒”在湘潭县方言中使用十分普遍。它的语法功能、语用特点及分布与“了”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的地方。本文根据“哒”本身显示出来的语法功能,参照助词“了”的分类,把“哒”分为两类,以此探讨它在湘潭县方言助词系统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汉语方言中的副词研究一直是副词研究的薄弱环节。在副词研究中,针对其语义指向进行的研究,有个案研究、组合研究和聚合研究。本文从邳州话的语言实际出发,以邳州方言中的程度副词“直搁”为研究对象,并对其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2005年8月,《超级女声》娱乐节目在中国电视界刮起了一股超级风暴。本文试就这一现象谈大众审美文化在当下所具有的五个表征,透视高雅文化“虎落平阳”的内在原因。同时,剖析大众文化“如鱼得水”背后潜藏的文化虚无现象。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共时的角度分析了现代汉语“有 VP”这一语法现象在句法、语义、语用平面的特点。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了它的发展变化,结合古汉语和方言探讨了“有 VP”的独特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美国语言学家兼翻译家Nidar的“功能对等”理论成为翻译理论领域的主流。该理论现已被广泛采纳并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翻译,它对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士或第二语言学习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分别以词汇、语句和语篇为基本翻译单位,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式、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的异同和两种语言人们的审美和情感倾向性的异同,来探讨翻译中如何运用“功能对等”这一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7.
“工具说”、“权利说”、“资源说”,是语言认知的三个视角,其中,“资源说”最为恰当地为方言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苏州话是一门有悠久历史并仍在被使用着的,具备资源特征的方言。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说明了它的资源价值:作为吴文化资源;作为审美对象资源;作为文化产品资源;作为人文科学研究资源。  相似文献   

8.
在大众文化视野中,“审美狂欢”表达了人们对当代感性文化的认同,而“审美疲劳”则意味人们对当代感性文化的抗拒。解读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审美狂欢”与“审美疲劳”,能够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当代感性文化并为当代审美文化建设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9.
益阳方言中有一个词“把得”,它不能单独使用,只有在句子中充当一定的句子成分时才具有一定的意义和语法功能,本文就“把得”—词在益阳方言中的意义和用法作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茶馆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休闲空间,茶文化与茶馆文化又有着悠远的历史背景和深遗的精神内涵。新的时代赋予茶馆以新的使命,即不仅要具备其原有功能,还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求,这种需求的实现主要依赖茶馆的整体环境及茶具、茶品、茶艺等各要素中所蕴舍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审美活动作为人们审辨美丑、善恶等的精神活动,无时无刻不对媒介语言起着巨大的影响。传媒语言作为媒体与广大受众交流的桥梁,更加离不开时代审美的指导,以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语言艺术是既表时间又表空间,既能再现外部世界又能表现主体情思的艺术,“既有物质文化的特点,又有精神文化的特点”。今天媒介的一切语言都有可能成为艺术语言,关键在于如何审美。  相似文献   

12.
“双语”教学的育人功能体现在,实现专业研究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步提高和有机统一;提高了学生的文化价值判断力,培养适应多元文化的高职人才。“双语”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的几种关系:“语言教学”与“教学语言”的关系;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的关系;教师专业素质与外语素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浅析云南方言的语言变异--"马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结构和社会结构是如此紧密地相连,研究社会结构可借助语言结构,同时提供了一种进行语言研究的途径。在云南方言中,当人们试图用普通话和不同群体的人进行交流时,一些特点迁移进了语言标准,形成了特定的语言变异——“马普”。本文试图讨论云南方言的一些特点,分析了在进行交际过程中形成的不同语言社团及形成不成文合作的背景和原则,折射出操这种方言的人的不同背景和交际圈。  相似文献   

14.
汉字“赋”的语义分属于“政治—经济”和“文艺创作”两个语义场 ,本文讨论赋体语言与作为政治经济手段的赋之间的审美关联 ,认为在中国 ,赋体语言风格已突破了特定的创作手法范畴 ,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文化概念 ,积淀在人们的潜意识中 ,每每让人们在言语的铺排张扬中享受主宰时空排列的神圣 ,拥有世间万物的自豪。  相似文献   

15.
“红色经典”自产生以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化审美和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受到特定的文学生产环境和制约机制的影响,对“红色经典”的指认和重释,在不同时代间产生了重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流行词语"非常+名词"的社会文化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既是社会现象,也是文化现象。对流行词语进行社会文化分析,有助于认清语言变异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多角度、多元化地认识现代汉语变化的轨迹。“非常”一词之所以流行,正是在于它所携带的丰富的社会文化含义,也就是说它包含了人们所指现象的社会观念、文化心态、审美取向与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7.
方言叙事的复兴标志着长期处于压抑状态、边缘状态的方言和俗文化在大众传媒时代,冲破重重压制,在中国的"文化地图上"重新获得了"话语权"。方言叙事与地域经验和民间狂欢化语言的结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坚持包容多元性的地方性经验立场,给方言以良好的生存空间,对保持本土文化的差异化、多样性、生命力以及抵抗外来文化的兼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普通话中的"很"与东北方言中的"老"在各自的语言系统中都是常用的程度副词,在实际语言环境中能起加深说话人语意程度的作用.本文拟在组合功能角度,从"很"和"老"后接形容词、动词成分、名词三个方面比较二者的异同.由于在东北方言中,"老"作为程度副词时绝大多数情况都用于"老……了"这一结构槽,所以本文主要探讨"老"用于这一语言槽中时与"很"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刘洋 《保定师专学报》2009,(5):87-88,129
“墙”作为一种文化象征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和深刻的传统文化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跨文化交际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文化之墙阻碍了我国和世界的交流与合作。探讨“墙”在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的角色以及“墙”语言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和人们的思想特征,进而说明拆除文化之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襄樊方言"VV看"格式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VV看”格式在襄樊方言中大量存在。其中的“V”和“看”有着独特的性质,“VV看”有着特殊的句法功能。这种结构在襄樊方言中的表达效果也值得我们重视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