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肃省档案馆编纂的《天下黄河第一桥》近日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兰州黄河铁桥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更名为“中山桥”。近百年来,它见证了兰州、甘肃乃至西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的发展历史。为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甘肃省档案馆将已登入《中国档案文化遗产名录》的馆藏清代兰州黄河铁桥档案汇编成册,第一次将300多件档案文献公布。全书共分铁桥包修筹备案、桥料转运案、铁桥建设案、铁桥经费案、铁桥使用维护案和附录等六部分约30万字,全面、准确地反映了兰州黄河铁桥建设的全过程,对研究…  相似文献   

2.
简讯     
《档案》2002,(3)
《兰州黄河铁桥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02年3月8日,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组织召开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评审会,按照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入选标准,通过了48件组档案文献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甘肃省档案馆馆藏《兰州黄河铁桥档案》名列其中。《兰州黄河铁桥档案》形成时间近百年,数量多,保存完好,内容完整、系统。不仅详细记录了兰州黄河铁桥从筹备、运料、施工到维修、管理的全过程,而且反映了清末政界官制、案牍文献、金融货币、民间产权、关税征收、外交事务、交通运输、科学技术等各方…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甘肃省档案馆和兰州市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历史见证——兰州黄河铁桥史料展》在兰州市博物馆将举行为期一个月的展览。此次展出的黄河铁桥档案是兰州黄河铁桥从筹备、修建到竣工期间的部分原始档案。这批珍贵的历史文献是省档案馆第一次面向大众展出,旨在发挥档案见证历史、服务社会的作用,同时对  相似文献   

4.
始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的兰州黄河铁桥,又名“中山桥”。它更名于何时?流行的说法是民国三十一年(1942);其实大谬不然。根据最近着到的一帧旧照片,应是民国十七年(1928),为纪念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而更名。 这帧旧照片,现珍藏于甘肃省档案馆。题为《兰州饥民在中山桥乞食状况》,满目哀鸿,景象惨然,反映的是昔日甘肃大灾荒的真实一幕。虽无明确拍摄时间,却隐约透露出历史的鳞爪,等待我们去捕捉轻纱遮俺着的“谜底”。 照片以中山桥为背景而摄。且看,高耸的桥前牌厦赫然在目,其上悬挂着长方型牌匾;名曰“中山桥”,自右横写,魏体榜  相似文献   

5.
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解放军19兵团政治部原摄影股长(后为新华社记者)袁苓、摄影干事肖池,冒着枪林弹雨,随63军突击部队从首义门西侧突破口进城,抓拍了《一面鲜艳的红旗插上太原城头》、《我军冲进“太原绥靖公署”》等历史镜头。顽抗的阎军为了阻止我军前进,放火焚烧了当时的交易所大楼,熊熊烈火蔓延到这条繁华的商业街。我“猛虎连”的战士们奋不顾身,从不断倒塌的房屋里,救出老幼妇孺,把居民护送到安全地带隐蔽起来。这时袁苓、肖池看到一位解放军战士正把一位怀抱婴儿的大娘搀扶抢救出  相似文献   

6.
王艾邦 《档案》2014,(7):41-43
兰州黄河铁桥档案记载:“查兰州黄河建修铁桥一道,统共需用桥价、关税,并津、郑、陕运费,暨甘肃公家预备木杆、麻绳、船支,并一切杂费等项,共合库平银叁拾壹万零贰百贰拾捌两四钱零陆厘贰毫叁丝捌忽。”“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初一日,  相似文献   

7.
春秋佳日,你若有幸来到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兰州,漫步在悠悠白塔山下、滔滔黄河岸边,蓦然,那气势恢宏、嵯峨壮观的“天下第一桥”—兰州黄河铁桥,宛如长虹卧波,定会映入你的眼帘,教你徘徊游赏。当夜幕降临,目睹滨河路上华灯璀璨、火树银花、星桥铁锁,恍觉置身人间仙境,更会使你留连忘返。如今,这座始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黄河铁桥(又名中山桥),像一位走过漫长风雨历程的世纪老人,依旧神采别具,向人们描绘着兰州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作为历史沧桑的见证,她已成为兰州40里黄河风情旅游线上一道最亮丽的风景,成为古老金城引…  相似文献   

8.
始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兰州黄河铁桥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是黄河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物之一,也是兰州40公里风情线的亮点。铁桥建成之初,为使其更加巍峨壮观,又在南北两端各修建一座中华传统式建筑——牌厦。这项画栋雕  相似文献   

9.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省档案馆频频在甘肃备家新闻媒体露面,《人民日报》等一些大报也对省馆的工作进行了报道,一改档案工作与传媒相互隔绝的局面,令人耳目一新。从创办现行文件查阅服务中心,到首次将兰州黄河铁桥档案公开展出;从配合纪念“九·一八”事  相似文献   

10.
方荣 《档案》2015,(3):35-37
从历史事实看,兰州黄河铁桥的创修及其成功,应归功于彭英甲。因为,创意是他提出来的,经费是他进行榷务改革后增收的四十万两白银中筹集出来的,事情是他带领起一班人干的,困难是他想办法克服的,对外交涉是他亲自出面斗争获胜的,达到了事必恭亲的地步。不过,说真的,彭英甲还真没有把修建兰州黄河铁桥成功看得多么重要。因为,他更看中他要在兰州兴办的整个实业,至于兰州黄河铁桥,他  相似文献   

11.
一大约是在清末的某一天,一位到兰州游历的外国人面对黄河水道上五辆一组庞大的水车群,摁下了照相机的快门。他把这幅照片做成了一帧明信片又寄回了他的国家。有意思的是,时隔一个世纪,有个叫王佳楠的中国人,又从国外的街边小摊上把它买了回来,并出版了一部《明信片清末中国》,这幅水车的照片分别刊登在封面和书的首页上,我们才有幸见到当年古老水车的模样。其实,这原来是十辆一组的水车群,就在今天兰州的黄河南叉道教场河一带而小地名原来叫“十辆车”的地方。十辆水车连成一组,伸向河心,“并排添设,如同十指”,因水车“遇旱则水落而车悬空…  相似文献   

12.
最后一次“跑反”诸葛亮没有设过“空城计”,这故事是罗贯中妙笔创造,谭富英们唱出名的。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同志确实设过一个“空城计”,并亲笔写新闻,吓退蒋(介石)傅(作义)军。当时《人民日报》正在“空城”中,搞了最后一次“跑反”。 1948年秋末冬初,蒋家王朝的寿命屈指可数了。东北解放战争已近尾声。华北我军围攻太原、解放包头。华东我军解放济南。西北我军在陕(西)中战役歼敌3万,进迫西安。中原我军解放郑州,再克开封。“蒋介石傅作义穷极无聊,派遣第94军及若干骑兵,采取所谓攻心战术,沿平津线南下,企图冒犯石家庄一带。”当时以及事后,许多人都说这是它的一次回光返照。  相似文献   

13.
基层是我军各项工作落实的终端,战士是我军各项工作的基点和起点。作为我军政治工作重要载体和阵地的解放军报,就应该把基层作为自己的重要服务方向,把战士作为自己关注的主要目标。让我们欣喜的是,解放军报已告别一度出现的“离兵”现象,采取了“零距离”接近战士的策略,开设了一些充分关注基层、热情为战士服务的好专栏,其中包括《战士视点》这个深受好评的专栏。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4.
1930年7月下旬,彭德怀、滕代远等趁蒋桂军阀混战之机率刚组建的红三军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占了湖南省会长沙,第二天便接管了长沙《国民日报》的所有设备,创办了我军历史上第一份也是同时期唯一的铅印大报《红军日报》。由于敌我力量悬殊,红三军团于8月5日主动退出长沙,《红军日报》也因此而终刊。  相似文献   

15.
1949年6月间,《晋绥日报》社的同志走下吕梁山,奉命到山西临汾集训、待命。接着“一分为二”,一部分随彭德怀、贺龙指挥的第一野战军,向大西北进军;一部分随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第二野战军向大西南进军。我被分配到二野。分配到西南的同志,随军先在湘西北集中。11月1日,我军开始采用大迂回、大包围的部署,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动作,突然向川、黔挺进。11月15日,攻占贵阳市,11月30日解放重庆。 1949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西南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了。千万读者奔走相告:“《新华日报》回来了。”组织上决定我负责西南《新华日报》城市组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1949年6月间,《晋绥日报》社的同志走下吕梁山,奉命到山西临汾集训、待命。接着“一分为二”,一部分随彭德怀、贺龙指挥的第一野战军,向大西北进军;一部分随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第二野战军向大西南进军。我被分配到二野。分配到西南的同志,随军先在湘西北集中。11月1日,我军开始采用大迂回、大包围的部署,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动作,突然向川、黔挺进。11月15日,攻占贵阳市,11月30日解放重庆。 1949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西南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了。千万读者奔走相告:“《新华日报》回来了。”组织上决定我负责西南《新华日报》  相似文献   

17.
上个世纪初叶,地处我国大陆腹地的兰州,地瘠民贫、风气不开、经济落后、时办甘肃洋务总局、兰州道彭英甲,是一个具有开放意识的洋务派人物彭英甲讲求新政、政见开明,曾向陕甘总督升允建言修建兰州黄河铁桥一案。升允查悉:兰州乃西北交通要道,“由甘省至宁夏、甘、凉各郡及赴新疆伊犁等处,凡西北大路往来者,一切官商行旅,皆须从此经过”。然兰州城北滨临黄河,每年春夏,向以船搭浮桥供车马之往来。“入冬经冰凌冲激,则浮桥辄断,又设渡以济之。迨腊月河水坚凝,船不能渡,改由冰上行走,土人称为冰桥。至开春冻解冰销(消),复估…  相似文献   

18.
今年6月,王建民军事摄影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览厅里,悬挂着反映我军面貌的各种题材照片一百一十六幅,其中绝大多数是对越自卫还击前线的战地新闻照片。这些作品吸引了首都新闻摄影工作者和广大观众。一位女摄影工作者面对这些照片泪流不止,她说:“我看到了真正的战地新闻照片,发现了新闻摄影的魅力所在。”在留言簿上,几位大学生写道:“拍好‘最可爱的人’的人,也是最可爱的人。”来自云南边防的战士们写道:“军功奖章也有你一枚。”  相似文献   

19.
罕见的阵地防御战 1951年夏秋季的防御作战,我军虽然取得了很大胜利,但在敌人密集的炮兵、坦克、航空兵火力的猛烈轰击下,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实践证明,仅仅依托一般野战工事,是很难有效地保存有生力量,进行持久防御的. 在夏秋季防御作战中,战士们为防炮、防炸弹,在山上挖了一些"猫耳洞".后来,又把这些"猫耳洞"挖深,把两个洞连结起来,形成一个"U"形地下坑道.敌人打炮时,战士们就进去隐藏;敌人步兵接近时,战士们便冲出来杀敌.这是朝鲜战场上坑道工事的雏形.  相似文献   

20.
军事新闻名篇《桌上的表》是怎么问世的﹖3月上旬,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采访了《桌上的表》的作者张明老将军。张明将军是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著名的解放洛阳的“洛阳营“营长、全国战斗英雄。今年77岁的他,因病住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里,说话不便,但我们还是设法采访了他。1948年3月,时任华东野战军3纵8师23团1营营长的张明,受命带领全营突击攻打洛阳。战前,纵队的《麓水报》和新华支社都约张明写几篇反映我军攻打洛阳的稿子。3月11日晚5时40分,随着陈士榘将军一声令下,我军发起总攻。张明率领官兵猛攻“固若金汤“的洛阳东门,摧毁了敌人一道道围墙、战壕,占领了城楼。当晚我军胜利进城。随后,经过两天两夜的巷战,彻底解放了洛阳城。战斗总结时,营里召集各连干部开会,汇报完成任务和遵守城市政策、纪律的情况,张明主持会议。他一边听,一边在小本子上记,脑子里自然也在考虑写稿的事。3月15日下午,部队撤离洛阳,执行新的任务。张明骑在马背上,又想起写稿的事。他想写一篇大一点的战斗通讯,全面反映解放洛阳战斗中战士们英勇杀敌的事迹,可没有大块时间坐下来。他又想,部队进城后遵守城市政策、纪律不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本子上记了几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