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娱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样不容忽视的一个现实问题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催生了很多新的产业,这些新产业的出现,对原有传统产业的发展必然会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作为文化产业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出版业,就面临着这样一个现实问题,网络出版业的诞生,引发了整个出版行业的高度关注,并带来了对传统出版伦理的挑战与影响.  相似文献   

2.
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网络出版的出现对出版业产生深刻的影响。网络出版不是传统出版的翻版,也不是传统出版物的电子化出版。不论是传统纸质出版还是网络出版,其产业本质是一种版权产业。出版业经营在本质上是一种版权,出版活动是由著作权衍生的经济活动,出版产业是以版权要素为核心提供精神产品的私权交换和商品交易。  相似文献   

3.
10月23日,2008全国出版业网站年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年会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办,中国出版集团荣誉主办,《出版参考》杂志社、中国版协电子与网络出版工作委员会承办。2008全国出版业网站年会以“网络提升价值、创新推动发展”为主题。来自上海、重庆、四川、江西、山西、浙江、内蒙古、海南等省市新闻出版局、出版集团和报业集体的领导及嘉宾出席会议并围绕主题进行了演讲和分组讨论.就出版业网站建设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当前,正在出现的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给出版产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使出版产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即来自数字技术的挑战。网络出版正在改变出版的形态。有人把它看作是继造纸术、印刷术之后的第三次书业革命。正像人类历史上蒸汽机和电力的发明曾经改变世界一样,数字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正在使世界发生根本性变化,一个全面“E”化的时代正在来临,出版业也不例外,而且出版业被认为是受网络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因此,冷静分析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关系,找出它们不同的运行范式,对出版业的进一步发展就显得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5.
网络出版的优势及其引发的变化、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快速发展的网络出版 ,一方面源于网络自身的优势 ,对传统出版业提出了挑战 ;另一方面也给出版业带来了空前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6.
文化强国建设中,出版融合成为新闻出版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传统新闻出版业要通过出版传媒融合、与数字出版融合、与文化娱乐业融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国际话语权,提升网络传播领域的文化品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贡献。  相似文献   

7.
"出版业应该布局移动互联网平台,从简单信息发布向网络出版应用平台发展"。在12月17日结束的2010全国出版业网站年会上,方正电子数字出版业务部总经理刘长明如此呼吁。作为传媒出版领域领先的技术提供商、服务商和集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网络出版业也取得了迅猛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网络出版业产值在整个出版产业产值中所占比例逐年提高。网络出版因具有出版形态多样,出版周期短,信息量大,阅读、检索便捷,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等特点,已经成为读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相似文献   

9.
以出版业数字化战略视角,分析出版业数字化战略的两个方面,即出版产业数字化战略与出版事业数字化建设、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与作为独立业态的数字出版;探讨"三个关系",即出版业数字化战略与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数字出版的关系,得出出版业数字化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的基本判断."十四五"期间,数字出版的意识形态属性将更加凸显,数字出版将体现出产业体系智能化、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特质,数字出版的市场调节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将更加健全.  相似文献   

10.
王尚 《出版广角》2013,(23):76-77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数字媒体的不断出现,媒介融合的出版时代已经到来。与此同时,出版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与产业发展不均衡现状并存,保持出版业的生态平衡及建立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日益关注的问题。文章基于媒介融合时代的特征,在分析我国当前出版生态现状的基础上,对保护出版生态平衡和维持其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正推动传统出版业进入新时代。文章从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出版业的应用分析出发,对人工智能与传统出版业相融合的应用现状、应用探索等做出具体分析。面对人工智能对传统出版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应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传统出版业融合发展新平台——出版产业大脑的建设,以实现出版产业的创新产出和转型发展,推动出版业向更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杨毅 《现代出版》2013,(6):38-40
新世纪以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迅猛。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融合发展有助于整合产业资源,有助于我国出版业转变发展方式,是我国出版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姜冬红 《新闻传播》2012,(6):150-151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出版业正不断向数字化方向转变,网络出版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引人关注。虽然以传统媒介为代表的纸质图书的发行仍在当今的出版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网络出版以互联网为依托进行的全媒体出版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有力挑战。本文从网络出版的形成、特点入手,探讨网络出版对传统出版的冲击。  相似文献   

14.
翁昌寿 《出版科学》2007,15(5):35-37,16
出版业的发展经历了两次飞跃,第一次是商业出版的形成,第二次是现代出版产业的形成.商业出版出现的背景是大众阅读市场的形成、版权保护的完善.商业化使出版摆脱为宗教服务的狭窄范围,以市场销售作为出版业发展的赢利模式;国际出版市场的形成,在出版企业、出版资源配置、出版利润、出版技术等方面,使出版业产生了第二次飞跃.这两次飞跃都是历史性的,第一次使出版业得以成形,第二次则培育了现代出版业.  相似文献   

15.
“全国出版业网站年会”将于今年10月23~25日在北京召开,年会上将发布((出版业网站建设与创新调查报告》及出版业网站60强排名,1900余家网站入围及在线投票启动出版业网站联盟成立仪式同时举行。本届年会在新闻出版总署相关司局的指导下,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办、中国出版集团荣誉主办,《出版参考》杂志社、中国版协电子与网络出版工作委员会联合承办。会务秘书处设在出版参考杂志社。  相似文献   

16.
杨驰原 《传媒》2005,(7):4-8
2005年7月8日,首届数字出版博览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标志着我国数字出版直会大幕开启。国家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科研机构、出版单位、数字出版相关企业、国外知名数字出版厂商的代表共聚蛊会,在“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会议主题下,展示国内外数字出版先进技术和成果,研讨中国数字出版发展的问题与出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很多产业的发展,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在电脑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与应用方面,我们抓住了发展机遇、几乎与发达国家同步。枝术的进步和网络的广泛应用,铺就了一条数字出版的高速路,而我国数字出版业却始终在高速路外的辅路上行走。如何认识产业发展的现状,破解产业发展的难题,使产业得以健康快速发展,是我国数字出版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本届博览会主旨所在。我们认为,本届盛会是我国数字出版业驶入高速路前的盘整,对我国数字出版业的发展,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将引领我国数字出版业驰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17.
现代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我国出版业收获了巨大的发展前景。然而数字出版产业的出现,在加快我国出版产业发展进程的同时也为传统出版产业带来了冲击。本文主要探讨新媒体背景下我国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创新对策,旨在为传统出版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傅勤奎 《新闻世界》2011,(5):223-224
数字出版是基于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条件下的一种新的出版形态。数字出版是出版业的发展在技术层面上的体现。本文从传统出版业变革、出版业的竞争、出版业的赢利模式等角度探讨数字出版内容及其服务在整个数字出版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数字出版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出版业宏观调控中的经济手段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出版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国家对出版业的宏观调控应逐步加强经济调控手段,这既符合产业化运作规律,也便于中国出版业与世界出版业接轨。一个国家的出版业宏观经济调控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出版业宏观经济调控的职能、出版产业政策和出版经济管理手段。出版业宏观经济调控的职能体现了政府在出版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而出版行政部门如何制定出版产业政策,如何运用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体现了国家对出版产业的导向作用。更重要的是,国家可以运用这些经济政策和手段建立更有效的出版业宏观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20.
美国两大网络出版商赢利模式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国内外,许多出版商都进行了网络出版的尝试,其中有些网站在经历了最初的试验后以失败告终,而有些网站却以其独特的经营方式、完善的服务和雄厚的资金实力渡过了试验阶段的考验,并开始获得利润.美国网站Iuniverse.com和Xlibris.com就是成功的网络出版先锋,前者是美国最大的零售书商巴诺书店和风险投资商Warburg Pincus控股投资的网络出版技术提供商,后者是兰登书屋投资的网络出版和销售网站.作为出版业与网络相结合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的代表,这两个网站在服务模式、收入模式、网络出版理念等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可为我国网络出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