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卷首语     
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愉悦和享受,如一杯茶,如一首诗,如一杯酒,如一首歌。但阅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当今这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里,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存在,人们对阅读的本质似乎淡漠了。朱永新教授曾经说过:  相似文献   

2.
钱理群教授说:“中学语文阅读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这里强调到了一点,那就是阅读的品位。让那些优秀的作品培养一个人的底蕴,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心灵,进而对一个人的人生旅程起一种导向作用,这才是阅读的本质。然而,遗憾的是,快餐文化和消闲阅  相似文献   

3.
埃及人阿巴斯.阿卡德说:"阅读——而不是别的,可以给我比一个人生命更多的生命。"他把阅读看成是一个人个体生命的扩展。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使自己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4.
埃及人阿巴斯.阿卡德说:阅读——而不是别的,可以给我比一个人生命更多的生命。他把阅读看成是一个人个体生命的扩展。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使自己茁壮成长。而  相似文献   

5.
陈星 《新课程研究》2010,(3):148-149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从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读者和作者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呢?《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中指出,“教师是文本与学生的中介”,强调教师“决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地位。由教师预设好结论,  相似文献   

6.
阅读是促进一个人心智成长的重要途径,是一个人心理成长和精神成长的重要方式。阅读过程其实是阅读者体验、领悟文本精神内涵及作者精神世界的心理诉求过程。而建构在阅  相似文献   

7.
尹达 《教师》2014,(14):1-1
正教学是事业,教师是事业的成就者;教学是科学,教师是科学的探索者;教学是艺术,教师是艺术的创造者。并非每个教师都能成为教育家,但每个教师都能成为具有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好教师,读书、反思和实践,是锻造好教师的有效途径。读书,使教师成为智者。朱永新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人的阅读  相似文献   

8.
现代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因此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  相似文献   

9.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小平 《时代教育》2006,(12):69-69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语文新课程的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生命个体的精神成长需要高品位阅读的滋养。可见,阅读对一个人生命成长有着怎样的重要性。为让课外阅读能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充实其精神生活,我校开设了校本阅读课程,从激发和培养阅读兴趣开始,努力营造学校、班级和家庭浓  相似文献   

11.
阅读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阅读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前提。数学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培训学生的数学阅读素养,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理解数学本质,提高阅读技能,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学科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著名哲学家、作家周国平说:"我相信许多人在回首往事时会和我有同感:一个人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读书,相比之下,课堂上的收获显得微不足道。"[1]人有两种成长,一种是躯体的成长,一种是精神的成长。躯体的成长靠的是食物,精神的成长靠的是阅读。一个人的人生的质量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精神的质量。要使一个人的精神长期处于一种饱满、奋进、愉悦的状态,除了一小部分需要食物的保证,绝大部分是由阅读来提供"能量"的。因此,采取"立体"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全方位、多角度地引领、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最终让学生养成自能阅读的良好习惯显得尤为重要。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良好的阅读环境,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情绪、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校园阅读环境的创设上我们花了一番心思。  相似文献   

13.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相似文献   

14.
人文知识不是人文素养,只有当知识渗透到一个人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应从抓阅读开始,让阅读成为他们的主要的生活方式、生命存在方式;通过文化的传承。进行意义的引导,学生在意义的追寻中实现自己,完成从自然人到文化人、由自在的人到自为的人的精神蜕变。这是在教育中成长的本质。喜欢思考“大”的问题,包括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中学生思维的一个特点,应该竭力保护和引导。  相似文献   

15.
阅读伴随着一个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正>一、为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1.个性化阅读是为了拓宽阅读面,开阔学生眼界,打下学生精神的底子。首先,阅读是对一个人精神的启蒙,也就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打下精神的底子",阅读能够帮助我们修正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一个人变得有修养起来,变得丰富起来,变得智慧起来,变得高贵起来,变得富有同情心,阅读是一种摸得着的途径,因为阅读是一种和作者、作家对话的过程,是和有经历的人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一个成长的生命来说,十分宝贵!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一个不读书的人是一个缺少精神力量的人。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论述过:“如果把精神成长与躯体成长做个比较的话,躯体的成长更多是受遗传和基因的影响,个体的精神成长却不完全依靠基因和遗传,而与后天阅读息息相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一年平均每人是64本,而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现在,是一个浅阅读与碎片化阅读占主流的时代,在公共场所不乏看到大众都凝视着手机,但电子阅读更多的是聚焦于网络小说与短小的心灵鸡汤,而真正滋养一个人心灵成长的是深度阅读。面对阅读的缺失,学校积极行动,无论是整体的阅读工程,还是小教室里的“微阅读”,都旨在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提升学生的精神涵养。下面,我们分享两所学校的有益做法。  相似文献   

19.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6,(78):26-27
本文首先讨论在更深层次上认识阅读本质的必要性,而后从四个方面具体讨论阅读的本质:意义在阅读本质中处于中心地位;阅读的本质在于理解,而理解是读者积极主动参与意义建构的心理认知过程;对阅读本质的考察离不开对作者和文本的考察;阅读过程是一个读者、文本、作者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