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因其丰厚的文本质地、深邃的思想内涵和背离传统的叙述方式一直吸引着众多的研究者。过去30年中,这部作品的政治倾向始终是学者研究的焦点。人们就这部小说反映出的殖民主义思想抑或反殖民主义思想争论不止。但这些研究多从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或文本中的话语入手,阐释这部作品的政治倾向。本文试图从作品的叙述层面入手,分析小说中人物马洛和叙述者马洛之间,以及叙述者马洛和作者康拉德之间的距离,进而揭示了作者康拉德的反殖民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
康拉德的殖民地叙事把作为西方“他者”的殖民地当做一面镜子,以西方殖民主义者在殖民地的所作所为,揭示西方殖民主义话语在西方殖民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对西方人的深刻影响,反映西方文明自身存在的缺陷。在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西方殖民主义的同时,康拉德也暴露了自身所受西方殖民主义话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小说《黑暗的心》讲述了马洛非洲之旅伴随下的精神之旅,在东方主义和殖民地权力话语理论考察下,该小说透露出后殖民主义意识。通过马洛的所见所闻,作者康拉德呈现了被西方殖民者丑化后的非洲殖民地——东方世界——的一个影子,以及当地黑人妇女被剥夺话语权的境况,同时,康拉德还通过马洛的所思所感,进一步消解了西方对东方的种种谬误,并展现了失语的殖民地妇女寻求走出沉默的渴望。  相似文献   

4.
康拉德的<黑暗之心>是现代英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涉及海外殖民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能看到他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扩张所进行的无情谴责,但是小说中流露出的殖民话语和殖民意识为殖民主义者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5.
方菊华 《文教资料》2008,(27):24-27
英国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作<黑暗之心>,是现代英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涉及海外殖民的小说,它蕴涵的殖民主义和反殖民主义话语一直是评论家关注的热点.本文拟通过分析作者在与读者的理解互动中所采用的话语人际意义手段,深刻揭示文本蕴涵的殖民主义意识和种族优越感.  相似文献   

6.
该论文主要是讨论了《胜利》这部小说中的西方人的形象构建,东方人形象的构建以及作者对中国人“王”的话语权的剥夺三个维度来分析康拉德的后殖民意识.通过这三个维度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康拉德传统的欧洲中心意识和白人至上的后殖民意识.最后笔者对康拉德的后殖民主义意识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试探性的分析:主要是由于特殊的国际历史背景以及康拉德的欧洲中心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从后殖民的理论视角解读康拉德的小说《吉姆爷》,特别是透过对文本中有关东方主义话语的分析,进一步理解康拉德作品中的种族优越感。同时,揭示出主人公吉姆的死预示了西方帝国文化衰落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王华勇 《文教资料》2006,(26):65-66
诸多理论家对约瑟夫·康拉德及其名作《黑暗的心脏》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进行了批判,认为康拉德是种族主义者,也是殖民主义者。笔者解读了小说文本和康拉德的人生经历,进行了批判之批判,并得出结论:康拉德不是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御用文人,而是真正的反殖民主义战士。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文学批评界就康拉德对殖民主义到底持何种态度众说纷纭。本文试图从殖民者角度出发,结合黑格尔、拉康关于"自我"的哲学理论,分析康拉德作品中白人殖民者形象。在他的小说中康拉德通过描述西方殖民者在殖民地的所作所为,指出殖民主义进程不仅给殖民地人民造成灾难性的毁灭,而且反过来让西方殖民者在权力和欲望下不能自拔。他们逐渐暴露出人性最黑暗的一面,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深渊。西方社会的白色神话由此遭到了彻底的颠覆。  相似文献   

10.
生活在世纪转折点的康拉德从西方殖民主义的残酷观实中隐约地感到西方文明中的非理性因素,写出了其代表作《黑暗的心》;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戈尔丁的幻灭感要比康拉德强烈得多,因而表现在他的《蝇王》里的是对西方文明的赤裸裸的绝望情绪。这两部跨度为50多年的小说包含着作家饱经沧桑的人生体验和强烈的幻灭意识,融汇了作家对生活的反思和批判,在思想上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在艺术上,两位作家都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相似文献   

11.
后殖民主义理论是西方理论家对殖民地话语的研究。后殖民批评话语的出现。是西方理论界首次把非西方的文化事实作为理论研究的主题并形成热点,使西方中心理论在全球化跨文化语境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一点上。后殖民主义理论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但后殖民理论家远非超然于西方传统价值体系之外,带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后殖民主义的出现及其对西方文化影响的批判性反思,为非西方史学或第三世界历史学与自身的决裂提供了一种途径和强大的理论后盾,它不断地强调历史与文化的本土性、差异性和特殊性,旨在重构非西方地区、边缘和他者的历史。西方近现代史学的一些重要特征都受到了来自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影响和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3.
国际性的后现代化思潮势衰之后,西方后现代哲学精神并没有从而减弱其复杂的影响,相反,却仍在继续扩展之中。据初步考察,近期以来的后现代哲学精神,一直在向西方社会科学领域广泛冲击和渗透,同时,还在后殖民主义化理论中变应着,又对马克思主义学派引起理论解构反应,并在女权主义中有力地表现着,而后现代哲学本身内部的交流则呈现为互动变异之态。因此,对于西方后现代哲学精神的近期动态仍有给予进一步关注和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一种十分被动的历史境况中发轫的,是在一种双重困境的夹击下艰难前行的:一方面,西方的现代文化占着强势地位,另一方面,封建主义农业文明形成的强大的皇权和顽固的农本思想根深蒂固。传统和现代的拉力使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话语言说常常扭曲变形,处于尴尬的状态。全盘性反传统就是20世纪中国最尴尬的话语表达。这种尴尬的话语表达实质上也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尴尬行状的话语表征。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后殖民主义风靡台湾,引发了一股台湾后殖民主义思潮。在邱贵芬、陈芳明、廖朝阳等后殖民主义批评者的影响下,后殖民思考成为台湾文学研究中的普遍现象,台湾儿童文学的后殖民理论研究也日益兴起。台湾儿童文学界先后出现了以蔡尚志为代表的"去中国"派;林文宝、邱各容为首的"抵一切中心"派;杜明城的"去西方中心"派。以上三种理论学派基本构织了后殖民视野下的台湾儿童文学研究的面貌。  相似文献   

16.
自后殖民主义思潮兴起以来,很多西方经典名著被重新解读。文章用后殖民主义批评的角度对童话故事《小黑人桑宝》进行分析,发现文本中潜藏的文化殖民思想,被改写的东方文化及在西方语言、文化渗透之下东方面临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7.
马丁.卡诺伊立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视角,借用帝国主义、后殖民主义和依赖理论等,系统地阐述了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教育与国家发展的相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古代是教学语用学思想的孕育和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教学语用学思想的雏形已基本形成,主要包括注重教学话语使用、强调教学话语理解、重视教师理解学生等方面的内涵,并为教学语用学在近代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短篇故事《告诉我杀谁》中,奈保尔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前殖民地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在这种环境下的身份求证过程。本文运用当代后殖民文化理论,以文化身份的视角,通过分析主人公追寻自我文化身份到迷失自我的过程,探讨了这些前殖民地人面对西方文化的侵略和渗透,在文化归属问题上的困惑和迷失,揭示出放弃本土文化而一味追求西方文化不仅不能给自己带来一个新的身份,反而会导致人格的分裂和自我身份的迷失。  相似文献   

20.
Stalnaker一直致力于从共识视角研究预设,并且重视共识这一概念。Stalnaker将共识的含义做了修改,包括说话者话语中预设的内容,尽管该内容此前可能并非是交谈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按照修改后共识的定义,一些预设显得很强势(或说牵强)而更像是声称。在文章中对声称的性质做了更深入的讨论,证明这样一种错误的直觉:预设的信息不需要声称;声称的信息不能被预设,即我们可以预设新信息,并且可以声称旧信息。预设是说话者建立在说话者对会话双方共识的预期的基础上的,研究预设不能过多的关注语言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