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唐代古文家韩愈在《进学解》中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意思是:对于记事的书一定要抓住它的要点,对于立论的书一定要探索它的深奥道理。其实,韩愈的意思未必是这样机械,将两者截然分开。我们可以把这两句话理解为互文,即记事的书和立论的书都要既提其要又钩其玄,不过有时有所侧重罢了。 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一、片言居要,散点察微 如下面这段文字  相似文献   

2.
韩愈治学,不仅以“勤”著名,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中概括了一句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而且还十分讲究治学方法.他在《进学解》里写道:“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这就是说:读书,不仅要看,要读,要想,而且一定要勤动笔头,勤记笔记。学习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书,  相似文献   

3.
概括,就是韩愈所说的“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这里“提其要”、“钩其玄”就是指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用简洁明晰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内容。阅读方面的概括能力包含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语段内容和层次的概括,全文中心的提炼等等。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能扣住文章内容的特点去设置问题,让同学去思考回答,可以开拓他们的思路,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达到提高他们概括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文本综合法     
每读过一个文本之后.大都会在记忆里留下一些印象,这印象也可谓整体的感知或把握。但若停留于这个层面.显然是不够的。换言之就得在进一步的解读中,有所综合。关于综合.前人多有论述。比如韩愈在《进学解》中就说过:“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相似文献   

5.
唐代韩愈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读一部书,要善于把握各部分的内在逻辑,从而提出纲要,钩出其精义.从哲学意义上说,也就是要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读书上,特别是在文科的学习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以政治学科必修模块4《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为例,谈一谈如何提要钩玄——理清"理"和"序".  相似文献   

6.
唐朝著名古文大家韩愈在《进学解》中写道:“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这里所说的“记事者”是指史书,即叙事性文章;“纂言者”是指学术论著,即议论性说明性的文章。韩愈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即提要钩玄法。它适用于一切文章的阅读,尤其适合高考卷中的社科类自然类科技说明文科技论文以及叙事性散文的阅读答题,是高考阅读训练必不可少的行之有效的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提要钩玄,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增强概括、分析的能力,从而真正快速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那么,在阅读中如何运用提要钩玄法?在运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7.
历史是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 ,教学优劣首先取决于对知识的掌握。韩愈在《进学解》中说 :“记事者必提其要 ,纂言者必钩其玄。”“提其要”、“钩其玄”就是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抽象、概括、归纳、总结 ,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 ,既便于记忆贮存 ,又便于应用时随时提取 ,也有助于从宏观角度上把握历史 ,提高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体系 ,谈点自己粗浅的看法和做法。一、建立中学历史知识体系的基本方法(一 )引导学生分析建立历史知识体系的总体思路《考试说明》中能力要求的第一个方面“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包括…  相似文献   

8.
所谓“宏观学习法”,就是在学习中从全局着眼,根据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把握其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的方法。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一文中也提出:“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这里所说的“要”即指“要领”、“纲要”,“提其要”就是要把知识的精要提纲挈领地抓起来;“玄”即指“奥妙”、“意旨”、“钩其玄”就是把概念与概念、概念与原理、原理与原理之间深邃、微妙的联系揭示出来。韩愈的话实质就是告诉人们:在批阅各种著作时,都只有从宏观出发,了解知识的全部结构和内在联系,才能使相关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给予科学的把握。  相似文献   

9.
一、带题求解法:带上渴望解答的问题去读书,就好象给你的思想安上了一个钻头,不致泛泛而读,空无所得了。二、交替阅读法:大脑皮层是分区接受信息的。如果文理书交替阅读,相应区的脑细胞就会得到轮换休息,读书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了。三、钩玄提要法:韩愈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读书就要通观全篇,反复琢磨,融会贯通,然后提炼出文章的主旨,这会加  相似文献   

10.
课文撮要,就是集纳、提取课文的妙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说“穿插引进”是为了“引进外资”、丰厚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的话,那么,课文撮要就是进行阅读理解的“精兵简政”,培养学生高层次的阅读技能和思考能力。   提到“课文撮要”,我们可以想到韩愈的“提要钩玄”读书法:“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意。”我们又对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一些遗憾:在中学语文课的日常阅读教学之中,很少见到用“课文撮要”的方式设计教学方案、结构教学步骤的教例。   “课文撮要”的教学设计不大同于阅读及写作教学中的复述、缩写。其…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历年注《庄》者对《齐物论》的题解 ,按照注者理解的角度不同将其分为三大种六小类 ,然后分别分析“论”、“物”、“齐”三个字 ,认为庄子“齐物论”之本义应为 :以“道”齐物  相似文献   

12.
《孙子兵法》中的有些文字历来解释纷纭,这也导致了对孙子某些思想的不同阐释。孙子讲"称胜",既体现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又体现了量敌制胜的思想。而"军食"应该是"军"和"食",即军队的人员总数及其配备的各项物资和粮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英语翻译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列举十例,说明要达到“信、达、雅”,译者需具有主、客体两种语言、文字的相当的功力,掌握某一词汇、短语的各种解释及用法,根据上、下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把握其特定的语义。  相似文献   

14.
汉语有“九多一少”:字数多(五万多字),形近字多,同音字多,同音词多,异体字异形词多.多音字多(有的字甚至有八种读音),字的笔画多(最多的有64笔),字的义项多,不少词的释义多.由于人们频繁使用电脑,书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汉语正遭受着三方面的侵蚀:一是网络语言中出现了大量生造词语;二是“新词酷语”中存在很多不规范现象;三是英语在蒸笼里坐、母语在冰凌上强卜的冷热不均现状。致使许多人对汉语越来越生疏,报刊、书籍和电视屏幕中频频出现别字。该文对编校中容易忽视的别字举了一些实例,并对别字“顽疾”的病因、诊断技巧、治疗方法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邶风·静女》中对"静""爱""彤管"的考辨说法众多,但仍可作新解,即"静"可同"婧",两者为异体字,一指纤弱苗条,二指有才能。"爱"可通"暧",指昏暗不明貌。"彤管"作妇女所用的针筒更为恰当。此外,诗歌中女主人公的身份亦可推断为王侯深门中的大家闺秀,主题思想也由此可判定为是一首大胆追求自由爱情的恋歌。  相似文献   

16.
关于字形对训诂的影响在各种训诂学著作中都有所论述。而关于训诂对字形的影响的论述却并不多见,可见这个问题还没有引起学者足够的重视。从字形对训诂的影响与训诂对字形的影响两个方面分析,可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训诂和字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老学庵笔记》是陆游晚年所著的笔记,文中有许多意义不见于权威字典、辞书,或虽见于字典、辞书,但不准确的词语,对这些词语加以系统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补充权威字典或辞书在释义不确、义项不全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孔子闻《韶》而"三月不知肉味",对此记载的理解历来争议不断,大致可分为审美与政治这两种解读方式。这些解读忽视了"肉"、"齐人称之"这两处文本的重要性,故而各执一词,没有做到全面透彻地理会此段文字、进而理解闻《韶》言行的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明清白话小说词语例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目前收录词语最多、释义最全的《汉语大词典》没有收录而在明清白话小说中较广泛使用的词语若干条进行解释,或对《汉语大词典》收录而释义不全或释义有误的词语进行补释或订正。同时列举了《汉语大词典》收录而例证晚于明代的词语数条。  相似文献   

20.
朱熹的《诗集传》是从南宋至今广泛流传的《诗经》注本,其中在词语的训释上较前人多有发展。但千虑一失,智者不免。其训释仍多有可商榷之处。现从中找出数例,并在前人对《诗经》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各种训诂材料的基础上谈谈个人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