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媒体时代图书馆立体阅读推广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时代,阅读推广模式多样化。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立体阅读的特点,列举了立体阅读在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应用和发展现状,倡导立体阅读推广新方式,开启立体阅读新时代和读者阅读推广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刘玲 《传媒》2021,(11):78-8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相遇,新技术深入影响传统文化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生趣和新生命.本文以国家典籍博物馆馆藏甲骨文为契入点,紧密结合数字时代特点,探索甲骨文IP"数字化创作+云推广"设计开发与推广模式,创新专题博物馆馆藏经典藏品的文化传承和传播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论述了在新的档案管理模式下,高校档案收集方式应由传统方式向传统方式与新的收集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以加强档案库藏资源建设,扩展服务领域,推动高校档案工作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更依赖于各类信息。对于设计人员来讲,他们需要随时随地通过简便的方式就能够快速查寻图纸上的各类信息。而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网络时代人们对信息查询方式的需要。同时也极大地制约了档案工作的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是以手工整理、手工检索为基础的。服务方式是单一的,而在信息时代,利用对信息的需求是立体化的。要求信息查询实现远程传输和快速检索。天津市园林规划设计院作为园林规划设计单位,2001年底,开始试用“易图”软件  相似文献   

5.
从MyLibrary到构建知识管理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者服务方式的差异化与个性化越来越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势.而MyLibrary是尊重人的多样性需求,采用的一种个性化定制服务模式.知识管理是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转型的服务模式.图书馆内部人力资源的开发是知识管理的前提与基础.知识管理就是将物化了的知识(文献)有系统地组织与有效传播,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有机统一.构建知识管理的新模式,一方面,要求适应发展要求,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新环境、新平台有效地管理现有的知识资源.  相似文献   

6.
刘之成 《声屏世界》2014,(11):59-60
<正>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催生出的更多新业务和新模式,对广电网络传统的有线数字电视业务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但同时也带来了变革的力量。作为用户规模并不太大的城市广电网络运营商,如何紧跟技术发展的趋势,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三网融合时代,探索出适合城市广电网络运营商的发展模式,是一个不小的命题。  相似文献   

7.
孙克 《网络传播》2020,(3):30-31
新冠肺炎疫情中,数字经济仍保持快速增长,不少新动能、新行业、新机会加速走上前台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冲击短期内仍然存在,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疫情期间,数字经济仍保持快速增长,一批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传统产业加快利用新技术实现转型发展,缓解逆全球化态势的曙光初现。我们既要承认短期阵痛,也要看清、重视疫情倒逼产生的新动能、新行业、新机会。  相似文献   

8.
新技术在出版领域应用与日俱增,创新性出版融合新生态已经形成。少儿期刊要立足于纸质期刊与新兴出版两者兼顾;深耕出版内容,努力提升原创力;从生产内容扩展至服务;重视新媒体经营,积极寻求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才能求得长远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世博会是人类具有较大影响的国际盛会。"一切始于世博会",已经成为关于世博会经久不衰的名言,道出了世博会对人类的巨大影响力。翻开世博会近160年的历史,许多新技术、新产品、新知识、新文化,都是在世博会上首次"亮相",随后得以推广、普及,广泛应用于社会,造福于人类,引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进而推动世界范围的科技进步和文化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学术研究是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学术委员会是联合会下属极为重要的组成机构。在构建学术新机制、新模式和新方式中,要把握四点:一是充分认识当前的新形势,自觉顺应媒体融合发展大势,不断提高看大局、观大势、谋大事的能力;二是着眼系统本源,不断加强对广电本质和规律的研究,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推动媒体经营模式转变,推动媒体服务的业态创新;三是围绕重大现实问题,积极开展针对性、前瞻性的研究;四是发挥引领指导作用,不断推动广电学术理论研究更好地贴近行业、服务行业。  相似文献   

11.
浅谈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图书编目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新理论、新发明、新技术的不断产生,文献信息的积累不论是在“质”还是“量”的方面将发生新的变化。图书馆靠“各自为政”的方式来满足读者多层次、多样化的信息要求,已无能为力了,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全方位、高效率的馆际联合协作模式——文献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2.
“新融合”作为《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南京共识》(简称《南京共识》)中大情报观的重要论点,成为中国特色情报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及话语体系构建与发展的核心要义,也对情报人才的定位和培养提出了新的思路与方向。本文旨在突破传统情报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全情报能力框架探索构建应用型高层次情报人才培养新模式。文章采用文献研究、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对比及类比等分析方法,对《南京共识》发布前后国内情报人才培养相关文献进行动态分析研究,再从全情报能力框架出发,结合国内外人才培养先进经验及政策发展轨迹,总结提炼应用通路,探索构建全情报能力人才培养体系。新融合视域下的全情报能力人才培养体系着重在课程设置、学科体系、应用领域、关键技术及关联资源等方面实现跨主体、跨时空、跨基础的多维度合作,以期形成良性反哺效应,在新技术、新思想共同影响下,快速全面发挥全情报能力人才“耳目尖兵参谋”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新工科教育旨在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使其具备适应、支持和引领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的能力。以新工科人才素养模型为依据,以培养工科生高阶思维能力为目的,探讨创建工科类课程以项目驱动为主导的高阶学习教学模式,以期在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与高阶思维能力。该教学模式依靠信息技术助力多维度的教学手段,融合慕课、翻转课堂、项目驱动等方式,以单片机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探讨信息技术助力下新工科课程高阶学习教学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14.
王运灵 《新闻世界》2013,(4):251-252
我国出版业目前正处于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并存的时代,全媒体出版是顺应这一时代要求的出版业发展新业态。全媒体出版打破了传统出版的推广模式,实现了行业整合与新业态形成,引发出版模式、结构、方式以及管理等方面的调整与变革;纵然全媒体出版模式目前仍面临种种问题与挑战,但并不能阻挡全媒体出版时代的来·眠  相似文献   

15.
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中网络读者调查方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采访工作读者调查方式有了新变化。开展网络读者调查是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的一个崭新内容,具有一些传统读者调查方法所没有的特点和优势。本文着重介绍了一些主要的读者调查方式方法,并提出了图书馆采访工作中网络读者调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略论图书馆对纸质期刊和电子期刊并存的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初,我国图书馆中纸质期刊和电子期刊将长期并存互补、共同发展。这使我们在期刊馆藏、服务方式、人才培养等方面必须探索新路子和新模式,以迎接21世纪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7.
林妩  陆宗城 《图书情报工作》2002,46(6):119-121,80
提出闭架借阅的3种模式,并分别加以阐述;从科技发展水平、读者服务水平和图书典藏水平3个方面,对大开架与新闭架两种借阅方式进行比较;最后论证了新闭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技术的广泛应用,基于舆论场、媒体价值、受众群体及经营模式等的重大变化,融合转型成为传统媒体改革创新发展的共同命题.作为国家部委主管主办的行业报,在融合转型的重要机遇期,如何站在巩固党媒主流地位及社会影响力、重构行业文化传播体系业态的高度,突破原有思维方式及功能定位,把握转型目标方向,形成新思维新技术支撑下的新模式,成为行业报必须面对的新使命、新任务、新课题.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思维突破了各行各业原有的形态和结构,通过"融合、创新、互联"的模式给各行各业带来机遇和无限可能,为传统行业注入活力和助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积极开创"互联网+传统文化"的发展模式,加深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探索与公共服务机构、社会各界等不同领域的跨界融合与协同创新,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优质产品、品牌和传播平台,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推广新模式、新形态和新风格.  相似文献   

20.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图书馆之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广泛地影响着社会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而且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必然促使图书馆发展模式和工作方式的变革,许多传统的作业和服务模式将逐渐为新的模式所代替。本文针对现代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的影响,阐述了21世纪图书馆的五大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