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林纾是晚清白话运动的积极参与者、第一代中学国文读本的成功编纂者,是福州近代"能轻重时人而取信后世"的文化巨人。  相似文献   

2.
刊首语     
2011年是近代福州巨人林纾诞辰159周年,也是林纾与末代帝师陈宝琛等闽绅共创"苍霞精舍"(即福建工程学院前身)办学115周年。为缅怀时任"苍霞精舍"总教习的林纾创校之筚路蓝缕,继承发扬"真诚勤勇"之校训精神,在"福建工程学院首届林纾文化节"圆满成功之后,本刊"林纾研完专栏"精心策划、  相似文献   

3.
林纾的翻译小说在当时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几乎成为一种文化潮流,五四时期的文学巨人鲁迅、周作人、郭沫若等都曾说自己受到“林译”小说的很大影响。林纾不经意间获得的惊人成功说明他无意中迎合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时尚。因此,要了解当时的文化时尚,对“林译”小说进行分析考察无疑会是一个好途径。  相似文献   

4.
《新青年》作者选择林纾作为攻击的靶子,并不是因为对方是所谓“旧派”的代表,而是因为林纾是晚清以来融汇中西新旧文化的典范,《新青年》作者们力图建构林纾作为他者的镜像,一方面紧抓林纾旧派资格问题大做文章,同时也力图全面否定林纾译介西方小说的成就,《新青年》作者们将林纾从“亦新亦旧”的近代文化典范贬低为“不新不旧”的文化落伍者,在争论过程中,无论是《新青年》作者们还是林纾,都努力夺取“亦新亦旧”的文化制高点,而前者的胜利与后者的失势,则清晰地显示出,以《新青年》及其支持者为代表的现代新知识分子,成功地从晚清以来一直主导中国现代化潮流的新派士绅手中夺取了文化的主控权。  相似文献   

5.
我校曾宪辉副编审选注的《林纾诗文选》,已于1990年6月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曾先生潜心研究中国近代文学多年,此书是他研究林纾的成果之一。林纾为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他一生著、译甚丰。《文选》几经精审,从他浩繁的著、译中  相似文献   

6.
《迦茵小传》和林纾的古文翻译①张世涛一、从清朝举人到著名翻译家“译才并世数严林”〔1〕。说到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就不能不提林纾,他的古文翻译无论是数量还是影响在近代中国都是绝无仅有的,说他是“介绍西洋近世文学的第一人”〔2〕毫不夸张。很长时间...  相似文献   

7.
近代福州三巨人的林纾与林则徐、严复,都是心系国家,深明民族大义的名家。五四时期,由于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将新青年同路人和先驱者变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敌人。以致后来将他视为反对新文化运动的玩固的守旧派。这是严重的历史歪曲。其实无论他早年的维新主张,中年后大量翻译外国小说,还是晚年为传统文化辩护,都是秉承了华夏赤子保种爱国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立场。精神脉络是统一的,而不是互相矛盾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近代,福建出现了两位著名翻译家:一位是严复,一位是林纾。康有为称赞他们“译才并世数严林”(康有为:《琴南先生写万木草堂图,题诗见赠,感谢》)。这两位同时在译界享盛名的“译才”,都是用古文笔法译书的人。不同的是,严复虽然精通外语,了解小说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创作或翻译过小说,他只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著作翻译到中国来。孜孜不倦地译介西洋小说的,倒是不懂“蟹行文字”的林纾。林纾被人誉为“译界之王”,他的译作曾经风行海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林译小说”中优秀译作很多,其中不少是林纾与魏易合作完成的。魏易精通外语并与林纾合作默契,林纾具备深厚的古文功底和高超的文学感知力和创作能力,二人合作打造了“林译小说”特殊的艺术魅力。林纾的成就与魏易密不可分,他们合译的“林译小说”影响深远,在中国近代文学史和翻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0.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又取“枫落吴江冷”诗意,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春觉斋主人。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林纾少孤,“家贫貌寝,且木强多怒”,但毕生勤于治学,具有丰厚的中外文化素养。据他自己说,“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十一岁从同里薛锡极学古文辞,读杜诗、  相似文献   

11.
吕永红  赵速梅 《海外英语》2012,(17):151-152,155
中国著名的翻译家,林纾,在翻译界享有着褒贬不一的评价。其翻译之特点甚至其翻译的过程都是与众不同的,其中最为出名的要属其翻译的"讹"了。间性,是翻译界现在很热门的一个研究话题,间性包括主体间性和文本间性。文章首先回顾了林纾先生的翻译特点,举例说明了林纾译作中能体现其"讹"的翻译选段。文章第二部分介绍了文本间性,即互文性,以及主体间性,探索林纾翻译的"讹"与间性断裂间的关系,指出林纾翻译特点"讹"的出现是其"无心"所为。文章最后则指出"讹"也是林纾"有意"根据中国当时的国情,在翻译过程中对翻译作品有些创造性的改动,并赋予文章第二次生命。  相似文献   

12.
百年来,林纾的"五四"文化角色一直争论不休.忽而是"新文化运动的敌人",忽而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近年又被贴上了"文化专制主义"标签.如果从文化现象角度入手,回顾林纾当年的言谈举止,大量史实是不难让我们给予林纾一个中肯的评价.林纾是一尊古老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神.我们需要"五四",但也不能没有林纾.林纾是值得纪念的.  相似文献   

13.
林纾被誉为“中国翻译文学之父”,其对中国翻译文学所作的贡献有目共睹。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视角,从语言、写作方法和文化三个方面探讨了林译小说中使用的归化翻译策略,发现长期以来一直遭评论家们口诛笔伐的林译小说的漏译、误译、增译等现象正是林纾为了达到自己的翻译目的所采用的归化翻译策略所致,因此应充分肯定这种翻译方式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林纾的翻译观,即林纾翻译所遵循之宗旨。译者总是带有特殊的翻译目的和文化意识开始自己的翻译实践。透过《黑奴吁天录》的原著选择,及译者对文本删减、改写和增补,可以发现:林纾在政治上力图翻译救国,而文化上追求的是在翻译中不忘遵循中国传统纲常伦理规范。"翻译救国"和"以中化西"构成了林纾的翻译思想的核心,也造就了风格独特的"林译小说"。  相似文献   

15.
1899至1900年,在杭州谋生的林纾出版了首部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与魏易合作完成了?黑奴吁天录?的翻译并为?译林?杂志作序。这对林纾的翻译和人生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受益于杭州地区的同乡社交网络,林纾依靠?茶花女?的出版摆脱了困扰其多年的“言说困境”并获得巨大的士林声望。与此同时,受当时学术风气的影响及“助译”等现实条件的制约,为了更好地言说己见,林纾关注的翻译对象渐由西方政史著作转向小说。在杭时期是林纾翻译的重要转折,也为其后来的人生路径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6.
国内译界对林纾和庞德及其翻译褒贬不一,总的来说贬多褒少。这个现象反映了时下我国译学研究处于一种可怕的状态:仍然拘泥于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模式而裹足不前。章参照目前西方主流翻译理念,特别结合我国传统译论,从二的身世着手,对他们所处时代背景、翻译动机、翻译思想等方面做精心的梳理和对比审视,认识到林、庞误译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并对翻译与政治、翻译与化等关系进行初步探讨。希冀通过林、庞翻译现象的全新对比透视,对新世纪国内译学建设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以《吟边燕语》为例,点出林纾"讹"译若干实例,并从伦理文化、叙述技法、情感表达等方面分析林纾翻译的干预策略,在译书与著书的辨析中剖析林译特点及林纾的思想,认为林纾在翻译中渗入自己的理想和对民族与国家的认同,主要是迎合市场和读者,应和政治,并传达一种新秩序的构想和新文化的移植。  相似文献   

18.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林纾和魏易翻译了兰姆《莎士比亚戏剧故事》。后来林纾、陈家麟主要从奎勒-库奇《莎士比亚历史故事集》翻译了4个莎士比亚历史剧,但是《亨利第六遗事》包含了不分行的、文言散文体的戏剧片段的翻译,有较多的汉化文言改写,而且林纾对莎士比亚的了解比现在人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相似文献   

19.
去年的林纾研究,有旧的热点(翻译),有新的景观。令人欣喜的是,林纾研究的阵地得到了拓展,福建俨然成为林纾研究的"大本营"。解决研究比例上的失衡,林纾研究的未来将会更美好。  相似文献   

20.
胡杰  邹皎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3):108-110,113
林纾是近代著名的翻译家,他翻译的小说虽然在后世受到了不少的指责和批评,但在当时的确是享有盛誉,备受青睐。很多年后林译小说有了更忠实,更完善的译本,但风行程度远远不及前者。由此可见,文学翻译的接受过程并不仅依赖于文字传达上的忠实与否,而很大程度上与译入文化语境有关。在晚清末年这一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下,评论家,译者本人,以及读者通过操纵译本,使其符合当时主流的诗学标准和意识形态,从而共同创造了林译小说风行的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