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意象思想起源于<周易>,<易经>是儒、道文化的源头.道教典籍<道德真经>中"道"的体系与<易经>中"道"的体系是完全一致的;不论是对"道"的表述,还是对炼丹过程和内丹功法的阐释均用意象表达.文人画意象造型观来源于传统的道家哲学思想、道教理论学说.自然之道引申到中国传统绘画之中就是绘画之道;文人画的绘画之道就是意象造型.  相似文献   

2.
刘勰倾注其毕生的追求与思索而创作问世的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是其美学生命与心理体验的显现.其中,"文之枢纽"的文道论浓缩了刘勰的儒之途、道之心、佛之论、<易>之理等丰富性体验,蕴含了龙图龟书、玉版丹文、蓍草占卜等远古神话传说与古代巫术的神秘体验,而且丰富性体验和神秘体验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3.
<原道>是韩愈儒学思想的纲领,历代的韩学研究者都对其高度重视,然评价却大相径庭.考察<原道>写作的社会时代和文化学术背景可以看出:韩愈的辟佛倡儒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原道>中提出的道统说、尊孟说、心性修养论等,是对传统儒学形态的突破;从而确立了它在唐宋时期儒学更新运动中引导发展方向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晚明,商品经济繁荣,但贫富差距日趋加大,且形形色色的骗术丛生,很多商人成为骗局中的牺牲品.从<杜骗新书>描绘社会之诓骗景象,晚明商人之防骗意识非常淡薄.然而,这种状况的存在是有其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就时代背景言之,晚明社会形态已呈现出转型态势,民众谋求生计之手段日趋多样化,诓骗在晚明成为一类人的一种生计手段,这一阶层的扩大,使多数商人成为"棍局"中的牺牲品;而儒、道、佛三家之教化功能,商人本身固有之贪念及其思维模式,对其防骗意识都起了稀释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儒、道、佛的传承,证明了文化守恒的理论.文章从儒、道、佛的缘起阐述文化能量的一种力“秩序规律”,又从儒、道、佛的内涵“理念说明”阐述文化能量的另一种力,进一步阐述此两种力相互作用转化为文化守恒的能量.并以人生三大问题: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为视角,解析儒、道、佛文化守恒的审美意义.儒学的“正心”说,开启人与社会的真挚之美.道学的“静心”说,拓宽了人与自然的恬淡之美.佛学的“养心”说,提升了人与自身的空明之美.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人们反佛的关键时期,更是儒、佛、道三教大融合时期。韩愈终生积极反佛兴儒,努力探索封建宗法制度的重塑之道,客观上起到了遏制中唐佛教消极避世观念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开启了宋明理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7.
张勇<柳宗元儒佛道三教观研究>(黄山书社,2010)将柳宗元的儒佛道思想放在唐代三教关系背景中考察,在柳宗元三教观的性质、定位及具体内容的认识上新见迭出,是柳宗元研究及唐代三教关系研究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8.
印光大师是具有丰厚儒学修养的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他站在儒佛平等互视的立场,融合儒佛,将儒佛本体固无二致之要义概括为"明明德,如证菩提",又以"孝"为礼佛之本,并明确提出了"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的看法.印光大师的佛教人生,贯注着浓重儒家精神,诸如劝人在家念佛、重视家庭教育、关注社会民生等,体现了他以儒家弘道精神弘法利生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在<伪君子篇>中将"伪君子"与"真人"对举,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中又借用"真"和"真人"这一语词,表述生活教育之理想和理想人格,这里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真人"人格和儒家的"君子"人格.因此,从道儒二家理想人格入手,是研究陶行知生活教育"真人"观的文化支点和逻辑起点.笔者认为陶行知先行后知,知行合一的哲学观,民主共和国家的政治社会理想.自主、自立、自动的"人中人"思想,都在不同的维度限定了生活教育"真人"人格的本质特征.生活教育之"真人"不是一只筐,不是什么"好人"都可以往里装,它虽有对传统的承继,更有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唐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儒释道三教并行,"外服儒风,内修梵行"是当时文人的一种风尚,他们在讲圣人之道的同时也信奉儒家学说,隐逸避世、参禅论诗成为除了垂名朝野、建功立业之外的另一种风景,亦儒亦佛、非儒非佛是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在现实和理想挣扎之中的一幅缩影。晚唐诗人方干就是其中具代表性的一位。  相似文献   

11.
北宋仁宗年闻,士大夫掀起了态势强劲的尊韩、排佛运动.禅宗领袖契嵩以"儒释之道一贯"为理论依据,积极地"非韩"护法.他批评"韩子泥古","不悟佛教适时合用";用"中道皇极"解构"道统"说,用儒佛"同归于治"驳斥佛教害政说.同时,他批评韩愈的性情说,从儒家视角责难韩愈的为学与为人,并"周纳"韩愈,说韩亦受佛道影响.在"非韩"护法的过程中,契嵩用儒家伦理会通佛家戒律,用佛家思想诠释儒家经典,在学术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如他提出儒佛"同归于治",主张"孝为戒先";把"皇极"定义为"天地素有之理";积极挖掘儒家经典如<中庸>等性命之学的内容,在心学的基础上打通三教;比张、程更早地引入"气"范畴论"性"等.这不仅推动了佛教的中国化,而且启发和刺激了儒家学者从本体高度阐发儒家思想,从而催生了更具思辨性的理学.  相似文献   

12.
对孟浩然的思想,历来有不同的看法,论文主要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盛唐文化背景、魏晋风流等对诗人的影响来分析儒、释、道三教在诗人思想中的融合统一.孟浩然自幼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儒家对"穷"、"达"的态度孕育了他的仕隐思想,盛唐多元文化背景又使他吸收了佛、道精华,以玄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魏晋风度也影响着诗人的性格行为,从而造就了诗人思想中儒、释、道三教的圆融互通.  相似文献   

13.
董志斌 《现代语文》2005,(7):121-122
阅读<阅读教学的批评化追求>,单看其目录,就不由得替作者许锡强老师捏一把汗.人们常说:"在熟悉的地方是没有风景的."许老师在这本书中所评论的是鲁迅、茅盾、朱自清、司马迁和辛弃疾等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名作,他能从这"熟悉的地方"发现什么"风景"呢?出乎意料的是,许老师读出新意,写成论文,被<书屋>和<名作欣赏>陆续发表并被<文汇读书周报>等报刊转载,还被<中国文化报>、<中华读书报>和<科学时报>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国家级报刊载文评述.这部以<高中语文名作重读>为副标题的语文教学专著,给人以"厚重"之感,在促使人们去思考许老师的成功之道的同时,也促使人们反思技中学语文教学积弱难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宋初“三先生”之孙复学术思想考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初三先生"之一孙复以<春秋>学名于当时,学人们多从其思想意义或时代价值进行定位.孙复<春秋>学以儒家之道为理论基础,其代表作<春秋尊王发微>是儒家之道在政治上的具体实现.从中国学术思想的角度来看,孙复<春秋>学对宋初儒学复兴、两宋<春秋>学以及理学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主体的儒家伦理,已经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德"或"母德",这是在长达2000多年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经过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儒家思想;董仲舒提出"抑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家在中国社会的统治地位;经过以后历代的兼收并蓄和对立融合,发展成为儒、道、佛融合一体的宋明理学;近代中国社会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性发展,促使我们对儒家伦理思想进行时代的反思.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思想为东西方道德观的比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大量有关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体现着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先秦道家学派的开山鼻祖老子堪称其中的典范,他的"自然之道"思想涉及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当今社会发展迅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而这些社会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们没有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而造成的.道家老子"自然之道"的内涵是什么?这种思想在当下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这些都是值得考察的问题.通过分析老子的"自然之道"理论,可以看到古人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当下社会发展仍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唐代开元天宝盛世里,王昌龄可算是最为悲怨痛苦、也最具悲剧色彩的诗人.这不仅表现在他家庭困顿、仕途坎坷和最后死于非命,而且还更本质地表现在他生前面对坎坷仕途、一连串沉重打击时深深陷入的选择与放弃、坚执与超脱、希望与绝望的煎熬、挣扎中,纠缠于出处行藏的艰难抉择中.前者是外在的显性之痛,后者是内在的隐性之痛.而这隐性之痛正是其精神之痛、心灵之痛,更是深刻的生命之痛.王昌龄人生悲剧、心灵痛苦深层文化原因主要在于:他既不能像杜甫那样入于"儒"而沉于"儒",又不能像王维那样人于"儒"而逃于"佛",也不能像李白那样入于"儒"而出于"道".因此身处儒、佛、道的夹缝之中,并徘徊、摇摆其问,使自己的心理遭受煎熬与折磨,使灵魂无所皈依.  相似文献   

18.
池田大作认为"师生之心"是<论语>的支柱,这种"师生之心"意指教师要尊重青年的人格,在教学中教师对自己的弟子应有清晰的了解,对于学生而言,"师生之心"还包括学生为了使老师永垂不朽而进行的斗争.池田大作对<论语>的兴趣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论语>在处理天人关系、人人关系上表述出的"共生哲学",二是关于人的修身方面表现出的伦理改革意向.池田大作还从文化比较的角度指出儒和佛都具有人本主义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处于十分神圣的地位。《西游记》以玉皇大帝和天宫诸神对孙悟空的无可奈何,以唐僧西行所经国家君主的嗜血、昏庸解构了儒的神圣性;以孙悟空师兄弟的劣根性,唐僧的无能,佛祖菩萨及其弟子的肮脏,唐僧师徒取经历难归于佛祖报复性的故意设置等解构了佛的神圣性;以诸道士、真人作恶和无能解构了道的神圣性。小说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幽默和智慧  相似文献   

20.
在宋初“以儒为主,佛道为辅”政策的基础上,佛教虽强调自身参与教化的正当性,但这并不构成儒、佛对秩序重建主导权的“争夺”。在儒学大兴的背景下,庆历儒者在儒学之道的唯一性和排他性的基础上,否定佛教参与教化的正当性,这是北宋儒佛“争夺”秩序重建主导权的起点。契嵩应时而起,提出儒佛一贯理论,强调“道”的开放性和“心一迹异”的方法,消解了儒学之道的唯一性和排他性,并明确倡导佛教方为教化之本。后来的儒者围绕“道”的开放性和“心—迹”关系的争论显示,“秩序重建”既是北宋儒、佛关系的主题之一,也是超越儒、佛关系的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