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许广平同志写的《欣慰的纪念》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当时有个叫徐诗荃的文学青年,经常寄稿子给鲁迅先生,要求推荐发表。鲁迅先生看到徐诗荃的稿子都是指责当时反动学校黑幕的,就把它登在《语丝》上,有时也推荐给别的报刊发表,为此,鲁迅先生遭到反动当局通缉和帮凶文人的指责。稿子发表后,徐诗荃感到很害怕,他觉得好象  相似文献   

2.
我跟鲁迅先生没有直接的接触,但是在上海的时候我就认识他,因为我曾经住在北四川路底,鲁迅先生的家也在那,我知道他住的房子,但不敢失礼地去拜访他。有时在路上碰见他,他始终穿一双橡皮鞋,一身长袍。我就在后面跟着他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对他有一种深深的敬意,总想能够靠近他,可又不敢跟他讲话。鲁迅先生一生不知道做了多  相似文献   

3.
北京鲁迅博物馆寄来一册《唐弢文集·书信卷》,内中收录了唐弢先生给我的三封信。其实,在我的书箧中,收藏先生的书信远不止此数,计有18封之多。今日重读这些手泽,往事历历,不免有物在人亡之痛。 唐弢先生是我素所敬仰的作家之一。很早以前,我就知道他是“鲁学”专家,曾与鲁迅先生有过直接交往。鲁迅逝世后,他编辑出版《鲁迅全集补遗》和《续编》,对搜集和保存鲁迅遗著作出贡献。他的杂文,被认为深得鲁迅笔法,有些篇什足堪与鲁迅媲美。他的旧体诗词也极有功底,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更使我倾慕的,是他与我同乡,都是宁波人,我为有这样一位前辈乡贤而感到自豪。 1956年秋天的某一天,我当时是新闻日报《人民广场》副刊的编辑,到上海作家协会去组稿,第一次拜识任《文艺月刊》副主编的唐弢先生。胖胖的身体,圆圆  相似文献   

4.
一位朋友,最近从日本寄来一封信,内中写道:近日闲时,在翻看周作人的作品,他的文字自然流畅,但缺少鲁迅那样的风骨。他属于长寿者,作品也可谓丰厚,他的全集是厚厚的十二册,比鲁迅多得多。图书馆的书架上,两者的比较非常明显,有时看着书架上排列的书,心里就想笑:这个购书的日本人  相似文献   

5.
1933年新春。虽然才到正月初四,竟听不到几声鞭炮响。母亲在厨房唠叨着: “年也不象个年了。”茅盾坐在沙发上,看着两个孩子在争论和玩,自己有时也插进去逗他俩几句。这是他难得的轻闲。前年秋天,茅盾开始动笔写长篇小说《子夜》。为了不被杂事烦扰,他向雪峰请了长假。鲁迅先生很支持他,说现在左翼文艺只靠发宣言是压不倒敌人的,要靠我们的作家拿出点实实在在的东西来。经过一年的努力,到1932年秋,《子夜》基本完成,后交给开明书店出版。春节前,茅盾已收到《子夜》的样书,他立刻拿了一本送给鲁迅先生。《子夜》在社会上将有什么反应,茅盾在等待着。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原配夫人朱安一直处于被遗忘的地位。活着的时候被鲁迅遗忘,死后又被这个时代所遗忘。谈及鲁迅,他的那段不幸的婚姻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存在,人们总是在关注那场婚姻给鲁迅带来的痛苦,却忽视了作为旧时代牺牲品的朱安内心所受到的创伤。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一泣著名的語言大师,也是使用我国現代语言的模范。他所写下的每一句話都有千錘百炼的功力。我們活泼、丰富、优美的現代汉語,在他的著作中表現了最熟练和最精确的用法。他的語言也最富于创新精神,許多平淡的字眼,一經他的斟酌和安排,便大放光彩。他的语言風格是多样的:同是写景,有时清新朴素,有时則富丽浓郁;同是抒情,有的悠緩雋永,有的則回环激荡;同是富于节奏性的语言,有时是輕快的,有时是急速的,又有时則是頓挫抑揚的。但是,它們共同的特点却是具有中国作風和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8.
高长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曾经产生过很大影响的作家。由于他曾与鲁迅发生过冲突,以及他孤独的性格,在一段时期内,文坛上并不被太多提到,有时提起,也是作为研究鲁迅时的反面例子。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高长虹文集》和《高长虹研究文选》的编辑出版,人们才重新认识到他对中国现代文学所做的贡献,并逐步恢复他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何立波 《湖北档案》2008,(10):41-43
对于京剧,鲁迅小时候就不怎么喜欢.鲁迅对于京戏的评价,不会比地方剧种更高些。有一回,鲁迅看了湖南水灾捐募的义务戏,在台上唱的是龚云甫的老旦,还有谭鑫培的老生,他看了都摇头。散文体小说《社戏》中,鲁迅说他自1902年至1922年20年中,总共看过两回京剧,而给他留下的印象无非是“咚咚口皇口皇之灾”,戏台下是太“不适于生存”了。  相似文献   

10.
“没有人保护你的命,尊严还算什么?他们撤的前一天,有个美国大兵,经常在我家门口巡逻的,我给了他一杯咖啡,和他道别。”  相似文献   

11.
舒乙 《档案与史学》2014,(11):10-13
我个人觉得,在二十世纪头二十年里,出了一个鲁迅先生,他走上文坛,在中国思想界、文学界、社会活动界起重大作用的时间段是1910年代到1930年代,持续了大概二十年,这是他活着的时候.当然他去世以后还是有重大影响,特别是毛泽东给他很高的评价以后.鲁迅先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基本上处于不升不降的一种状态.而在二十世纪末的二十年,又出了一个跟鲁迅同样有价值的人,这个人就是巴金先生,我认为他是二十世纪后二十年的“鲁迅”,同样也是一位对中国有重大影响的作家、思想家.  相似文献   

12.
是他拍下了鲁迅的最后一张留影,拍下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聂荣臻将军和日本小姑娘等一大批著名历史照片。他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颇负盛名的摄影家,但38岁时被军事法庭处死,他的名字曾一度在历史中被抹去——  相似文献   

13.
清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正月,北京城里春寒料峭。在那些熙来攘往趋名逐利的人流之中,有一个三十来岁的读书人。他在大街小巷里慢步闲逛,一些在当地人看来很平常的事都会引起他的注意。“煤黑子”赶着骡车去给富家大户送煤,从天坛过来的运水车子擦肩而过,春联上写的是唐诗里面的对句。四合院里孩子们在抽着陀罗……。他有时停下来独身观赏。有时用人们很难听懂的浙江话打听一些情况。于是,在他的《黄叶村庄诗集》里,就留下了一组反映清初北京风土民俗的诗歌。由于他的书只有清刻本,没有人整理,也没有人注意,这一组很有价值也很别致的诗歌,在图书馆的古籍部里躺了三百年,至今尚无人提及。  相似文献   

14.
鲁迅逝世时,一幅绣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旗子覆盖在他的灵柩上。这不是当时政府给予的“宣付史馆”式的褒宠,也不是后来大人物给予的崇高评价,而是群众自发地奉献给他的庄严的谥号。自古至今,中国人中足堪承担这一溢号的只有他,鲁迅是千古一人。1981年鲁迅诞辰百周年时,我曾作《镝贯四章》纪念伟人,其第一章云:  相似文献   

15.
写评传可说是我国近年来的又一文化热点,可惜确有价值的不多。但王科、徐塞二君的《萧军评传》(重庆出版社版)却是一部能激发人们很大阅读兴趣,且心有所得的好书。 萧军60余年的文学生涯,有一个够得上光辉的起点和终结,但在其漫长的人生之旅中,却布满了荆棘,充斥着毁誉。这个最先是为了三千万被践踏在日寇铁蹄下的东北同胞奔走呼号而登上文坛的铁汉子,是穿过中国现代历史的全部丰富性(既有光明、神圣和辉煌,也有阴暗、卑微和血污)走过来的。历史造就了他,锻炼了他,考验了他,同时又给了他太多的不幸与辛酸。萧军是有幸的,因为历史给了他机遇,使这个本来只能舞枪弄棒的武夫,竟阴差阳错地投奔到了鲁迅先生的麾下,  相似文献   

16.
对于自己的诗作,鲁迅并不十分看重.他在1934年10月13日给《集外集》编者杨霁云的信中说:"我平常并不做诗,只在有人要我写字时,胡诌几句塞责,并不存稿.自己记得的也不过那一点,再没有什么了."①12月9日的信中又说:"旧诗本非所长,不得已而作,后辄忘却,今写出能记忆者数章."②12月20日的信中还提到:"来信于我的诗,奖誉太过.其实我于旧诗素无研究,胡说八道而已.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时也诌几句,自省殊亦可笑."③尽管鲁迅对于自己的诗作,始终抱着自谦的态度,但他并不反对将这些诗作收集起来.因此,除了就其中的题目进行调整外,还不断给杨霁云提供新的诗作.在鲁迅的直接帮助下,杨霁云将鲁迅的14首诗作编入了《集外集》,1935年5月由上海群众图书公司出版,这是鲁迅诗作的首次集中披露.  相似文献   

17.
杨闻宇 《今传媒》2005,(7X):39-39
近日闲时,在翻看周作人的作品,他的文字自然流畅,但缺少鲁迅那样的风骨。他属于长寿者,作品也可谓丰厚,他的全集是厚厚的十二册,比鲁迅多得多。图书馆的书架上,两者的比较非常明显,有时看着书架上排列的书,心里就想笑:这个购书的日本人也太不够意思了,周作人和胡兰成的书是精装的,而鲁迅的书是平装的。排放在一起,我看了很不顺心。我想,了解这三者的人,也会有同感吧……(周作人)在总结自己80年的历程中,仍然坚持说自己一生在为这个民族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经常节衣缩食地印书,又爱向相熟者和不相熟者赠书,但据他的夫人许广平说,他可不喜欢借书给人,“除非万不得已,遇到来借,倒不如另买一本赠送较妥。”鲁迅先生为什么宁可买书奉赠,却就不愿意将书借出呢?这跟他爱书如命的脾气有关。许广平同志说:“他处理他的书籍……似乎是比生命还着重”。这决不是溢美之间。试看鲁迅先  相似文献   

19.
<正>1936年6月中旬,上海,在通往北四川路梁园的街道上,人丛中急匆匆地穿行着一名精精瘦瘦的青年人。他叫吴奚如,是中共中央在上海"特科内一名密员"。他对外身份是青年作家,党内是"特科"的政治和军事兼备的骨于。鲁迅先生邀了朋友办了个座谈会,他这天是去梁园赴会的。鲁迅先生与吴奚如交谊笃厚是有历史原因的。1934年以前,鲁迅和共产党之间,主要是通过周扬联系的。但后来,田汉、阳翰笙、穆木天相继"出事"。南京城大演的"国防戏剧"被国民党反动势力统治宣传所利用。这些事件都牵涉周扬。中央  相似文献   

20.
A走进齐文中的书房,他用以自勉的条幅映入眼帘:“我以人的资格来到这个世界上,我就有任何人一样的脊梁,没有人比我高贵,没有人比我低贱”。齐文中说:“我的脊梁就是写作”。他把写作看作是自己工作乃至生命的一部分,执著追求,笔耕不辍,从学校写到部队,从部队写到医院,三十多年来在中央、省、市各级报刊、电台及业务刊物发表各种文体的新闻报道、调查报告3000多篇,论文50多篇。有人说老齐爬格子“最没情趣”,也有人说老齐“不会生活”、但老齐却说,他对写作有极度偏爱,有时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他不会打扑克、下棋、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