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2 毫秒
1.
请大家先看《伯牙绝弦》教学的一个片段:师:伯牙约定子期来年去他家拜访。第二年,伯牙如约前来,但子期已经不幸去世。伯牙悲痛欲绝,在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曲子后,将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从此与琴绝缘。课文怎么说?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多重情谊的俞伯牙啊!可是,同学们,你们觉得俞伯牙的做法可取吗?是不是太极端了?  相似文献   

2.
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zāi),峨(é)峨兮(xī)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pǐ)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文本解读:本课虽是文言文,但相对浅显,可借助注释进行理解。难点在于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背后隐藏的含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他绝望地摔碎了瑶琴,就是向整个世界封闭心灵的大门。文本似乎昭示着,孤独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宿命。因为人生中种种难以预料的因素,我们的幸福往往转瞬即逝,不得不加倍承受失去的…  相似文献   

3.
教学实录一、复习巩固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伯牙绝弦》这篇课文,再读读课文,用心感受一下它的节奏。(生自读课文)(师课件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这句能读好吗?(一生读)师:你读得很通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子期死了,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师范读)理解了意  相似文献   

4.
《辅导员》2006,(Z1)
甲:对!我说……唉?有了!登上这三尺高的讲台,真令人意气风发!(自己鼓掌叫好)好! 乙:打住!什么三尺高的讲台呀?三尺就是一米呀!有那么高的讲台吗?要真是三尺高,你就该爬上讲台了,这不是吹牛吗? 甲:这倒是对呀!可人们不是常说“三尺讲台”吗? 乙:人家那是说三尺长,不是三尺高。是形容讲台小的。  相似文献   

5.
(课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11册,由闫学执教.)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zāi),峨(é)峨兮(xī)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pǐ)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有个俞伯牙结知音的故事。上大夫俞伯牙舟泊山崖,喜逢知音钟子期(是个樵夫)。次年俞伯牙赴约,钟子期亡故。结果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叹道:子期不在对谁弹!欲觅知音难上难。这则故事  相似文献   

7.
《警世通言》是明代冯梦龙编撰的《三言》之一,流传甚广。书中共有 40篇短篇小说,有的暴露了官僚、地主对人民的剥削压迫,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腐败;有的通过动人的爱情故事,抨击封建制度对妇女的迫害,主张婚姻自由;有的描写知识分子的生活,抨击科举制度的罪恶;也有描写生死不渝、亘古长存的友情的作品。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便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小说。俞伯牙是晋国上大夫,中秋之夜泊船于江畔,是夜月光倍常,为伯牙与子期的相会设下情景。伯牙抚琴一弄,子期赞道:“美哉洋洋乎 !意在高山。”伯牙将琴再鼓,子期…  相似文献   

8.
一、何为知音?"知音"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列子·汤问》里: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后,遂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然而,由于每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不尽相同,经历遭遇也不可能复制重来,真正做到志趣相投、心意相通是非常难的。  相似文献   

9.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文言文,讲述的是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动人故事。全文只有77个字,但背后却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和情感。如何让学生透过文言文的深层解读和情境体验,使学生真切感受伯牙与子期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深情,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在课堂实践中,  相似文献   

10.
一、伯牙破琴伯牙鼓琴①,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②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③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④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⑤,终身不复鼓琴,以为⑥世无足⑦复为鼓琴者。  相似文献   

11.
《伯牙断琴》一课教学已过去一周了。一周来,我一直在想:伯牙断琴背后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美丽的汉阳,芳草萋萋,古琴台与"琴台大剧院"古今对望,相映成趣,跨越千年的美好故事仿佛就在昨天。春秋时期的古琴师俞伯牙与钟家村一介樵夫钟子期之间到底是怎样的精神交往呢?查有实据的史料只有一段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相似文献   

12.
聆听     
“忆昔去年春, 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一曲《高山流水》道出了伯牙心中千万哀  相似文献   

13.
伯牙破琴     
伯牙①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②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③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④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非独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选摘自《吕氏春秋》)【注释】①伯牙:俞伯牙,春秋时楚国人,善弹琴。钟子期为其知音。②志:志向。③少选:不一会儿。④汤汤(shāng):水流的样子。【译文】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刚刚弹到意在高山的曲调,钟子期就说:“弹得好啊!就像巍峨…  相似文献   

14.
弹 琴 妈 咪 :“ 乐 乐 ,把手洗干净才能弹琴!” 乐乐 :“ 没 关系 啦,我只弹黑键就行了!” 事出有因 老师:“ 乐乐,你的 作文《抢 救 亲 人 》怎 么 连 一个标点符号都没有?” 乐 乐 :“ 那 么 急 的 事怎么能中途停下来呢?” 兔死狐悲 爸 爸 :“ 乐 乐 ,‘ 兔 死 狐悲’这个成语怎么解释?” 乐 乐 :“ 如 果 兔 子 死 光了 ,狐 狸 就 没 得 吃 了 ,它 当 然感到悲哀啦!” 自 责 乐 乐:“妈 咪 ,这 是 真的吗?我出生的时候正好在半夜里?” “是的,孩子!” “ 真是 的, 我干 吗 非要在半夜里把您叫醒呢?” 眼镜蛇 奶奶 :“乐 …  相似文献   

15.
伯牙推子期坐于客位,自己主席相陪。命童子点茶,茶罢,又命童子取酒共酌。伯牙道:“借此攀话,休嫌简亵。”子期称:“不敢。”童子取过瑶琴,二人入席饮酒。伯牙开言又问:“先生声口是楚人了,但不知尊居何处 ?”子期道:“离此不远,地名马安山集贤村,便是荒居。”伯牙点头道:“好个集贤村。”又问:“道艺何为 ?”子期道:“也就是打柴为生。”伯牙微笑道:“子期先生,下官也不该僭言,似先生这等抱负,何不求取功名,立身于廊庙,垂名于竹帛,却乃赍志林泉,混迹樵牧,与草木同朽,窃为先生不取也。”子期道:“实不相瞒,舍间…  相似文献   

16.
分享生命     
《同学少年》2010,(2):25-25
孤寂人生,谁来聆听你心中的声音?望眼未来,谁来领略倾斜角眼中的精彩?山青青,水盈盈,弹一曲《高山流水》,震彻群山,激扬层浪。于是俞伯牙与钟子期共同拥有了这份相遇相知的情谊。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那份默契与和谐是上天造就的。知音间分享的不只是感觉,还有向往。子期既死,伯牙亦无心苟活于世,于是摔琴自弃。分享,却也如此凄凉。  相似文献   

17.
去年在武汉举办了“琴台音乐会”,全国歌星,荟萃一堂,引吭高歌:“这里有知音,这里有琴台”。“琴台”与“知音”,紧紧相连,何其感人之深也! 通俗作品的威力每每为高文典策所不及,留意文学史的人大概都有这个感觉吧。“琴台”便是如此。《警世通言》的头一篇小说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说伯牙本姓俞,名瑞字伯牙。锤子期本名徽,子期是他的字。伯牙作晋国的大夫,出使楚国,回晋途中,经过汉阳,得遇子期,于是发生了听琴的故事,言言凿凿,宛如身遇。听琴知音  相似文献   

18.
高山流水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广陵散琴曲 又名《广陵止息》。汉魏时期相和楚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琴的演奏艺术就不是单向的自娱自乐,有技艺高超的弹奏者,尚须有耳聪目明的听琴者,二者合之,才是一幅和谐完整的"弹琴图"。这样一幅理想的图画曾经演绎出伯牙子期高山流水得遇知音的千古佳话;也曾因其残缺留下了嵇康"广陵散自此绝矣"的悲愤慷慨;发展至唐诗还为后世留下了《听××弹琴》这一定格于"倾听"的诗题:  相似文献   

20.
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寓言小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本中蕴含的"知音"文化为故事本身平添了一些传奇的色彩,也使得不少老师愿意并深入探究将其转换成课堂的教学价值。翻阅《辞海》,对"知音"一词的解释为:相传春秋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能从伯牙的琴声听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