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4 毫秒
1.
"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一些含道应物、迁想妙得的哲理诗,其本身就是诗人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睿智地思索和深刻地体察的结果。它往往是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体,来服人以理、动人以情的。本人拟从具体赏析几首哲理诗入手,帮助同学们了解哲理诗的特点,提高对事理的认识,从而能够辩证地分析客观事物和自然现象。2010年高考语文安徽卷是材料  相似文献   

2.
镜子     
艾青 《学语文》2005,(7):50-51
“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一些含道应物、迁想妙得的哲理诗,其本身就是诗人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睿智地思索和深刻地体察的结果。它往往是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体,来服人以理、动人以情的。  相似文献   

3.
苏轼的理趣诗,独标一格。或借事兴怀,情采盎然;或奇想幻变,瑰丽清新;或庄中见谐,妙趣横生;或引譬连类,启人心智,堪称为祖国古代诗苑中的一枝奇葩,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唐诗主情,以韵味取胜;宋诗重理,以意趣著称。宋诗中尤以“苏轼长于趣”(刘熙载《艺概·诗概》)。“查云‘游戏成篇,理趣具足’。”(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苏轼理趣诗中的“理”,是生活事理、思想哲理、艺术真理,给予人们以寓意高洁、移  相似文献   

4.
朱熹的哲理诗极具特点——不仅有诗歌的特征,而且有哲理的内涵。结合朱熹哲理诗的特点,以《观书有感》为例,从形、情、理三个方面入手,思考对策,探寻哲理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品质。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说过,"诗要用形象思维。"任何诗歌,包括儿童诗在内,都是诗人形象思维的结晶。诗歌靠什么发挥它的功能?靠的是情(感情)理(哲理)象(形象)。这也是诗歌的三个基本要素。情能感人,理可喻人,象则为诗之貌,诗以象示人。  相似文献   

6.
优秀的哲理诗不仅要在诗中表现来自生活的真知灼见,使诗中之理具有真实性、深邃性和启迪性,以开人心智,还应寓理于象,做到哲思与诗趣的统一,即具有智性美和理趣美。  相似文献   

7.
宋人哲理诗的巧妙和方法是大大有别于西方哲理诗的“中国式哲理诗”的新样式,它以“哲理之理”和“事理之理”入诗,使得诗歌突破了“以情动人”的唯一表达模式,实现了“以理服人”的含蓄化,这是宋代诗人才气的表现,也是他们在唐代诗歌艺术巅峰面前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以诗明“理”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历代皆有。明理之诗以其在诗情氛围中透露出的理性光亮而引起的人们普遍的审美关注。即景寓意、因物寓理;辞以情发、理偕情行;理在言外、委婉含蓄,则为明理诗高层境界所具有的三种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素有“诗国”之称。古典诗歌中的哲理诗,主要表现作生活中有所感悟,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描述,曲折委婉地揭示出某些生活的哲理;哲理诗一般多以五绝、七绝出之,篇幅比较短小;此类诗是哲理与诗情的有机统一,含蓄隽永,启人心智。  相似文献   

10.
诗要有情趣,亦要有理趣,因为“情”与“理”是辩证地统一在一首诗中的。诗中的“情”,应是蕴涵着深邃哲理的“情”;诗中的“理”,应是饱和着形象和情感血内的“理”,否则便为“理语”,而非“理趣”。诗要有“情趣”,才能给人以情感的熏陶;诗要有“理趣”,才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春江花月夜》由情入景,最后以景结情,写春江月夜美景,写宇宙与人生之哲理,写普通人世间游子思妇离别相思之情,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编织了一幅完美的画卷。  相似文献   

12.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人主观的感情是诗歌的本质、灵魂之所征。闻一多说:“诗是被热烈的感情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我国古代也有“诗言志”、“诗缘情”之说,认为诗歌“吟咏性情”,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产物。无论是抒情诗、叙事诗还是写景咏物诗,都或浓或淡或隐或现地寄寓着诗人的主观感情,即使有理性色彩的哲理诗,也常以情促理,融理于情。所以,我们鉴赏诗歌,从本质上说就是体悟诗情。那么,从哪些方面切入呢?  相似文献   

13.
哲理古诗深沉浑厚、含蓄隽永,言近而旨远,它洞悉着世事的奥妙,阐释了人生的哲理,让人们在审美鉴赏的过程中获得了理性的启迪,在冷静的思辨中,体悟出人生的真谛,感知到世界的规律。然而,古诗本身就具有意象的朦胧、模糊、多解与象征等特征,哲理古诗更有其深刻的哲理韵味,这些无疑加大了学生理解哲理古诗的难度。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给他们指出一条终南捷径,帮助他们去阅读、理解、鉴赏哲理古诗,使他们能深刻体味诗中之“理”、“理”中之“情”、“情”中之“趣”,深入“有理趣而无理障”(清·刘熙载《艺概·诗论》)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诗的艺术形象是诗人的主观判断对客观事物的审美评价.诗人在运用形象思维的过程中,就包含着抽象思维,正如钱钟书先生所云:“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相无出,)说无说.”(《谈艺录》)在小学语文中.便有不少古诗,不仅景美情美,而且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如何教学这类诗篇呢?笔者感到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一)启迪想象.进入诗境诗是用有声有色的极其精练的语言描绘出来的生活画卷.它不同于其  相似文献   

15.
抒情诗的哲理意蕴是诗耐读而有价值的体现。诗的“理”与“情”在诗中是相辅相成的。但诗中之“理”不是说教,硬贴,而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宋金元哲理诗探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哲理诗是一种具有双重品格的诗,是哲理与诗性的完美结合。宋金元三个时期共408年的哲理诗,在当时诗人们的努力下,使之历史地成为了可与传统的怀古诗、送别诗等媲美的一种诗歌品类。北宋的哲理诗,主要表现出了三大特征,即揭示自然规律,反映人生哲理,表现佛禅义理。南宋是一个理趣诗与理学诗盛行的时代,前者以杨万里的诗最具代表性,后者成就卓著者则首推朱熹。朱熹的理学诗主要分为三类,即"阐说义理类"、"融合渗透类"、"亦情亦景类",各具特点。而借助形象以进行理性思考,并从中揭示出某种社会或人生方面的哲理,用以加强作品内容的深刻性,则是金代哲理诗表现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元代是一个新儒学高度发达的国度,其定理学为官学的举措,不仅为哲理诗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气象,而且使理学家的"学者之诗"一变而为"诗人之诗"。这种变化,是理学诗在元代进步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抒情诗在由情感化向情境化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诗歌在情与景的表现中渗入哲理,在情、景、理的关系中,情和景上升到达理;二是玄言诗以阐述哲理为主旨,“理过其词”、“淡乎寡味”,极少出现的景与情也成为了阐述玄理的手段;三是陶渊明的田园诗把玄学理论中的自然意识由哲学境界发展到了审美境界,他的田园诗以及谢灵运开创的南朝山水诗,将抒情诗从情感化引向了情境化。这三个发展阶段正展示出了魏晋文人诗歌发展情、景、理三者关系中理的渗入、异化和复归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杜荀鹤的哲理诗深刻地表现了自然、社会、人生中蕴含的哲理,达到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杜荀鹤哲理诗是诗情、画意、理趣的完美结合,对宋诗尚理风尚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晚唐衰落的时代以及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历,以儒学为根本兼收佛道思想,自觉不懈的追求,是他创作出如此优秀哲理诗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从作者的角度看,文学作品的哲理意蕴是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真谛的感悟与体认,是作家对现实生活和人生命运所作的宏观思考和审美把握;从作品角度看,文学作品的哲理意蕴是潜藏于作品深层的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具有永恒性的人生精义和心理蕴含;从读者角度看,丈学作品的哲理意蕴是启迪人性灵的“理外之理”、“味外之味”、“言外之旨”、“韵外之致”。文学作品的哲理意蕴具有抽象性、普适性和超越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情之涌动需要有思之沉淀,事之演绎需要有思之观照,论之激扬需要有思之导航。思想闪光了,你的文字才会闪光。有丰富生命和深刻思想的人,会从日常生活中看见大哲理,而这种大哲理,又会成为其作品的灵魂。但是,从生活到哲理,需要重新整合,需要转换和提炼。很多同学在写作中喜欢堆砌素材,简单推理,公式化地导出结论,读者无法从中看见"我"的思想与性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